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傣族壁畫

鎖定
傣族壁畫是傣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亮的寶石,是傣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傣族壁畫多見為佛寺壁畫,它通過佛教題材,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傣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和階級關係,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中文名
傣族壁畫
所屬民族
傣族
[1] 
傣族佛寺壁畫的特點是:在構圖上,打破了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把一個完整故事的來龍去脈集中明確地在一幅畫面上表現出來。同時,構圖疏密得當,主次分明。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結構的準確性,又作了藝術的誇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表現手法上,採用了中國畫傳統的線的表現技法,線條流暢,生動活潑。由於明亮的金色,飽和的石青、石綠、硃砂、黑色等各種礦物質原料填彩,並注意較好的應用了黑白對比、冷暖對比、大塊色與小塊色對比,使整個畫面顯得既鮮豔,又統一和諧,富於節奏感。在壁畫的邊框裝飾以及佛寺裏外的屋頂、天花板、門窗的裝飾上,大量採用了傣族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紋樣。圖案大多是孔雀、大象、小鹿、馬、糧食、水果、植物、花卉等,其中大部分是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在描繪方法上,先用硬紙板刻出模本,然後按照需要用金漆或銀漆印在用紅色或黑色作底色的牆壁、柱子、天花板以及門窗上,大多是採用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圖案造型,民族味濃厚。
據考察,傣族佛寺壁畫是隨着佛教活動的開展和佛寺的興建而發展起來的。在西雙版納現存和近年修復或興建的佛寺中,均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表現佛教故事的很多。傣族佛寺壁畫中出現了許多佛的形象,其形象和神態與中原敦煌壁畫中釋迦牟尼的佛像也十分相似,它們具有相同的面部,如額部寬闊、眉眼細長、薄唇、大耳。在衣着手勢上也幾乎是一樣的,稍有區別的是,佛身後的菩提樹,在表現手法上有所不同。同時,傣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也常在佛寺壁畫中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傣族優美的舞姿以及傣族人民狩獵、出征、勞動、沐浴等場景,極為豐富、生動、形象。
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勤勞、勇敢、善良、人與人之間,家庭、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傣族能歌善舞,以及生活在環境優美的大自然裏,這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優美動人的風俗圖,再加之燦爛的文學藝術,為佛寺壁畫提供了優秀的創作題材。同時,西雙版納享有“線條造型美的世界”的盛名,傣族人民在佛寺壁畫創作中,既見長於獨創,又善於吸收和借鑑其它民族的優秀藝術,以情造線,以線傳情,吸收別人的長處以充實自己,從而使佛寺壁畫藝術更加絢麗多姿,成為傣族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