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藻

鎖定
傅藻(1321—1392),字伯長,號國章。義烏人。歷任翰林編修、監察御史、東宮文學、武昌知府、河南廉訪使。告老還鄉後,在今義烏杜門創建杜門書院。
中文名
傅藻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321年
逝世日期
1392年

傅藻基本信息

傅藻,字伯長,號國章。義烏人 [1] 
歷任翰林編修、監察御史、東宮文學、武昌知府、河南廉訪使。
元至治元年(1321),傅藻出生在一個家境並不富裕的書香門第。他從小生性聰穎,天資過人,看書過目不忘,被當地人稱為小神童,深得父母喜愛。可天有不測風雲,不久父親因病離開了人世。知書達理的母親為成就傅藻的功名,守寡誓不嫁人,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傅藻身上。為了傅藻的學業有成,其母想為兒子尋個名師,便帶上傅藻登上了當時“儒林四傑”之一的大文豪黃溍的家門,請求拜他為師。治學嚴謹的黃溍當時便出了幾個題目試考傅藻,不料都被傅藻一一答對。黃溍不禁暗暗稱奇,當場就收他為徒。在黃溍的傳授下,傅藻的學業突飛猛進,成了黃溍的得意門生。

傅藻生平事蹟

元至正後期,元朝氣數已盡,各地軍隊爭強鬥雄,戰禍連綿不斷。傅藻避亂於龍門山中,夜以繼日地攻讀詩書,以待他日治國安邦。洪武五年(1372)冬,明太祖朱元璋到金華求賢納才,召集當地的文人進行考試,傅藻亦在其中。朱元璋發現傅藻才學淵博,談吐不凡,足可擔任朝廷重臣,便授他為翰林編修,入京編寫元史。傅藻當了朝廷命官後,心繫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一日,他在議事殿上單獨同朱元璋議論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則,正當朱元璋聽得意興猶酣時,他把話鋒一轉,講到了治國安民的道理。朱元璋聽後非常讚賞他的見解和看法,當即擢他為監察御史,到全國各地體察民情。
洪武十年(1377)冬,傅藻從南京出發,巡按安徽、河南山東杭州、北京等地,行程六七千裏。他不畏權貴,秉公辦事,將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的為非作歹者一律繩之以法。並在回朝的途中,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20多篇文章,文中大多有針砭時弊之意。他的下屬看後,小心翼翼地對他説:“國家又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你又何必去得罪皇上,落得個欺君大罪呢?”傅藻斬釘截鐵地回答:“我這是實話實講,隱瞞真相,才是欺君。”當朱元璋召他進宮,詢問巡查情況時,他毫不猶豫地把20多篇文章全部呈上。朱元璋看後大喜,當着眾大臣的面誇他是個剛直不阿之人,當殿就寫了四首詩文賜贈給他。《傅氏宗譜》中錄有一首御贊:膚惟容像,時晤讀書,經邦濟國,積善寰區,能文能武,護國慶餘,走筆以贊,為之唏噓。並擢升他為東官文學,從事編纂《春秋史》。《春秋史》凡20卷,卷卷文筆流暢,敍事真實,傅藻也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十七年(1384),傅藻被授為武昌知府。在任期間,他懲治貪官污吏,憐恤黎民疾苦,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實事,深受百姓擁戴。因政績顯著,不久他又被提升為河南廉訪使,此時,他已年邁力衰,遂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洪武二十二年(1389)八月十五日,朱元庫恩准傅藻致仕,併為他舉行了一個歡送儀式,與他一起共事過的文武大臣都流露出難捨難分之情。
傅藻回到義烏後,為了頤養天年,在縣城北邊50裏遠的一個名叫夜珠圓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書院,取名“杜門書院”,意為“杜門謝客,專心讀書”。後來這個村便叫“杜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傅藻因病去世,與其妻吳氏合葬於杜門的台門山。傅藻創建的杜門書院歷盡滄桑,已今非昔比,然而它彷彿還在向後人述説着逝去的史實故事。
補正
上述內容存在一些錯誤:
1、“洪武五年(1372)冬,明太祖朱元璋到金華求賢納才,召集當地的文人進行考試”,這是不可能的事。洪武五年朱元璋沒有到過金華。朱元璋到金華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到),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此後很少離開南京,更沒有到過金華。
2、明朝編修《元史》是在洪武二年,浦江宋濂、義烏王褘為總裁,用時188天,洪武三年補修,用時143天。如果傅藻是洪武五年後入京,不可能參與元史的編纂。
3、根據有關資料,傅藻出仕是因為得到了宋濂的推薦,當時宋濂已經退休,在上疏太祖時提及:“近得一生,文學敏捷,世無過者,伏惟陛下納臣之言,用斯人之才,幸甚幸甚。”朱元璋遂派人往金華徵召傅藻,職以翰林應奉。朱元璋為此還親作《述非先生事》一文,讚揚宋濂舉賢。所以傅藻出仕,應在洪武十年(1377)之後。
參考資料
  • 1.    傅 藻  .義烏名人 -- “中國義烏”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