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傑克遜環形山

鎖定
傑克遜環形山(Jackson)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年輕的大型撞擊坑,約形成於哥白尼紀,其名稱取自蘇格蘭天文學家"約翰·傑克遜"(John Jackson,1887年-1958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接受。
中文名
傑克遜環形山
外文名
Jackson
地理位置
月球背面北半球
拼    音
jié kè xùn huán xíng shān

目錄

傑克遜環形山描述

該隕坑西鄰馬爾西隕石坑;東北靠近米納爾環形山、佈列季欣環形山坐落在它的東南;西南偏南則橫亙着麥克馬思環形山。該環形山的中心月面座標為22.05°N 163.32°W,直徑71.38公里,深度2.76公里。
該環形山坑沿邊緣清晰,磨損度不明顯,其外觀呈多邊形狀,東南側邊緣則更圓潤。隕坑內側壁顯示有一些台地結構。 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90米,內部容積約4500公里³。
碗狀的坑底大體平整,但北部地區較崎嶇,坐落着數座巨大的中央山丘;這些山丘主要由含85-90%(GNTA1)和80-85%(GNTA2)斜長石的輝長蘇長巖包體和斜長巖、輝長蘇長巖(AGN)構成。隕坑中有一處高反照率區,地表覆蓋着凝固的熔岩。該環形山周圍環繞着一圈形成時噴發的高反照率濺射層,並一直擴展至沿外側壁分佈的色澤更深的岩石帶,距離超過隕坑自身的直徑。
該環形山形成於一顆來自西北方天體的低角度撞擊,併成為一明亮的非對稱分佈的射紋系統中心。射紋從中心向外擴散,並隨距離的加大而逐慚暗淡,其中:東北和西南方向的射紋最強烈,以90度的扇形向外延伸達數百公里遠;南面和東南方的射紋範圍則較為狹窄。
隕坑底部很好地展示了撞擊後,熔岩凝固過程中形成的多樣化地質結構。流星(小行星彗星)的撞擊動能傳遞到月球表面後,通過加熱導致岩石幾乎瞬間熔化。絕大多數的熔岩都累積在隕坑中,部分被拋射出去,其中又有一部分會重新落回隕坑中冷卻下來,以這種方式形成壯觀的重疊結構。在撞擊坑形成過程中很多跌落在內側坡上的岩石仍未凝固,導致形成了波紋和掛滴狀外觀,當熔體冷卻時岩石則會收縮、皸裂。
傑克遜環形山位於狄利克雷-傑克遜盆地的西北面。

傑克遜環形山衞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傑克遜環形山的衞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傑克遜
緯度
經度
直徑
Q
21.1° N
164.7° W
13公里
X
25.2° N
164.3° W
1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