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

鎖定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HN)為世界養蝦業主要病毒之一,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是世界動物衞生組織(OIE)必須申報的疾病。 [1] 
中文名稱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
英文名稱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disease;IHHN
定  義
由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引起的蝦病。主要危害藍對蝦和斑節對蝦的幼蝦和成蝦。急性型病蝦僅游泳反常,不食不動很快死亡;亞急性型病蝦甲殼上有白或淡黃色斑且易脱落,空胃,血液不凝結,多在蜕皮時死亡。
應用學科
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級學科)
中文名
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
外文名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病原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屬細小病毒科,病毒顆粒呈20面體,無囊膜,直徑為20~22nm,病毒核酸為線狀單鏈DNA。 [2]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流行特點

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的養殖對蝦,在太平洋地區、東南亞、中東存在該病的流行,我國也有較高的發病率。細角濱對蝦、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等大部分對蝦品種都可被感染,細角濱對蝦死亡率可達90%以上,稚蝦受危害最為嚴重;IHHNV感染南美白對蝦則引起矮小畸形症候羣,雖不會導致死亡,但畸形率高,成長緩慢且不齊,可造成高達50%的經濟損失。
IHHNV主要是水平傳播,主要通過帶毒蝦、食物鏈或互相殘食、受污染水體而引起水平感染,其中以吃食病蝦的傳染性最高;帶毒蝦還通過垂直傳播感染子代 [2]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症狀與病理

細角濱對蝦的稚蝦患急性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後,攝食量明顯減少,繼而出現行為及外觀異常。病蝦緩慢上升到水面,靜止不動,然後翻轉後腹部向上,並緩慢沉入水底,如此反覆持續屬小時,直到被吞食或死亡;感染期病蝦表皮常出現白色或淺黃色斑點,使蝦體呈現斑駁的外觀;瀕死時蝦體色明顯變藍。南美白對蝦患該病後出現矮小畸形為最明顯病徵,蝦生長緩慢,成長嚴重不均;出現額角彎曲或變形,觸角鞭毛變皺,蝦體表面粗糙或變形等症狀。
IHHNV感染起源於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組織器官,主要有表皮、前後腸上皮細胞、生殖腺、淋巴器官、結締組織等,在宿主細胞核內形成包涵體。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診斷

(1)初步診斷:根據流行情況、發病史、臨牀症狀及病理特徵作出初步診斷。
(2)樣品採集:採集健康蝦150尾或病蝦10尾,按蝦體大小或感染期的不同分別取樣;對蝦幼體、子蝦取完整個體,幼蝦和成蝦頭胸部;非對蝦的甲殼動物參照對蝦的方法取樣。
(3)組織及病理學檢查:組織病理學診斷法,組織切片,H&E染色,光鏡下觀察各組織病理變化和包涵體;電鏡診斷,超薄切片,電鏡下觀察到病毒確診。
(4)病原學鑑定:分子雜交技術,採用特異性的地高辛標記探針進行診斷;PCR檢測法,檢測病毒的特定基因進行診斷。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防治

(1)預防措施:對養殖場實施防疫條件審核、苗種生產管理制度;加強疫病監測,掌握流行病學情況;培育和引進抗病品種,切斷傳染源,加強飼養管理等;加強檢疫,繁殖時選用不帶病原的健康蝦作為親蝦,加強水源、蝦、設施等的嚴格消毒,保持優良的水質。
(2)處理:發現患病蝦必須銷燬,並對養殖水體、工具、場地等進行消毒。
(3)劃區管理:根據水域和流域情況及自然屏障進行,並對其實施區域管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