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維鱗

鎖定
傅維鱗(1608年11月14日-1667年7月10日) [1]  ,原名維禎,字掌雷,號歉齋,直隸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人。明崇禎十五年,鄉試中舉人。清順治三年成進士,選庶吉士,入內翰林國史院,授編修,改內翰林秘書院。歷任東昌兵備道、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太子少保、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等職。
全    名
傅維鱗
掌雷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直隸靈壽
出生日期
1608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
1667年7月10日
主要作品
《明書》
本    名
傅維禎

傅維鱗人物生平

順治四年,授內翰林國史院編修,改內翰林秘書院。五年,典試江南。九年,晉左春坊左中允,兼內翰林宏文院,分修明史。傅維鱗以所纂止二十餘年類編實錄,鮮及他書,乃搜求明興以來行藏印抄諸本與家乘、文集、碑誌,得三百餘部九千餘卷,參互考訂,撰述本紀、宮闈、紀、表、志、記、世家、列傳,凡七十七目,一百七十一卷,題曰《明書》。後徵其書入史館,論者雖議其體例,然亦不能不服其勤博也。
作品 作品
順治十年,皇上考試翰林,以以傅維鱗諳練法度,習知民情,外授山東崬昌兵備道。會山東大飢,籌賑施糜,活者數萬人。每徒步田野,雜入老農中,詢疾苦利害而興革之。嘗以屯田為民累,乃著屯田苦民書,羅列二十款,痛陳利害,並建議以墾荒之策代之。御史採其言入告,果盡除之。
順治十二年,皇上以傅維鱗愛民,有治行,學問素裕,授大理寺少卿,遷太僕寺卿,再遷通政使。甫五日,都察院左副督御史缺,上顧傅維鱗曰:無以易若者。特擢授之。次日,即上勸學疏,略曰:自古聖君講學固不以地為限,何必等待文華殿完工?尤不欲皇上之獨為學,而願諸臣之共為學;凡遇講筵,一時大臣、卿寺、科道畢侍,議天下之計,陳兵民之疾若;諸臣有聞輒告,皇上有問輒對;果當上心,協公議,立使屬草,即允施行,不必如尋常奏章,僅博部議之一旨;如此,君臣交儆,政學一致,良法美意遠邁前代矣。皇上疏旨下部議行。傅維鱗在諫台,知無不言,忠懇周至,每一疏出,海內皆仰風采,爭相傳誦。尋以能圖合疏陳請更定世襲,革職留任。
順治十五年,召復原職。擢户部右侍郎。十六年,加太子少保。乞假治母塋,歸裏。十八年,補工部右侍郎,轉左侍郎,晉尚書。康熙五年,督工考陵,以勞疾乞歸。丁父尤,哀毀,疾益劇,卒於家。賜祭葬如例,祀鄉賢。
傅維鱗性慷爽,好直言,為學志在濟世,不屑章句之末。故其所陳述多直抒胸臆,不可以文法繩之也。

傅維鱗詩作選存

【過石仲生齋看竹】懶我曾多事,栽松始出闌。憐君青眼共,喜借綠筠看。雨色凝新翠,山光割暮寒。隔籬才數武,日得醉來觀。
【渡龍岡河】驅馬渡龍岡,初晴波益長。雨多新草綠,秋重遠林黃。城郭依沙岸,人家帶夕陽。不須生別嘆,猶自在吾鄉。
【聞鍾】北山寺與東山寺,兩寺鐘聲出暮雲。明月青燈照孤影,十年心事夜深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