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傈僳族阿尺木刮

鎖定
傈僳族阿尺木刮,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阿尺目刮”是一種羣眾自娛性舞蹈,流傳於以葉枝鄉為中心的滄江上游地帶,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參舞者分為男女兩隊,每隊1名領唱者,其餘合唱,唱的內容十分宏富,可從遠古洪荒的神話傳説,唱到身邊的生產生活,可承襲前人留下的唱詞,也可即興自編自唱,如果男、女兩隊的領唱者旗鼓相當,往往一場“目刮”唱幾天幾夜尚不能絕。 [1]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35。 [2-3] 
中文名
傈僳族阿尺木刮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歷史淵源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漢語譯為“山羊的歌舞”,是流傳於雲南維西瀾滄江沿岸傈僳族羣眾中的一種自娛自樂性歌舞,維西縣葉枝鄉同樂村是“阿尺木刮”的故鄉。
阿尺木刮來源和形成與傈僳族羣眾半農半牧、特別是喜愛飼養山羊有關,曲調深沉悠遠,如山羊長鳴,音色婉轉,舞步多變。阿尺木刮的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蹈歌起舞,樂歌以領唱和伴唱合成,男女兩組參舞者各圍成半圓形或排成直縱隊而舞,邊舞蹈邊歌唱,有一人領唱,眾人在最後一句齊唱,舞蹈動作以腳步的跳擺搓跺、上身的左右搖擺、前仰身、抬頭、回望等模仿山羊的動作為特點。 [4] 
原始社會時期,傈僳族圍獵結束時,人們便相約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抒發羣體情感,表達勞動豐收後的喜悦心情和美好祝願。據“阿尺木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熊自義介紹,“阿尺木刮”早期(氏族社會時期)只在祭祀時才演唱,後來逐漸延伸到過年過節、結婚喪葬、下地幹活等場合都演唱,這一變化鮮明地印證了民歌文化由聖變俗的過程。 [5] 
阿尺木刮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走出山鄉,跳到縣城、州府之後,受到觀眾廣泛稱讚。
1997年9月, 迪慶藏族自治州舉辦的40年州慶暨毗鄰藏區文化藝術節上,阿尺木刮演出奪得金獎。從那時起更多的人領略了阿尺木刮的魅力,凡有重要活動演出,阿尺木刮都作為首選節目。到21世紀初,一些傳統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還會跳。 [6] 
在當代,阿尺木刮廣泛流行於葉枝鄉的村村寨寨,成為活躍山區各族羣眾文化生活,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逢年過節或收穫季節,高山深谷中的傈僳族山寨,到處篝火熊熊,燈光明亮,各族羣眾手拉手,跳起“阿尺木刮”,歌唱賦予人類生命的大自然,歌唱給大地帶來光明的日、月、星、辰,歌唱五穀豐登、牛羊成羣的幸福生活。 [4] 

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特色

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動作

圖2傈僳族阿尺木刮表演 圖2傈僳族阿尺木刮表演
“阿尺木刮”舞蹈是從山羊的動態形象進行提煉、加工而形成的舞蹈動作,主要是採用模擬和象徵的方法,模仿的本身也有其自己的目的,即“阿尺木刮”借山羊的動態來表現人的一定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徵。“阿尺木刮”舞蹈多為外在的直接表現,動作主要由腳步的跳擺和蹉跺,上身的左右晃擺和臀部的收送、前俯身、抬頭、回望等組合而成。主要的動作有:“跳擺步”、“跺蹉步”、“進跺步”、“退跺步”、“羊抬頭”、“對腳板”、“打腳跟”、“跺掖步”、“碰肩”、“碰臀”等。 [7] 

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隊形

“阿尺木刮”舞蹈隊形一般有大圓圈、直縱隊、半圓弧、曲線形等,平時舞隊是按順時針方向轉圈。“阿尺木刮”舞蹈隊形因場地和藴涵的觀念為依據,在其舞蹈隊形中必然也藴含着一定的意義。“阿尺木刮”舞蹈很有陣形,且一般的舞蹈形態以走陣形為特點。傈僳族一般居住在山區或半山區,“阿尺木刮”舞蹈場隊形最初是在山區這樣的場地形成的,它由簡單的隊形逐漸發展、演變出了複雜的形態。 [8] 

傈僳族阿尺木刮音樂特點

圖3傈僳族阿尺木刮表演 圖3傈僳族阿尺木刮表演
“阿尺木刮”舞蹈無樂器伴奏,自始至終為踏歌起舞,音樂以領唱與合唱方式構成。整個樂曲以模仿山羊鳴叫為聲調,多以顫音出現,其曲調可緩可急,音符的跳動較為頻繁且幅度較大,尤其是樂曲開始時發出的第一聲,悠悠長鳴,音調曲折多變,給人以自由舒展的感覺。彷彿置身高山牧場,宛如跟山羊正在進行親切的交談。“阿尺木刮”唱詞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傈僳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傈僳族傳統的婚俗禮儀,新人的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繁衍人類以及家庭道德的風尚教育,還包括傳授牧羊等生產技能等。 [9] 

傈僳族阿尺木刮服裝特徵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飾十分獨特,據清代餘慶遠《維西見聞錄》記載,表演“阿尺木刮”時“男挽髻戴簪,編麥草為瓔珞綴於髮間,出入常配利刃。婦挽髮束箍,盤領衣,系裙褲”。當代這種別具一格的服飾已不多見,“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編麥草為瓔珞綴於髮間”的惟有葉枝鎮境內的傈僳族。 [10] 

傈僳族阿尺木刮傳承保護

傈僳族阿尺木刮傳承價值

圖4傈僳族阿尺木刮動作特點 圖4傈僳族阿尺木刮動作特點
“阿尺木刮”舞蹈文化傳承,其實質是傈僳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傈僳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根,則是伴隨傈僳族社會發展而日益精深與不斷昇華的傈僳族文化。阿尺木刮舞蹈是生命律動的顯現,是羣體躍動的形象,傈僳族阿尺木刮渾厚、有力、粗獷、健美的舞蹈風格體現了傈僳族憨直、淳樸、勁勇、進取、樂觀、豁達的性格特徵,體現了傈僳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基本精神,孕育着與時代相應的新的創造。 [11] 

傈僳族阿尺木刮傳承人物

熊自義,男,傈僳族,1941年生,雲南維西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傈僳族阿尺木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申報。 [12] 
李碧清,男,傈僳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傈僳族阿尺木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申報。 [13-14] 

傈僳族阿尺木刮保護措施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阿尺木刮
2008年,維西縣文化館在葉枝鎮同樂村人員相對集中的村公所建立了傳習點(主要在當地組織節日活動和開展“阿尺木刮”歌舞的傳承工作)。
2011年至2013年間,維西縣文化館又分別在葉枝鎮新洛村、巴迪鄉、康普鄉建立了三個傳習點,組織各級藝人進行“阿尺木刮”的傳承,努力培養新的傳承力量,進一步開展“阿尺木刮”歌舞形式、流派、唱詞、唱腔、傳承人員結構、歌舞服飾、歌舞傳説等檔案資料的重點普查工作。
2015年初,在各級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傈僳族“阿尺木刮”傳習中心在葉枝鎮同樂村建設完成,傳習中心由多媒體電子展廳、文化傳統展室、傳承活動中心構成。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文化遺產保護所獲得“傈僳族阿尺木刮”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傈僳族阿尺木刮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9] 

傈僳族阿尺木刮社會影響

傈僳族阿尺木刮重要演出

2017年1月17日,在維西縣巴迪鄉真撲廣場舉行的傈僳族“阿尺木刮”保護傳承成果展示暨巴迪鄉第七屆民族民間文藝匯演開幕式活動中,傈僳族阿尺木刮在其中得到展示。 [16] 
2017年12月22日和23日,在葉枝鎮舉行的“維西縣闊時節暨葉枝鎮第三屆阿尺木刮節”活動中,傈僳族阿尺木刮在其中得到展示。 [17] 

傈僳族阿尺木刮榮譽表彰

1997年9月, 迪慶藏族自治州舉辦的40年州慶暨毗鄰藏區文化藝術節上,阿尺木刮演出奪得金獎。 [6] 
2009年,李碧清表演的維西《阿尺木刮酒歌》《阿尺木刮舞蹈》《牧羊姑娘》《情歌對唱》在首屆傈僳族民間原生態歌舞樂展演中,獲優秀獎。 [18] 
2011年,維西縣民族歌舞團參加了迪慶州舉辦的“新歌、新舞展演大賽”,其表演的“阿尺木刮”獲得了金獎。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