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傳感器網絡

鎖定
傳感器網絡,是由許多在空間上分佈的自動裝置組成的一種計算機網絡,這些裝置使用傳感器協作地監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環境狀況(比如温度、聲音、振動、壓力、運動或污染物)。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發展最初起源於戰場監測等軍事應用。而現今無線傳感器網絡被應用於很多民用領域,如環境與生態監測、健康監護、家庭自動化、以及交通控制等。
中文名
傳感器網絡
外文名
Sensor networks
主要包括
感應、通訊、計算
領    域
計算機

傳感器網絡名詞解釋

所謂傳感器網絡是由大量部署在作用區域內的、具有無線通信與計算能力的微小傳感器節點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的能根據環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務的分佈式智能化網絡系統。傳感網絡的節點間距離很短,一般採用多跳(multi-hop)的無線通信方式進行通信。傳感器網絡可以在獨立的環境下運行,也可以通過網關連接到Internet,使用户可以遠程訪問
傳感器網絡綜合了傳感器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現代網絡及無線通信技術、分佈式信息處理技術等,能夠通過各類集成化的微型傳感器協作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通過嵌入式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並通過隨機自組織無線通信網絡以多跳中繼方式將所感知信息傳送到用户終端。從而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計算”理念。
傳感器網絡節點的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四個基本單元:傳感單元(由傳感器和模數轉換功能模塊組成)、處理單元(由嵌入式系統構成,包括CPU、存儲器嵌入式操作系統等)、通信單元(由無線通信模塊組成)、以及電源部分。此外,可以選擇的其它功能單元包括:定位系統、運動系統以及發電裝置等。
在傳感器網絡中,節點通過各種方式大量部署在被感知對象內部或者附近。這些節點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無線網絡,以協作的方式感知、採集和處理網絡覆蓋區域中特定的信息,可以實現對任意地點信息在任意時間的採集,處理和分析。一個典型的傳感器網絡的結構包括分佈式傳感器節點(羣)、sink節點、互聯網和用户界面等.
傳感節點之間可以相互通信,自己組織成網並通過多跳的方式連接至Sink(基站節點),Sink節點收到數據後,通過網關(Gateway)完成和公用Internet網絡的連接。整個系統通過任務管理器來管理和控制這個系統。傳感器網絡的特性使得其有着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其無處不在的特點使其在不遠的未來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感器網絡原理

傳感器網絡的每個節點除配備了一個或多個傳感器之外,還裝備了一個無線電收發器、一個很小的微控制器和一個能源(通常為電池)。單個傳感器節點的尺寸大到一個鞋盒,小到一粒塵埃。傳感器節點的成本也是不定的,從幾百美元到幾美分,這取決於傳感器網絡的規模以及單個傳感器節點所需的複雜度。傳感器節點尺寸與複雜度的限制決定了能量、存儲、計算速度與頻寬的受限。 [1]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傳感器網絡是一個研究熱點,每年都會召開很多的研討會和國際會議

傳感器網絡作用

傳感器網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感應、通訊、計算(硬件、軟件、算法)。其中的關鍵技術主要有無線數據庫技術,比如使用在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查詢,和用於和其它傳感器通訊的網絡技術,特別是多次跳躍路由協議。例如摩托羅拉使用在家庭控制系統中的ZigBee無線協議。
傳感器網絡與傳感器
傳感器網絡與傳感器是什麼關係呢?它究竟是一種傳感器呢還是一種網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傳感器網絡中傳感節點的系統組成吧。如圖1所示,一般可以將傳感節點分解為傳感模塊、微處理器最小系統、無線通信模塊、電源模塊和增強功能模塊5個組成部分,其中增強功能模塊為可選配置。
圖1 傳感器網絡中傳感節點的系統組成
可以把傳感模塊和電源模塊看作傳統的傳感器,如果再加上微處理器最小系統就可對應於智能傳感器,而無線通信模塊是為了實現無線通信功能而比傳統傳感器新增加的功能模塊。增強功能模塊是可選配置,例如時間同步系統、衞星定位系統、用於移動的機械系統等。
從傳感節點的系統組成上看,傳感器網絡可以看作是多個增加了無線通信模塊的智能傳感器組成的自組織網絡。而從功能上看,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大致相同,都是用來感知監測環境信息的,不過顯然傳感器網絡具備更高的可靠性。
傳感器網絡的發展
傳感器網絡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最早的傳感器網絡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軍在越戰中使用的“熱帶樹”傳感器。為了遏制北越在胡志明小道的後勤補給,美軍在這條小道上沿途投放了上萬個“熱帶樹”傳感器,這是一種振動和聲響傳感器,當北越車隊經過時傳感器探測到振動和聲響即向指揮中心發送感知信號,美軍收到信號後即組織轟炸,有資料顯示越戰期間美軍依靠“熱帶樹”的幫助總共炸壞了4萬多輛北越運輸卡車。
“熱帶樹”傳感器之間沒有通信能力,所以實際上還稱不上網絡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軍方陸續與高校開展傳感器網絡方面的研究合作,旨在建立能夠用於軍事用途的自組織的無線傳感器網絡,這期間在硬件、軟件、標準化和產品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進展。
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佈了傳感器節點專用操作系統TinyOS,後續又推出專用程序設計語言nesC。2001年,伯克利分校又推出Mica系列傳感器節點產品。TinyOS和Mica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今天它們仍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01年,ZigBee聯盟成立,並對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通信協議進行了全面的標準化,後續多家公司發佈了多款符合ZigBee協議標準的芯片和產品。
傳感器網絡未來的發展趨勢
傳感器網絡未來的發展趨勢又如何呢?
傳感器網絡技術誕生至今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最近更是得到了美國之外歐洲、中國和日韓等國的重視和關注,目前其發展前沿也在不斷延伸。總體説來,大致可以將其發展趨勢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設計用於完成特殊任務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例如無線多媒體傳感器網絡和無線傳感執行網絡。其二是設計用於特殊應用環境下工作的無線傳感器網絡,例如水下環境和地下環境。
無線多媒體傳感器網絡(WMSN, 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在傳感器節點上藉助多媒體傳感單元將音頻、視頻、圖像等多媒體信息傳送到管理節點,能夠實現對複雜多變環境的監測。
無線傳感執行網絡(WSA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在WSN的基礎上加入了執行節點(Actor),執行節點根據收集到的監測信息做出決策並執行相關操作,從而在對環境監測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對環境的控制。
水聲無線傳感器網絡(UW-ASN, 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採用水聲無線通信技術實現水下傳感器節點之間的通信連接,能夠完成海洋採樣、環境監測、水下開採、輔助航行等任務。

傳感器網絡體系結構

傳感器網絡系統通常包括傳感器節點(sensor)、匯聚節點(sink node)和管理節點。大量傳感器節點隨機部署在監測區域(sensor field)內部或附近,能夠通過自組織方式構成網絡。傳感器節點監測的數據沿着其他傳感器節點逐跳地進行傳輸,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可能被多個節點處理,經過多跳後路由到匯聚節點,最後通過互聯網或衞星到達管理節點。用户通過管理節點對傳感器網絡進行配置和管理,發佈監測任務以及收集監測數據。 [2] 

傳感器網絡與物聯網

通過感知識別技術,讓物品“開口説話、發佈信息”,是融合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重要一環,是物聯網區別於其他網絡的最獨特的部分。物聯網的“觸手”是位於感知識別層的大量信息生成設備,包括RFID、傳感器網絡、定位系統等。傳感器網絡所感知的數據是物聯網海量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
傳感器網絡已被視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智能傳感器的範圍擴展到RFID等其他數據採集技術,從技術構成和應用領域來看,泛在傳感器網絡等同於現在我們提到的物聯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