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傣族章哈

鎖定
傣族章哈,又譯作傣族贊哈,意為會唱的人,既是歌手稱謂,也是作為曲藝表演形式的曲種名稱。 [1] 
傣族章哈興起於十五世紀中葉,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連、景谷等地傣族村寨。傣族章哈朗誦性與歌唱性有機結合,演唱時柔美抒情、流暢悦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代表劇目有《蘭嘎西賀》《吾沙麻羅》等。 [2-3] 
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形式,是傳承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章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44。 [3-4] 
中文名
傣族章哈
別    名
傣族贊哈
始興年代
十五世紀中葉
流行地區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連、景谷等地傣族村寨
經典劇目
《蘭嘎西賀》《吾沙麻羅》等
代表人物
康朗甩、康朗屯、玉光等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44

傣族章哈歷史淵源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的歷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是傣族傳統藝術中生命力最強盛的藝術門類之一,萌芽於原始狩獵經濟時期,傣文論著《論傣族詩歌》有相關記載。 [5]  [2] 
十五世紀上半葉,隨着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演唱內容不斷增多,傣族章哈的曲藝色彩逐漸增加,並在民間開始出現了半職業化的傣族章哈演唱者。 [2] 
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傣族人民開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逐漸運用傣族章哈演唱佛經故事,不但大大豐富了演唱曲目,也豐富了演唱中長篇故事內容的方法和技巧。與此同時,客觀上大量傳播了佛經內容的傣族章哈倍受到封建領主的重視,傣族章哈除演唱大量佛經故事外,還演唱了一大批取材於傣族人民勞動生活的唱本,最終促成了傣族500多部敍事長詩的形成,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藝術家,傣族章哈得以迅速發展。 [2] 
新中國成立後,西雙版納州文化局、文聯、民委分別或聯合組織了多次傣族章哈培訓班、傣族章哈演唱大賽,全州曲藝調演、展演以及研討會,培養湧現了一大批從事傣族章哈創作、翻譯和理論研究的作者、專家,以及一批技藝精湛的歌手,傣族章哈得到進一步發展。 [2] 
改革開放以來,傣族章哈的演唱形式除保留傳統方式演唱外,常以文藝節目形式登台演出。演唱方式多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隨着社會的發展,傣族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豔麗的傣族服裝,手拿大花扇,邊舞邊唱,充滿了濃郁的傣族風味。 [2] 

傣族章哈藝術特點

傣族章哈表演特徵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的演出形式主要有獨唱、對唱和賽唱三種演唱形式。根據伴奏樂器不同又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以傣族拉絃樂器“玎”伴奏,演唱內容多為山歌、情歌,多表達小夥子對姑娘傾訴衷腸之情,稱作“哈賽定”;另一種以“篳”伴奏,稱作“哈塞篳”,既有即興演唱,也有程式化的祝福歌、祈禱歌,還有固定本子的敍事長歌等,多在喜慶場合演唱。傣族章哈演唱時,章哈雙腿盤坐,手持扇子遮臉,等伴奏的傣族單簧吹管樂器“篳”吹響前奏後,就亮開嗓子唱起來。無表演動作,完全靠歌聲感染聽眾或擊敗賽歌對手。 [1] 
傣族章哈的傳統演唱為坐唱式,一般在竹樓裏進行。聽眾圍坐在章哈周圍,有一人吹笓或拉玎琴伴奏。章哈用一把扇子遮面,在聽眾“水、水、水!”的歡呼聲中亮開喉嚨演唱。演唱分一人演唱和二人對唱兩種。二人對唱時具有比賽性,即雙方競賽,看誰唱得好。在演唱主要內容前,雙方要先唱一段“請神歌”,祈求“歌神”保佑自己順利演唱並勝過對方。再唱一段謙讓客套的“禮貌歌”,向參賽的對方表示敬意。然後才進入正題,唱本次演唱的主要內容。 [2] 

傣族章哈唱腔曲調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有別於一般民歌,敍事性較強並具有抒情特徵,其唱腔稱為“章哈調”。曲調由五聲音階組成,每句唱詞可長可短,可多可少,有多種押韻方式,平仄格律無嚴格要求,但注意聲調、語調與旋律升降走向大體一致,除末尾一個音節或襯詞可以拖長外,一般都與説話時的音長相近。 [1] 
傣族章哈用傣語演唱,以傣泐為主,有7個聲調,相同發聲,不同聲調,則表示不同含義,有些字母的不同聲調,其含義相隔甚遠。傣族章哈的曲調有“囉嘿”、“哈森”、“翁保暖歡”、“山海蚌帥”、“浪木桑”等,這些曲調分別具有不同的音素和色彩,適應不同內容、不同場景、不同情感的表達需要。 [2] 

傣族章哈唱詞旋律

傣族章哈唱詞的結構比較自由,每句唱詞的音節數(相當於漢語的字數)可多可少,沒有明確的限制;每個唱段的句數也無定數,一個短篇作品或一個長篇作品的一個章節由多少段組成也不受限制,唱詞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唱詞中還有不少襯詞,起到增強氣氛、情感的作用。 [2] 
傣族章哈唱詞押韻方式很多,也很特別、考究,具有傣語唱詞特有的韻律美,一環扣一環,十分流暢悦耳,音樂旋律平穩柔和,緊貼語言聲調,婉轉柔美。 [2] 

傣族章哈伴奏樂器

傣族章哈的伴奏樂器有兩種,一種為傣族拉絃樂器“玎”;另一種為單簧吹管樂器“篳”。 [3] 

傣族章哈經典劇目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曲目眾多,保存了諸多傣族原始古老的歌謠、神話和傳説。 [3] 
傣族章哈的傳統曲目中,有代表性的是敍事長詩中的《蘭嘎西賀》《吾沙麻羅》《召樹屯》《嘎龍》《葫蘆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大型唱本,這些唱本內容豐富、人物眾多、情節複雜、引人入勝。如《蘭嘎西賀》(意即“蘭嘎地方的十頭王”)展現了錯綜複雜、氣勢磅礴的戰爭場景,歌頌了正義,讚美了堅貞的愛情,揭露了以“十頭王”為代表的殘暴勢力的罪惡和必然滅亡的命運。 [2] 
傣族章哈還有一批具有社會功能、供人們在不同社會活動中演唱的曲目,如:《請神歌》《禮貌歌》《婚禮歌》《賀新房歌》《升和尚歌》(慶賀孩子進佛寺當和尚的歌)《開天闢地歌》《鳳凰情歌》等,這些曲目緊貼人民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展現了傣族章哈這一藝術形式在傣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傣族章哈流行地區

傣族章哈流傳於雲南省南部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連、景谷等地傣族村寨,與傣族毗鄰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傳唱。 [3] 

傣族章哈傳承保護

傣族章哈流傳現狀

隨着老一輩傣族章哈年高、故去,以及受到來自內陸和泰國、緬甸等與傣族接壤國的流行音樂衝擊,傣族年輕一代學習和傳承傣族章哈的熱情和意願普遍不高,傣族民間聽傣族章哈的風俗也已遠不及以往,知名傣族章哈歌手日漸稀少,一些長篇歌唱內容也逐漸失傳,傣族章哈的生存面臨危機,亟待加以有效保護。 [1]  [6] 

傣族章哈保護措施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2019年10月,“傣族章哈”培訓班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園曼乍村舉行,由雲南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傣族學者授課,105名學員參加培訓並彙報演唱。 [7]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獲得“傣族章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傣族章哈”項目保護單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評估合格。 [16] 

傣族章哈代表人物

傣族章哈 傣族章哈
康朗甩(1911~2006年),本名巖甩,景洪市嘎灑鎮曼灑村人,22歲由二佛爺還俗後稱康朗甩,隨即開始了傣族章哈的演唱、創作生涯,善長演唱傳統曲目,以長詩《傣家人之歌》蜚聲文壇,獲傣族歌手“章哈勐”稱號。 [5] 
康朗屯,又名波洪臘,男,傣族,1938年7月出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捧鎮勐哈村委會勐哈村人,22歲時拜師學習傣族章哈,演唱內容豐富,創作了《歌頌醫生》《拾金不昧》《曼坎趕集》等作品。2009年6月,康朗屯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傣族章哈傳承人。 [9-10] 
玉光,女,1956年2月出生,康朗甩的女弟子,景洪市嘎灑鎮曼暖龍村人。1974年起,師從康朗甩學習傣族章哈演唱,有“傣族歌后”之稱。2009年6月,玉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傣族章哈傳承人。 [5]  [11] 

傣族章哈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章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 

傣族章哈曲藝價值

傣族章哈在傣族社會生活中起着兒童啓蒙教育、倡導社會倫理道德、宣傳生產知識等寓教於樂的重要作用,傣家人歷來視章哈歌手為最有知識的人,將他們比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鹽巴”和“芳香四溢的鮮花”。 [1] 
傣族章哈演出廣泛,傣族新年、關門節、開門節、祭寨神、賧佛及賀新房、婚嫁禮儀、孩子滿月等多種喜慶場合都要請藝人演唱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形式,也是傳承傣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傣族社會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傣族章哈社會活動

2018年8月,傣族章哈劇《西雙版納的黎明》在北京中國評劇大劇院首演成功。 [13] 
2018年12月,西雙版納州“自強”“誠信”“感恩”傣族章哈大賽在勐海縣舉行。 [14] 
2019年11月,傣族章哈在上海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展演。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