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傻二哥

鎖定
作者回憶了童年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傻二哥,通過描寫傻二哥在親人與鄰里關係中體現出來的勤勞、善良、樂觀、助人、愛憎分明的優秀品德,熱情讚揚了那個時代所孕育的寶貴的人格精神。
中文名
傻二哥
文章作者
新鳳霞
文章出處
《十月》1981年第4期
文章入選
人教社初中語文第二冊
文章體裁
寫人類敍述文

傻二哥作品概況

文章名稱:傻二哥
[1] 
[2] 

傻二哥原文欣賞

傻 二 哥
新鳳霞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過的。那時,天津是熱鬧的工業城市。就是在南市貧民區,也有很多好玩愛唱的人,還有票友〔票友〕對業餘戲曲演員的稱呼。聚會的地方——票房。每天有人在票房吹拉彈唱,十分熱鬧。特別是在夏天,吃過晚飯後,人們就三三兩兩都到票房來了。雖然是擠在小衚衕裏,大人小孩卻不斷地擁到這裏來,天津人就有這樣愛玩愛唱的傳統。
不只是白天常聽見有人唱,深夜裏也常有人在衚衕裏大聲唱戲,有唱京劇、評劇的,有説唱曲藝的。這個天津,好像到處都有音樂聲,連做小買賣的吆喝聲,都是有腔有調的。比如有一個賣藥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講究:“賣藥糖啊!……橘子、香蕉、痧藥、仁丹、蘿蔔、青果、鴨梨敗火。吃塊糖消愁解悶兒,一塊就有味兒。吃塊藥糖心裏順,含着藥糖你不困。吃塊藥糖精神爽,勝似去吃‘便宜坊’。吃塊藥糖你快樂,比吃包子還解餓……”
這個賣藥糖的,當時不過十五六歲。他頂聰明,會做木工活,會修鎖、修鞋、修車、修電燈,差不多什麼都會修。東西壞了,交到他手裏,擺弄幾下子就好了。他還有一個特點:愛幫人忙,一幫就幫到底,有股子熱心的傻勁兒。從來沒聽説他有學名,衝他這股傻勁兒,人家忘了他的聰明,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傻二哥!説他“傻靈傻靈”的。
他上街賣藥糖,要穿上一套專用的行頭〔行(xíng)頭〕戲曲演員演出時的穿戴。這裏指服裝。: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褲。挽着袖口,留着偏分頭,斜揹着一個用皮帶套好的、很講究的大玻璃瓶。瓶口上有一個很亮的銅蓋子,可以打開一半蓋。圍着瓶子,還裝了些靠電池發亮的小燈泡。瓶裏裝滿了五顏六色的藥糖。瓶子旁邊掛着一把電鍍的長把鉗子,是為了夾糖用的,不用手拿,表示衞生。
傻二哥在家裏穿的破破爛爛,去賣藥糖時,就把這套乾乾淨淨的衣服換上了。他每次出去賣貨,總是向鄰居們打招呼,“大娘、二伯、三嬸子!”地叫着,“我上街了,一會兒見……”嘴裏哼着小調就走了,他總是這樣高高興興的。
傻二哥串街走巷賣藥糖,最使人注意的是他的吆喝,非常認真的。看見小孩們多了,他就要作吆喝的準備了。先是伸伸腿,晃晃胳膊,咳嗽兩聲試試嗓子。兩隻腳一前一後,前腿弓,後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這才放聲吆喝了。因為他有一副好嗓子,這時候,就像唱戲一樣高低音配合,都是一套套的吆喝出來,招來很多人看他。晚上,他開亮了紅綠燈泡,照着閃光的銅蓋子和電鍍鉗子,非常顯眼。大人小孩擠着來買糖,也有不少是來看熱鬧的。説實在話,這藥糖沒有什麼好吃,就是五顏六色的好看罷了。比如綠色的,是薄荷的,有點涼味;金黃色的,是橘子的,有點橘子香味;大紅色的,是紅果的,有點山楂酸味;淺藍色的,是香蕉的,有點香蕉清香味。傻二哥就靠着一塊、兩塊的藥糖,養家餬口,很不易呀!值得佩服的,是他那種耐心和嚴肅的態度,不怕麻煩。小孩們買糖,經常是為了好看;買去了,想想不好,又來換紅的,換綠的,綠的又換黃的,往往要換好幾次。傻二哥都是耐心地對待,一點也不嫌麻煩。
傻二哥家裏很窮苦。他有一個寡婦媽媽,因為傻二哥賣藥糖,我們都管他媽媽叫“糖娘”。他還有三個弟弟。他母親給人家幫工當傭人,弟弟們就得由他照顧。他上街做買賣,都要託付好鄰居們照顧他的家和他的弟弟們。我們這個院子都是窮苦人家,都是互相關心照顧的。
有一次,傻二哥和他媽媽一道出門,媽媽手裏拿着一根鐵鏈,一把鎖,要把門鎖上。傻二哥不讓鎖,説:“您鎖門幹嗎?叫鄰居們看見多不好。”媽媽説:“破家值萬貫,窮家破業,丟一把柴火就沒燒的。”母子倆吵起來了,大家跑去看,都説:“傻二哥就是有見識,都住在一個院子裏,還信不過咱們老街舊鄰的嗎?”
其實,母親幫工,也掙不了幾個錢。忽然有一天,她失業回來了。説是因為主人懷疑她偷了錢,把她辭掉了。“糖娘”一肚子委屈,氣得直哭,鄰居們也都很氣憤。傻二哥這下子可得着理了,他對媽媽説:“您看,老冤枉別人偷東西的是什麼人?那是財主太太們。咱們院裏住的都是窮人,您出門上鎖防的是誰呀?”媽媽説:“行了,不鎖就不鎖,我都依你啦……”傻二哥在我們院裏很有人緣,他每天賣藥糖回來,都不閒着。幫鄰居修鞋,裝電燈,哪家有紅白喜事,他幫着掃房刷漿,糊頂棚,糊窗户……幫人家搭柴灶,用舊煤油桶做煤球爐子。有時買賣做得好,剩幾塊藥糖,他就分給同院的小孩們。陰天下雨,他幫助老年人買菜;下雪天,他必定把道路掃出來,給大家方便。傻二哥是院子裏最能幹的人,事事少不了他。
有時,傻二哥還到票房去唱兩段,老是樂呵呵的。他媽媽因為勞累過度,又加上孩子多,生活艱苦,老病復發。傻二哥做買賣,還得照料有病的母親。雖然肩挨肩的三個弟弟都很懂事,但是到底都太小,母親生病全憑着鄰居照料。同院人都説:“大家捧柴火焰高,大夥幫一家好辦。”
不久,“糖娘”病故了。傻二哥一人帶着三個弟弟,這個家就更不像樣子了。鄰居大娘們給孩子們縫補衣服,幫着做飯。哪家貼餅子,給他們幾個;煮一鍋雜合面粥,分給孩子們兩碗。有一次,我回家來,看見三個孩子都坐在台階上,等哥哥回來。天很冷了,都流着鼻涕,互相倚靠着,真是可憐!我把他們領進院子,到我家烤火,讓我媽媽找點乾糧給他們吃,等着哥哥回家。就這麼靠鄰居幫助,三個弟弟在哥哥撫養下慢慢長大,到了十一二歲,就不吃閒飯了。去做童工,幹散活,撿破爛,撿煤核。學着哥哥的樣子,都那麼勤快、懂事、熱情、善良。
解放前一年,我去青島唱戲,離開了天津。不知這家四兄弟怎樣了,時常想起賣藥糖的傻二哥。
1958年,我去天津“中國大戲院”演戲,傻二哥忽然來後台看我。他在糖廠工作,還是業餘演員哪!三個弟弟,也都長大成人了。他已經成家立業了,再不是當年賣藥糖的苦孩子了。我談起當年的老鄰居,傻二哥説:“窮幫窮,富幫富,官面兒幫財主。全靠了窮鄰居們,才熬到解放,才熬到了頭哇!” [2] 

傻二哥藝術特色

一、樸素而又親切的語言風格。
新鳳霞是一位優秀的評劇演員,她也寫得一手好文章。她的文章猶如她演唱的評劇一樣清新流暢,娓娓動人。葉聖陶老人曾稱讚她的文章“不加虛飾,不落俗套”。這一篇文章這一特點尤為鮮明。這篇文章極為口語化,讀來親切貼近生活的原本面目,例如文中對於舊天津人們每晚吹拉彈唱熱鬧景象的描寫;特有的叫賣吆喝聲都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反映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讀來倍感親切。作者不玩弄詞藻,用的全是老百姓自己的直白。比如在介紹傻二哥名字的由來時她這樣寫道:從來沒聽説他有學名,衝他這股傻勁,人家忘了他的聰明,給他起了個雅號,叫傻二哥!説他“傻靈傻靈”的。再如寫他上街賣藥糖的樣子:要穿上一套專用的行頭:白布中式上衣,黑色布褲。挽着袖口,留着偏分頭,斜揹着一個用皮帶套好的、很講究的大玻璃瓶。三言兩語,將傻二哥賣藥糖時認真講究的特點勾畫了出來。
二、通過典型的材料和特定的環境表現人物。
文中寫傻二哥對工作認真通過寫他上街賣藥糖時的穿戴、打扮以及取藥糖時的特別用具表現出來。作者還用這一點與他平素在家時的樣子做對比,平時在家穿得破破爛爛,從而既突出他家境的清苦同時也表現出工作時一絲不苟的樣子,體現出傻二哥縝密的心,
所以這一選材極具表現力,很有典型性。
作者還善於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下和背景中去表現。作者寫傻二哥的家庭貧苦突出的是他敢於承擔生活重負,壓不垮的樂觀精神;寫為鎖門一事與母親爭吵表現的是他對窮鄰居的信任,具有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寫人時作者自始到終將他放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因為這環境是傻二哥生存的土壤。
除此以外作者還善於用對比等方法表現人物:解放前與解放後作比,賣藥時和在家時作比,這種方法的運用使人物形象也更加突出。
三、真情實感表現人物
作者在天津長大,難忘老天津衞的生活習慣以及鄰里間的深厚情感,有這樣濃厚的情感做祭奠,結合她能揣摩各種人物隨時隨地的內心世界。利用對人物語言、動作、肖像、心理活動的描寫把人物表現得如此真實。

傻二哥作者簡介

新鳳霞(1927--1998),我國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是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1927年出生於貧民家庭。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文字作品。
“文革”中她被迫害至殘,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在家裏也得坐輪椅有人推着。但是她並沒有一蹶不振,她想:不能在台上演戲,就在台下做人。新鳳霞拿起了筆開始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遇到不會寫的字就查字典,或作記號,隨時請教別人。就這樣文化程度為“掃盲班”的民間藝人成了作家,並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成為全國戲曲演員、民間藝人轉到專業作家隊伍中的第一人。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
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令人痛心的是,新鳳霞在十年動亂時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以至無法再登上心儀的舞台,她便堅持用她那唯一行動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豐富的閲歷,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難,辛勤耕耘,創作出版了《新鳳霞回憶文叢》四卷、《人緣》、《評劇皇后與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時》、《新鳳霞賣藝記》、《我和皇帝溥儀》、《發愁》、《以苦為樂》、《藝術生涯》、《我當小演員的時候》、《我與吳祖光》、《絕唱》、《恩犬》、《新鳳霞的回憶》、《新鳳霞説戲》約四百萬字的文學著作。由英國戴乃迭夫人翻譯的英文及烏爾都文的《新鳳霞》在世界發行。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內涵雅趣。 [1]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
新鳳霞代表作
會計姑娘
雙婚配
三笑點秋香
藝海深仇
志願軍的未婚妻
楊乃武與小白菜
阮文追
調風月
六十年的變遷
無雙傳
春香傳
六十年的變遷
新鳳霞回憶文叢
人緣
評劇皇后與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少年時
新鳳霞賣藝記
我和皇帝溥儀
發愁
以苦為樂
藝術生涯
我與吳祖光
絕唱
恩犬
新鳳霞的回憶
新鳳霞説戲
參考資料
  • 1.    北京出版集團公司主辦.《十月》.北京:《十月》雜誌社,1981-04
  • 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語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