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傾城之戀

(張愛玲著中篇小説)

鎖定
《傾城之戀》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説,初載1943年9月、10月《雜誌》第十一卷第六期、第十二卷第一期,收入《傳奇》,中國大陸地區版本收錄於小説集《傾城之戀》。
該小説講述了舊派大家之女白流蘇與留學海外的新派公子範柳原從最初並無交集到因香港淪陷而造就了姻緣的故事。小説通過描寫俗世男女的婚戀,展現了戰爭與愛情交織中命運的偶然與必然,以及一個無盡蒼涼的複雜社會。 [1] 
作品名稱
傾城之戀
作    者
張愛玲
作品出處
《傳奇》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43年9月
字    數
約2.8萬字

傾城之戀內容簡介

白流蘇與範柳原,一個是傳統世家婚姻失敗的女性,一個是醉生於煙柳粉巷的新派公子,以流蘇妹妹白寶絡的相親為契機第一次產生交集。範柳原請白家人去舞場,一家人呆若木雞地坐着,只有流蘇會跳舞,和他跳了兩場三場。原本與白寶絡相親的範柳原,喜歡上了流蘇。隔了幾日,介紹人徐太太來到白公館,説範柳原已不在上海,她還提出讓白流蘇隨她去香港一趟,流蘇答應了。到了香港,流蘇見到範柳原,心裏早就料到這一着。之後的日子柳原帶流蘇到處遊玩,可連她的手都不曾碰一下,他費勁心機讓流蘇到香港,想讓她遠離世俗的流言蜚語,只想讓她回到純粹的愛上。流蘇想要的是一個歸宿,她覺得範柳原會和自己發生關係,自己只需讓他不輕易得到,或許就可成為範太太,可範柳原遲遲沒有行動。直到在沙灘上,兩個人噼噼啪啪打着,笑成一片。流蘇突然被得罪了,站起身往旅館走,柳原沒有跟上來。
後來,雨天的一次偶遇讓兩人重歸於好,繼續像之前一樣遊山玩水。直到一個午夜,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一句“我愛你”讓流蘇的心狂跳不止,這是範柳原的表白,但流蘇覺得愛她就應該娶她,而不是隻會説漂亮話。範柳原生氣了。第二天他們出去,旁人叫“範太太”時,流蘇臉色難看,只有柳原叫她不要枉擔了這個名號。流蘇想道,他使她沒法可證明他們沒有發生關係,除了做他的情婦之外沒有第二條路。然而她不願遷就,便告訴柳原她打算回上海。回到家中的流蘇,始終存有一絲期望,因此她無論如何得忍些時。熬到十一月底,範柳原從香港來了電報,要她過去。她清楚自己的情況,她不再年輕,加上孃家給她的壓力,她不得不妥協。範柳原打算一禮拜後上英國,便租了所房子給流蘇住。十二月八日,香港開仗了。未能走成的柳原返回家中,將流蘇接到淺水灣飯店住下。停戰後,他們回到租住的房子過日子。終於,柳原決定和流蘇結婚。不久,他們回到上海。 [2] 

傾城之戀創作背景

張愛玲在文章《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中寫道,寫《傾城之戀》,她想要表現的是蒼涼的人生的情義。她認為小説還是不壞的,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她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傾城之戀》裏,從腐舊的家庭裏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此,柳原與流蘇的結局,仍舊是庸俗,他們也只能如此。 [6] 

傾城之戀人物介紹

白流蘇:故事主人公。一個出生於封建腐朽家庭,受到封建禮教思想影響的女性。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在由瓷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上頜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她雖然接受了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但當丈夫對她施加暴力時,她選擇走出不幸的婚姻。流蘇無奈地回到了孃家。隨着家道的沒落,生計的困難,兄嫂的冷嘲熱諷,母親的冷漠,她認識到家已經不再是避風港了,她要主動去尋找出路。她認為結婚是女人最好的結果,是女人最終的歸宿。當可以改變這一切的男人——範柳原出現時,她才會把所有的希望完全寄託於範柳原身上,她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範柳原的妻子,得到長期合理的生活保障。 [3] 
範柳原:白流蘇的丈夫。範柳原的父親是華僑,母親是交際花。因害怕父親原配報復,範柳原只得生長在英國,經歷重重磨難才得到遺產繼承權,但仍受家族排擠,因而很少回鄉。範柳原在年輕時受過一些刺激,因此吃喝嫖賭樣樣都來,唯獨無意於家庭幸福。他渴望愛情,渴望別人懂得自己,雖然他對自己都缺乏一個明確的認識。然而他又並非徹頭徹尾的真誠,他有心機、油滑,懂得張弛有序,在與流蘇的遊戲中,他一直掌握着主動權。其最終與流蘇訂立婚約,也並不完全因為流蘇使他感到愛情的激情,而是在人類命運的相形下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他需要一個互相攙扶的人,她完全中他的意,這是一種退而求其次。 [4] 

傾城之戀作品鑑賞

傾城之戀主題思想

張愛玲小説中的悲劇意識根源於她對女性生存困境的清醒認識和深刻體悟,同時她也看到了女性苦苦掙扎的無奈與痛苦。而《傾城之戀》向讀者展現了一幅關於女性生存的悲涼畫卷。在封建專制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里,女性始終處於弱勢地位,沒有所謂的公平可言,她們始終扮演着依附者的角色,只能一味服從與執行,她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和受害者。正因為張愛玲看到了女性的悲哀與無奈,她完全理解女性生存的種種艱辛,她對於女性的陰暗的一面,給予了同情和理解,她説自己寫的那些人,他們有什麼不好,我都能夠原諒,有時候還是喜愛,就因為他們的存在,他們是真的。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用她獨特的視角展示了舊時代裏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封建社會里,白流蘇依舊束縛於封建思想的泥沼裏。她的出走不會有本質上的變化,無非是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一段婚姻到另一段婚姻的區別。白流蘇在處心積慮尋求第二次婚姻的過程中,想盡辦法,做了一切努力,換來的也是失望。在一次次精明的算計中,她並沒有得到一直期待的名分。然而面對世人的白眼與生存壓力,她最終選擇了妥協,她做了範柳原的情人。若不是因為一場戰爭,範柳原也許不會和白流蘇結婚,如果沒有香港的淪陷,沒有成千上萬人的死去,沒有成千上萬人的痛苦,等待她的也許是妥協。儘管她是幸運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為了範柳原的妻子,但這並不意味着消解了她在艱難“求嫁”這一過程中的悲劇色彩,反而帶給人無限的悲涼。《傾城之戀》透出的悲涼意味,是張愛玲對現實社會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更多的是看懂世事的透徹醒悟。
小説中,男女之間的調情、算計,欲情故縱,權衡利弊之後的妥協是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愛情的全部內容。白流蘇無非是想用自己僅有的青春,來換取今後穩定的生活。而範柳原無非是想借白流蘇來調劑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所謂愛情”是有目的的,為了達到各自的一點私利。小説是張愛玲對“用一座城的傾覆來成全一個女人美好愛情故事”的殘忍消解。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僅是各自希望從對方身上尋找到的可以利用的價值。兩人的愛情也終究是那個冰冷的戰爭年代互相取暖的實際需要。範柳原的改變是因為傾城的覆滅,摧毀了他的自信,他決定要白流蘇為妻,是文明的毀滅使他看出了生命的渺小。香港的淪陷最終成全了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張愛玲將“傾城之戀”的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的因果關係顛倒,在不動聲色中消解了愛情的“浮華”。張愛玲在冷靜地嘲諷愛情本質、剖析人性醜惡時,還帶有一種懂得的同情與不忍。小説裏的男女是現實的、自私的,在那個兵荒馬亂、生死未卜的戰爭年代,他們體會到了彼此的真心,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温情,在那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 [3] 

傾城之戀藝術特色

“參差對照”手法
《傾城之戀》中採用了“參差對照”的手法,在人物間構成多個充滿拉伸與彈縮功能的張力系統。流蘇與柳原構成參照系統中的主幹,流蘇與薩黑荑妮為次參照系統,流蘇與家人包括寶絡與兄嫂則是第三層微參照系統。人物在相互對比與映襯中共同揭示了小説的主題,他們互為底色,互相映襯。流蘇與柳原始終處於對照的漩渦之中,兩個人來自截然不同的世界,行為、思想與處事方式也迥乎不同。流蘇是封建遺老家庭的女兒,其出身決定了她的性格,小心謹慎很少與外界接觸,她將婚姻視為一生的歸宿與幸福之所繫,婚姻的重要性勝過了一切。在與柳原的愛情糾葛中,想以婚姻換取一個安穩前途,她的底限是守好身體,這是她最後的資本。而柳原是一個新派人物,是情場與生意場上的高手。他講究愛情,講究生活的情調,他既有逢場作戲的本事,也有執著頑強的個性,完全進退自如、遊刃有餘。他從不想把婚姻當作一種保障,他認為愛情能否得以實現,與婚姻無關。
但流蘇與柳原並非一一相對的關係,他們個性中有着太多的重合與交叉,傳統女子流蘇喜歡柳原的西方情調,受西方文化薰陶的柳原又喜歡流蘇身上的傳統韻味。骨子裏,他們對愛情是不信的,是缺乏執著追求的,兩人都害怕投入、害怕讓步,小心試探、有所保留,沒有誰甘願為愛情無條件犧牲。與他們的不同相比,他們的共同點似乎也並不見得少多少,都已不是幼稚純情的少男少女,但也並非大奸大惡之人,柳原是狡獪的公子哥,但在戀愛中有一些真誠,流蘇是心計很深的女子,卻也並不可厭,他們都是俗世中的常人,談不上高尚,也談不上低俗,難以用好或者壞來定論。他們互相理解,至少是互相懂得的,在人世間攀援與掙扎使他們需要自我保護與偽裝,又使他們渴望關愛與扶助。
流蘇與薩黑荑妮,一個是良家少婦,一個是交際花;一個由於自己的固執與自守而迎來了命運的垂青,一個則被戰爭剝奪得一無所有;一個曾心馳神往地羨慕另一個,而另一個卻因絕對優勢渾然不覺。隨着命運之手的撥弄,二人在不覺中置換了處境與社會地位。二者又非截然不同,流蘇為自己的將來盤算,不見得比薩黑荑妮更高尚,其所動的心計與對柳原的覬覦也與薩黑荑妮難分伯仲。如果柳原固執地不肯以婚相許,而流蘇難以在家中立足,或許她會成為柳原的情婦,小心維持柳原對自己的興趣,淪落為與薩黑荑妮相仿的人。命運在頃刻間給了流蘇一個歸宿,同時給了薩一個告誡,這使流蘇心有餘悸,對薩曾經的嫉妒、羨慕及怨恨等也頓時煙消雲散了。同樣,在家庭內部,在兄嫂、妹、侄之間,流蘇雖是一個軟弱的承受者,可又是乍起羽毛隨時準備的鬥雞。雖然她常哭,但這哭並不影響她痛斥兄嫂吞掉她的錢,不影響她在寶絡相親時喧賓奪主。她悲哀於自身處境,但又對自己的行為心安理得,不覺得這是不公。所以流蘇與她的家人並非忠奸兩立,而是互相角鬥,其間無所謂誰對誰錯。 [10] 
非封閉性迴環結構與反高潮
小説是一種非封閉型迴環結構,呈開放性圓形。流蘇從上海白公館的家中赴香港會柳原,經過一番明爭暗鬥之後又落寞地從香港返回到上海,然後又從上海至香港,與柳原繼續投入戀愛並最終結婚,這是一個去—回—去的過程。柳原與流蘇結婚後,作者又看到了這場婚姻的暫時性與不穩定性,所以她説“夠他們一起生活個十年八年的,”那麼十年之後如何,前途令人堪憂。當柳原厭倦了流蘇,畢竟他們有着性格差異與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流蘇也厭倦了柳原的浮華與浪蕩,那麼這場婚姻的終結便近在眼前了,可能還是流蘇由柳原身邊返回上海或走向另一個男人,繼續下一個循環。這個過程不是已經實現的,而是半真半假、半虛半實的,它可以想像、可以推理。所以,去與回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帶有往復性的迴環,它不是封閉的,因為小説結尾於團圓的婚姻,不能斷言十年後的結果。但第二個“去—回”的循環有着現實性和可能性。
《傾城之戀》的題目本身似乎在嘲諷古代女人可以傾城傾國的神話,並將現實中女性的處境作了精細摹描,確乎體現着某種反高潮的意味。小説的情節似乎一再高潮迭起,但又一次次及時地將這高潮予以凡俗化、平庸化。戰爭是高潮,但戰爭的慘烈與驚心動魄卻被適度地迴避了。愛情是高潮,但愛情的熱烈與堅貞卻被否定了,相反它污濁的一面被暴露出來。婚姻是高潮,但婚姻又並非謝幕前的片尾曲,而是潛藏着大量的不穩定因素,在不遠的將來也許會很快覆滅。在一系列高潮之中,穿插着婚姻的不穩定、愛情的不可靠、戰爭的無意義。高潮出現的同時便被不同程度地遏制與消解。 [10] 
中西合璧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運用了極多中國化的元素和表述,如“山陰的煙是白的,山陽的是黑煙。”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這是中國古文的用法。在文中尤其以對白公館的環境描寫和對女主人公白流蘇的刻畫最為突出。在情節設計、人物描摹上,張愛玲又運用了西方現代小説的寫作技巧。張愛玲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工於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寫,將意識流手法融入小説中,把小人物的情感糾葛和悲喜變化融入時代洪流之中,從而觀照他們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在臨近結尾時,流蘇與柳原共眠的夜晚,有相關描寫:“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地往前飛,龍身無限制地延長下去,看不見尾……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一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樑,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流蘇擁被坐着,聽着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裏……”這一段是流蘇在半夢半醒狀態中的夢囈:她人在巴丙頓道的家中安卧,卻幻想自己在淺水灣附近的灰牆下與柳原迎面相遇。整段話語呈現出動態、非理性和無邏輯性的特點。張愛玲以寥寥數語,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將現實與過往的各種離奇複雜的印象、感覺混為一體,使讀者深入人物內心,產生了真實之感。 [13] 

傾城之戀作品影響

1944年12月,張愛玲將該小説改編成舞台劇於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演。1983年,由導演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傾城之戀》上映。2006年,由毛俊輝執導的話劇《新傾城之戀》登陸舞台。2009年3月,根據該小説改編的電視劇《傾城之戀》播出。 [5]  [11]  2021年10月,由葉錦添任總導演、視覺總監的《傾城之戀》演出。 [12] 

傾城之戀作品評價

翻譯家、評論家傅雷:一個“破落户”家的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的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在泥淖裏時,一件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一整篇故事可以用這一兩行包括。因為是傳奇(正如作者所説),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對照也不強烈。因為是傳奇,情慾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儘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着虛偽。男人是一片空虛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總之,《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7] 
評論家許子東:第一,這個小説改寫或者説顛覆了五四以來愛情文學所謂“男教女”甚至是“男救女”的一個啓蒙模式。第二,這個小説又改寫了通常愛情文學男女一見鍾情,然後共同對抗外界社會壓力的故事格局。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戀愛故事,一場別具一格的男女戰爭,它是(又不僅是)男女之間的較量、打仗。兩性之間的隔閡、成見、偏見,導致男女戰爭曠日持久,將來還會不斷地演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裏處理了一個非常世俗的題材,可是她的處理方法非常別緻。《傾城之戀》就是從男女不同的需要出發,最後找到了共同點。女的尋找“長期飯票”,卻也找到了真情;男的從情色遊戲出發,最後找到了自己的家庭。這太理想化了。 [7] 

傾城之戀出版信息

收錄圖書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傳奇》
1944年8月
上海雜誌社
-
小説集
《傳奇:增訂本》
1946年11月
山河圖書公司
-
小説集 [8] 
《張愛玲短篇小説集》
1968年7月
皇冠出版公司
-
小説集
《傾城之戀》
1991年7月
957-33-0543-9
張愛玲全集典藏版
《張愛玲文集》(第二卷)
1992年7月
安徽文藝出版社
7-5396-0595-2
張愛玲文集
《傾城之戀》
1997年3月
花城出版社
7-5360-2391-X
張愛玲作品集
《中短篇小説:1943年作品》
2003年10月
哈爾濱出版社
7-80699-034-8
張愛玲典藏全集
《傾城之戀》
2006年12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7-5302-0865-9
張愛玲集
2009年3月
978-7-5302-0948-6
張愛玲集
2010年8月
皇冠出版公司
978-957-33-2671-7
全集典藏版
2012年6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1116-8
張愛玲集
2019年4月
978-7-5302-1862-4
精裝典藏版
2020年2月
皇冠出版公司
978-957-33-3513-9
百歲誕辰紀念版 [9] 
《傳奇》
2021年6月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978-7-5302-2120-4
《傳奇》初版復刻版

傾城之戀作者簡介

張愛玲 張愛玲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作家,原名張煐。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5歲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學文科,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返回上海。1943年發表小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一舉成名。1952年離開大陸去香港。1955年離開香港去美國,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半生緣》《小團圓》,中短篇小説《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對照記》等。 [14] 
參考資料
  • 1.    黃競誼.《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人物形象分析[J].漢字文化,2018(01):60-61.
  • 2.    陳禹延.被掩蓋的真情——解讀《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角逐[J].漢字文化,2021(24):134-135.
  • 3.    賀萌.淺析張愛玲的《傾城之戀》[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9(05):93-95.
  • 4.    侯靜雅.淺論小説《傾城之戀》的悲情色彩[J].文學界(理論版),2012(11):87.
  • 5.    張愛玲《傾城之戀》不得不看的四大理由  .網易.2009-03-23[引用日期2013-01-05]
  • 6.    張愛玲.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192-193.
  • 7.    許子東.許子東細讀張愛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97-98,133.
  • 8.    周雲龍.《傳奇》(增訂本)篇目修改校評:原刊本與定本[D].廈門大學,2007:6-7.
  • 9.    傾城之戀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3-23]
  • 10.    徐彥利.灰白色的團圓——試論《傾城之戀》的藝術特色[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88-93.
  • 11.    圖:話劇《新傾城之戀》將在紐約上演  .中新網.2006-05-03[引用日期2023-08-29]
  • 12.    胡珺.愛情傳奇的劇·影碰撞——“葉錦添版”《傾城之戀》述評[J].戲劇之家,2022,(36):6-8.
  • 13.    鍾佳倪. 淺析《傾城之戀》的語言特色[J]. 參花(上), 2021, (10):40-43.
  • 14.    周玲.中外文學通論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