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鎖定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是鮭科魚類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的急性病毒性疾病
該病廣泛流行於北美、歐洲和亞洲各國,是世界性魚病,該病毒主要危害鮭科魚類開始攝食的魚苗至3個月的稚魚,20周齡以後的魚種一般不發病,但可成為終身帶毒者。發病最適水温為10~15℃,10℃以下或15℃以上較少發病或病情輕、死亡率低。該病可經水體水平傳播,也可經卵垂直傳播;病後存活個體可帶毒數年,並通過糞便、魚卵、精液排出病毒,繼續傳播。
中文名稱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英文名稱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定  義
由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毒引起的魚類傳染病。主要危害鮭科魚類的仔、幼魚,死亡率達90%以上。
應用學科
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技術(二級學科),海洋生物技術(三級學科)
中醫病名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
外文名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常見發病部位
胰臟
傳染性
高度傳染性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病原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屬雙RNA病毒科,病毒為二十面體球形顆粒,無囊膜,直徑60nm,病毒核酸為雙鏈RNA [1]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症狀與病理

患急性型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時,病魚出現突然離羣狂遊、翻滾、旋轉等異常游泳姿勢,隨後停於水底,間歇片刻後重覆上述遊動,1~2h死亡;患亞急性型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時,病魚體色變黑,眼球突出,腹部明顯腫大,並在腹鰭的基部可見到充血、出血,肛門常拖一條灰白色糞便。
IPN的病理組織學特徵性變化為胰臟壞死,在變性的胰腺腺泡組織內可見有胞漿內包涵體;疾病後期腎臟受損,造血組織和腎小管變性、壞死;肝臟亦可見壞死;消化道黏膜發生變性、壞死和剝離。 [1] 

傳染性胰臟壞死病診斷與防治

(1)診斷:根據臨牀症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取可疑魚的胰腺組織做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胰腺組織壞死可診斷;取可疑樣品接種CHSE-214、BF-2等細胞培養分離病毒,再用免疫學中和試驗、熒光抗體、ELISA等方法確診,PCR方法也可用於病毒診斷。
(2)預防措施:不用帶毒親魚採精、採卵,不從疫區購買魚卵和苗種;嚴格檢疫,發現患病魚及時隔離,撈出病死魚進行無害化處理;疾病暴發時,減少養殖密度;用聚維酮碘溶液等消毒魚卵;加強水源、魚、設施等的嚴格消毒。
(3)治療方法:患病早期用聚維酮碘溶液(按10%有效碘計算),每千克魚體重用1.64~1.91g,伴餌投餵,每日1次,連續15d。
參考資料
  • 1.    黃琪琰.水產動物疾病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