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傷逝

(1981年水華執導的電影)

鎖定
《傷逝》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為紀念魯迅誕辰100週年而拍攝的劇情電影,由水華執導,林盈王心剛主演,於1981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魯迅創作的同名短篇小説,講述在“五四”運動後,知識分子涓生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但他們的愛情終究被封建勢力所扼殺的故事 [1] 
中文名
傷逝
類    型
劇情、愛情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水華
編    劇
張磊 [10] 
編    劇
張瑤均
主    演
林盈
王心剛
片    長
97 分鐘
上映時間
1981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傷逝劇情簡介

《傷逝》劇照和海報
《傷逝》劇照和海報(13張)
涓生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懷有不滿,但又不能與社會決裂。他感到孤獨、空虛和寂寞。這時,子君闖進了他的生活。子君是一個叛逆的女性,她在追求個性解放,衝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和勇敢精神,贏得了涓生的愛慕。他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毅然結合在一起。生活條件雖不優裕,但兩顆心卻沉浸在愛情中,還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畢竟閲歷不深,他們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是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生活的。
無情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來的是:繁忙的家務勞動;愛情上因缺乏新的滋養,逐漸停滯、凝固;加之兩個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異,發生了一些摩擦。更嚴重的打擊是,他們不能為社會封建勢力所容許的那種超越規範的結合,終於導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職務。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於依靠自己的翻譯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殘酷嘲弄。面對黑暗的社會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們沉浸在盲目的愛情之中,而將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決心趁自己的翅膀還沒有忘卻張動的時候,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對這一道路也還並不確切地瞭解。
涓生的變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懼;子君在愛情上所作出的試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煩惱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們大半年來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們的盲目愛情生活應該結束了。曾為尋求愛情幸福而顯示過勇敢和迸發過性格火花的子君,終於因受時代的侷限,在愛情的幻滅中,在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後,涓生陷入極度悲哀與悔恨之中,他譴責自己是一個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該讓子君負着重擔在絕望中走盡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傷子君去世後,堅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 [2] 

傷逝演職員表

傷逝演員表

參加演出者
陳志堅、勞力、任申、蔡明曹翠芬、王秉林、韓廷琦、封順周森冠、管宗祥、黃素影、戚力、張耀德、袁思達、王振榮、鄭保民、李健、王彪、劉宗

傷逝職員表

製作人 張起、康璇
原著 魯迅
導演 水華
副導演(助理) 馬秉煜、鈕立山
編劇 張瑤均張磊
攝影 鄒積勳、關慶武(副攝影)
配樂 杜鳴心
剪輯 傅正義延娥
道具 楊允銘、張先春、武振山
美術設計 陳翼雲、康琳(副美術)
造型設計 孫月梅、何兆春、劉秋香
服裝設計 姜錦明
燈光 徐和慶、張同生、王振華
錄音 呂憲昌、蘭帆
佈景師 姚文義(置景)、劉鍚安(置景)、崔秀榮(置景)、馬兆仁(繪景)
展開
特技攝影
金燕茜
特技美工
滕春飛、朱革、顏廣仁
技巧印片
王松林
特技製作
屈允敏
煙火
馬德亮
音響效果
楊來祥
演奏
中央芭蕾舞劇團管絃樂隊
指揮
卞祖善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3] 

傷逝角色介紹

  • 子君
    演員 林盈

    叛逆的女性,單純、堅強,為了愛情無所畏懼,而一旦獲得愛情的幸福後,她的鬥爭就終結了。與涓生同居後,她再無所追求,陷於煩雜的日常家務勞動中,根本沒有意識到愛情是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孤立存在的。

  • 涓生
    演員 王心剛

    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知識分子。他不安於現狀又不明前途,在彷徨中而又不願彷徨。他與子君相愛過,而且愛得真摯熱烈,但出於真誠,他向子君坦白自己不愛她了,卻渾然不知這對子君是多麼大的打擊。對於子君的去世,他真誠地譴責自己。

  • 子君叔父
    演員 許忠全

    是一個封建衞道士,粗暴地干涉子君與涓生的自由戀愛,當子君勇敢地與涓生在一起後,他大罵侄女敗壞門風,氣憤到不再認子君做侄女。

  • 老拔貢
    演員 黃宗洛

    涓生家的世交,交遊廣闊。走投無路的涓生到他那裏求助,卻意外聽説了子君的死訊。他是個腐朽的老封建,對於子君的死和涓生的悲痛,他的態度完全是冷漠的,毫無同情之心。

  • 小官太太
    演員 李長樂

    涓生與子君的房東,與他們同住在一個院子裏。為人刻薄、勢利,整天與子君因為各自飼養的油雞暗鬥,還奚落子君家窮得連狗都瘦了,讓子君備覺痛苦。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2]  [4-5] 

傷逝幕後花絮

  • 在籌備階段,水華一遍遍地讀原作小説,在他讀的《魯迅小説選》中《傷逝》的篇頁上佈滿了鉛筆、鋼筆、圓珠筆的不同墨跡的註解,那些筆跡幾乎淹沒了原文。他還寫了十來本創作筆記 [5] 
  • 該片片頭的襯底是玻璃窗上的雨,一開始拍的雨點太小,根本看不出,重做後又變成傾盆大雨,水華覺得與影片調子不合,不顧別人的閒言碎語,去求特技攝影重拍 [6] 

傷逝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82年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7] 
最佳導演
水華
提名
最佳攝影
鄒積勳
獲獎
最佳美術
陳一雲
提名
最佳剪輯
傅正義
獲獎
最佳道具
楊允銘、張先春、武振山
提名
文化部1981年優秀影片獎 [8] 
《傷逝》
獲獎

傷逝幕後製作

創作原則
水華拿到張瑤鈞、張壘改編的劇本後,為把握原著精神,開始研究原作小説。除了反覆閲讀原著,他還翻閲了同一時代魯迅的其他作品,對魯迅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和時代背景有了感性認識,這增加了他在創作上的信念。接着,他還讀了“五四”時期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以及《民國通俗演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小説(後來影片中軍閥禁街的細節正是從《民國通俗演義》中得來的)。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水華為攝製組確立了一條原則:忠實於原著,既要忠於原著的思想內容,也要忠於原著的藝術風格 [5] 
水華敬仰魯迅的人物和作品,唯恐把魯迅的作品拍走了樣。為了保持原著含蓄的風格,他在細節處理上往往點到為止,怕過場細節太多導致結構鬆散。小説《傷逝》中寫子君、涓生同居後有過一段寧靜幸福的生活,水華曾構思過一場戲來表現這些,但因原作在這方面沒有具體描寫,他怕在缺少生活積累的情況下擅自加一些一般化的東西會損害原著,沒有拍攝那場戲。夏衍看了樣片後,也建議增加一場戲表現子君、涓生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為此劇組補拍了幾個鏡頭,但經過推敲,因為與影片整體風格不統一,最終還是沒加進去 [6] 
剪輯手法
影片開頭從夜雨悽風豁然變為歡快的春天畫面,但拍攝時並沒有拍相應的春天的素材,而完全是由剪輯師傅正義靠資料素材解決的。傅正義與導演討論確定此處的“春天”既要是美麗歡快的,又要是“傷逝”的春天。根據這一創作意圖,他選擇了一組冷暖匹配恰當的鏡頭,景物顏色從淺到深,從冷到暖,以求從明快中透露出幾分淡淡的惆悵 [9] 
“涓生”棄狗的戲,原始素材只有狗跑和涓生在荒野中抱狗走去以及空手回來等鏡頭。如果僅就這些素材剪輯,未免顯得平淡。傅正義等人研究後認為,導演從側面描寫主人公經濟地位、精神狀態、夫妻關係變化,在“棄狗”之前全是虛寫,而“棄狗”則是轉機,影片用以控訴“吃人”的社會現實,是從這場戲開始逐步展開的。因此,他們遵循虛實結合、以虛補實的創作方法,從本來棄之不用的鏡頭素材中挑出造型氣氛突出、動態感強的景物鏡頭,經過編剪以烘托主人公的心情 [9] 

傷逝影片評價

該片總的來説是忠實於原著的,比較深刻、比較完美地體現了魯迅的思想,在藝術風格上也和原作和諧一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影片突出了原作反封建的主題,並增加了反帝色彩。不僅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情節和悲劇性結局,而且在小説提供的基礎上有所補充,有所豐富,有所生髮。影片以震撼人心的藝術畫面,形象地説明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封建勢力迫害的結果,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原作的主題。該片在藝術化、民族化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它保留髮揮了原作含蓄、深沉、人物心理刻劃細膩的特點。該片較多地使用獨白和旁白,不僅能讓觀眾聽到原作中一些精彩的警句和片斷,而且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影片的整個故事情節都是在濃烈的抒情氛圍中展開的,在篇幅上抒情多於敍事。它沒有過多從正面表現封建勢力如何迫害涓生、子君,而是着重刻劃主人公在遇到打擊後思想、情緒上的變化。整部影片以抒情見長,含蓄雋永,是一部真正的藝術片,是一首電影詩。影片結構流暢而井然有序,豐富的情節和場面銜接緊湊而自然。增加的幾場戲在情節發展上也是合乎邏輯的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桑逢康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