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鎖定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雲南省臨滄市、香格裏拉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元代,造紙術傳入麗江。明代,大量的漢族工匠和藝人進入麗江而融入納西族中,同時,西藏的造紙方法被帶到了麗江。從元時傳到麗江的漢人的造紙術即抄紙法在此後與西藏的澆紙法在麗江納西族地區融合,形成了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1] 
2006年5月20日,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68。 [2] 
中文名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68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雲南省臨滄市、香格裏拉縣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歷史淵源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成品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成品
雲南省有着十分悠久的紙張使用和製造歷史。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
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
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就已有造紙業,當時傣族稱紙為“緬紙”。
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那時候雲南省造紙業非常發達,手工紙成為了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足見雲南地區造紙技術的成熟。 [3]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工藝特徵

和志本 和志本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以纖維較好、較細的構樹皮為原材料,紙質薄而柔軟、韌性好,主要用於製作高升、孔明燈和書寫佛經。此外,緬紙還用於製作油紙傘,除用來遮風避雨,還具有觀賞價值。 [3] 
傣族手工造紙的目的是用於佛寺裏抄寫經文典籍、土司公文、任職文書以及民間祭祀等等。當代,其用途更加廣泛,用於抄寫佛教經典和各種賧佛活動、繪畫、剪紙、製作孔明燈、高升、油紙傘、手工藝品、禮品盒、相框、相冊、紀念冊、筆記本和舞蹈表演用的動物模型、傳統喪葬用紙和茶葉包裝等等。 [4] 
傣族手工紙似乎粗糙不光滑,但有着自己的獨特之處:它不僅柔韌性強,無毒、透氣、吸水、耐磨、耐用、不易破損,時時散發着一股淡淡的特殊木香味,而且保存時間長,可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有五千多卷之多。除此之外,納西族的手工造紙還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 [3]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工藝流程

東巴紙其製作流傳 東巴紙其製作流傳
雲南臨滄等地傣族自古以來就愛竹,擅長用竹。竹是造紙的上好材料,選用嫩老適度的幼嫩新竹,纖維適中,既利於成紙,又不至於使造出的紙太粗糙。因此一般都在清明以後,穀雨、小滿節氣這段時間備料。
造出紙漿後,抄紙,此時採用二道水,使紙張的纖維形成經緯。
迪慶香格里拉的納西族手工造紙採用的原料是產自當地的植物原料“阿當達“,一種瑞香科的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乾、浸泡、蒸煮、洗滌、春料、再春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白等。 [5] 
東巴紙製造工藝 東巴紙製造工藝
東巴紙製造工藝,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是採集原料,要選擇粗壯、表皮光滑、叉較少的灌木,每棵取約50釐米長的一段。砍好之後,必須趁鮮剝皮(這種樹水分少、容易幹,一旦水分幹了,剝皮將十分困難,只能採用泡水的方法來處理,費工費時)。剝下樹皮後,颳去黑色外皮,只留白色內皮。
白色樹皮要放在院子裏自然曬乾,然後用水浸泡,邊泡還要邊剔除殘留的黑皮和雜皮,直到泡軟為止。接着是蒸煮樹皮,蒸煮過程中必須加入草木灰,以減輕原料的毒性並增加原料的色度。蒸煮十幾個小時,然後撈出拿到河邊漂洗,並將皮料捏成拳頭大小的團狀。洗淨的皮料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覆捶打,直到打成纖維狀,入水完全散開為止。
接着是抬紙漿,就是把裝着紙簾的紙簾框放入盛水過半的木槽,在溢滿清水的紙簾上倒入適量的紙漿,用手輕輕攪拌、拍打,使紙漿纖維均勻分佈,平穩抬出。然後輕輕將濕紙簾翻扣在曬紙板上,小心取下紙簾,將曬紙板拿到太陽下曬。待紙曬到半乾時,用壓紙棒在紙上反覆用力擀壓,直到壓得紙面平整,顯不出簾紋為止。曬乾後,用手輕輕一揭, 一張張長短、寬窄統一的東巴紙就造成了。 [6]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保護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價值

傣族、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度次大陸造紙法兼容幷蓄的結晶。 [6] 
傣族、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為弘揚東巴文化作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中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2] 
傣族、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是研究中國、東南亞乃至印巴次大陸古代傳統造紙術發展活的樣本,對復原中國早期的造紙技術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7]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現狀

納西族造紙技藝有傳子不傳女的傳統,一向以家庭作坊進行生產且不外傳,故在現代商業社會的擠壓下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搶救和保護。 [2] 
納西隨着對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了該項傳統民間技藝對我國造紙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受到現代機器製造業的衝擊,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面臨着十分窘迫的境地,必須加以保護。 [3]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物

工藝流程:曬紙 工藝流程:曬紙
和志本,男,納西族,1928年生,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2006年5月20日,和志本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臨滄市、香格裏拉縣申報。申報項目: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8] 
玉勐嘎,2011年06月09日,玉勐嘎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臨滄市申報。申報項目: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9] 
周小三,2012年12月,周小三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臨滄市申報。申報項目: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10]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保護措施

1992年5月,傳承人和聖文在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支持下,成立了東巴造紙定點作坊,製作專供研究所修補、複製東巴經的紙張,也得到了一定的收益。2000年,麗江玉龍雪山開發總公司把和聖文父子請到麗江開了一家作坊,主要做書畫紙、對聯紙等旅遊產品,後來還開發了花草紙、彩色紙等產品。 [11] 
2008年,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傳承人和志本成立了白地東巴造紙合作社,並自籌資金興建了納西東巴文化傳習館,以便讓更多的人瞭解東巴文化。 [6]  [1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香格里拉市文化遺產管理所獲得“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臨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香格里拉市文化遺產管理所獲得“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4]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社會影響

國際影響
傣族、納西族東巴造紙吸引了美國、韓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及上海、廣東、台灣、香港等地的專家、學者和客商前來參觀考察和訂購。 [13] 
衍生作品
2014年6月13日,雲南民族博物館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手工造紙——記東巴紙與傣族白棉紙兩項國家級非遺手工技藝》首映。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