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傣族筒帕

鎖定
傣族筒帕是傣族羣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傣族人民不論是進城趕集,還是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魚,都要隨身攜帶,用它來裝生活用品。據記載,“筒帕”已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它由最初的麻、棉紡織發展到現在的絲、毛、棉混合紡織。
中文名
傣族筒帕
用    途
裝生活用品
材    料
絲、毛、棉混合紡織品
所屬民族
傣族

傣族筒帕簡介

傣族筒帕 傣族筒帕
傣族“筒帕”(挎包),是傣族羣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傣族人民不論是進城趕集,還是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魚,都要隨身攜帶,用它來裝生活用品。
“筒帕”一詞為傣族語,意為掛包。羣眾通稱民族包。傣、彝、哈尼、景頗、佤、傈僳、崩龍等民族都生產和使用筒帕。由於傣族的筒帕生產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織工精細,圖案豐富,美觀大方,廣為人知,“筒帕”就成為各少數民族掛包的代表。
筒帕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又是精緻的工藝美術品。對於傣族青年男女,更是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傣族婦女從小學習編織傣錦和筒帕,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編織技藝。心靈手巧的傣族姑娘,總是傾注情意地編織出最漂亮的筒帕,送給自己心上的人。小夥子收到姑娘的筒帕。就是獲得愛情的訊息,需要把自己親手編織的竹器回贈對方。從此兩情相悦,互通款曲,直到結成美滿姻緣。有時,為了表達民族團結的情誼,筒帕也會送給來到傣族村寨工作的各族幹部和守衞邊疆的解放軍戰士。筒帕凝聚了傣族人民的心意,使人倍加珍視。

傣族筒帕製作

筒帕是傣族織錦的一種,從最初的麻、棉紡織發展到現在的絲、毛和棉混紡。它的製作精緻,式樣美觀,裝飾圖案形象生動、概括簡練,用色鮮豔明悦、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是特色顯著的民族工藝美術品。在筒帕上編織着傳統的羣眾喜聞樂見的幾何圖形和鳥鳥獸花卉,極其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那飛舞的彩蝶、開屏的孔雀、綻開的山茶、奔跑的小鹿、沉靜的大象,都“躍”上筒帕,充滿生命的活力,展示出傣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傣族藝人還創作出許多新的圖案,反映民族團結、邊疆建設的新的生活風貌。
筒帕雖小,卻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它不僅為各族人民喜愛,而且引起許多外國朋友的興趣,成為深受歡迎的珍貴的旅遊紀念品

傣族筒帕歷史背景

據記載,“筒帕”已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它由最初的麻、棉紡織發展到現在的絲、毛、棉混合紡織。“筒帕”製作十分精緻,圖案極為豐富,多采用動物、花卉、鳥獸和各種幾何花紋圖案編織。這些年來,“筒帕”工藝有了新的發展,增加了“孔雀開屏”、“民族團結”等圖案。最近,昆明有關工藝美術研究機構又試製出手提式塑料壓模“筒帕”。

傣族筒帕含義

傣族婦女人人會織“筒帕”,女孩長到八九歲時,母親、姐姐和嫂子就開始傳授編織“筒帕”的技藝,姑娘們都認真地學習和鑽研。因為姑娘成年後,與男朋友定情,往往要送男朋友一個自己親自紡織的“筒帕”。“筒帕”編織得好,便顯示自己心靈手巧,就會更加博得男朋友的喜愛。

傣族筒帕發展

隨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對外旅遊的發展,旅遊者對筒帕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筒帕生產隨之迅速發展。除家庭生產外,西雙版納傣自治洲、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還成立生產合作社集體生產。1983年以來,筒帕連續三次被國家輕工部、國家民委、國家經委、國家旅遊局評為優秀旅遊紀念品,榮獲景泰藍獎盃。
傣族筒帕雖小,卻是一件精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品。它不僅為各族人民所喜愛,而且引起了許多外國朋友的興趣,成為深受歡迎的、珍貴的旅遊紀念品。而近年來,隨着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對外旅遊的發展,旅遊者對傣族筒帕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筒帕生產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