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付疃河

鎖定
付疃河,也作“傅疃河”,主源為沈疃河,源於五蓮縣韓家窩洛大馬鞍山。另有兩條支源,出於日照市豎旗鄉講合溝和黃墩鎮侯家溝、張家溝斷層長谷,流經三莊、陳疃合主源注日照水庫,出庫東南流經後村、奎山等鄉鎮,於日照經濟開發區奎山街道夾倉村東南入海。
付疃河是日照市最大的河流,也是日照市區北部的主要工農業水源。日照水庫及馬陵水庫灌溉沿岸耕地十幾萬畝。
歷史上付疃河經常氾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進行了多年治理,達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和30年一遇的校核標準,使沿河兩岸的洪澇災害基本解除。 [1] 
中文名稱
付疃河
別    稱
傅疃河
所屬水系
入南黃海河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
流經地區
山東省五蓮縣、日照市區
發源地
五蓮縣韓家窩洛大馬鞍山
主要支流
南湖河、曲河、崮河
河    長
71.8公里
河流面積
1040平方公里
落    差
2.3/1000
入海口
日照市奎山鎮於夾倉村東南

付疃河幹流概況

傅疃河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傅疃河在山東半島的位置
傅疃河的流向及水系構成 傅疃河的流向及水系構成
付疃河,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中部,幹流長51.5公里(《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載為:71.8公里),發源於五蓮縣韓家窩洛西北約2公里處的大馬鞍山麓。在市境內,起於三莊鎮豎旗山村一帶(原豎旗山鄉)講合溝,黃墩鎮侯家溝、張家溝斷層長谷,三莊鎮崮後、建國村深谷。自西向東南,流經三莊、日照水庫、東陳疃、小後村、奎山等鄉、鎮、街道,於夾倉村東南(《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載為:蔡家灘)入海,共集水面積1060.14平方公里(《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載為:10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2.3/1000,河網密度0.37公里/平方公里。 [2]  [3] 
付疃河口,位於夾倉村東南。口寬800米,入口處落潮時為一片沙灘,高潮時可進入一般小漁船。 [4] 
傅疃河陳疃鎮一段 傅疃河陳疃鎮一段
日照市東港區海曲西路一段 日照市東港區海曲西路一段
付疃河奎山段 付疃河奎山段
傅疃河河口夾倉古鎮一段 傅疃河河口夾倉古鎮一段

付疃河主要支流

付疃河日照市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7條。上游支流有鮑疃河、陳疃河、三莊河、樂台河等,直接注於日照水庫;南湖河、曲河在中游交匯;崮河在下游匯入主河道。 [2] 
陳疃河,上游稱街頭河,發源於五蓮縣母山南麓。五蓮縣境內主河長20.3公里,來水面積174平方公里。水南流,經街頭至洪河村南入日照市東港區境內,經陳疃鎮,南入日照水庫。 [5] 
挑溝河,位於五蓮縣街頭鎮境內,發源於五蓮縣九仙山南麓街頭鎮代吉子村北,流經代吉子、遲家莊、河東、王世疃、金川峪、東城仙、河南、西城仙等村,在西城仙村西匯入陳疃河街頭段,流域面積52.4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0.8公里。 [6] 
南湖河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一段 南湖河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一段
南湖河,發源於五蓮縣街頭鎮,全長26公里,其中東港區南湖鎮境內22.6公里,流經12個村莊,在南湖鎮安家代疃村匯入付疃河。 [7] 
崮河,縱貫日照市城區南北,支流有沙墩河、香店河(張家河)、後樓河、崮河等7條河流,幹流長約22公里,流域面積160多平方公里,在付疃河河口附近入付疃河。 [8] 

付疃河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付疃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923.5毫米,年徑流深347.8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3.62億立方米。根據日照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544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2年,為3.66億立方米,最小值出現在1969年,為0.452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8.1。建國以後付疃河最大洪水發生在1957年,根據日照馬家廟(控制流域面積745平方公里)的洪痕推算有2390立方米/秒。 [3] 

付疃河治理開發

付疃河河道治理

據水文地質鑽探資料披露,付疃河在歷史上發生過3次持久性變遷,中下游擺盪範圍達30平方公里。建國後,1952~1979年,主河道及支流工程治理先後達21次,累計治河長度108.37公里,總投資176萬元,共修建較大橋涵25座,石護堤3562米。
1952~1957年,除對中下游主河道進行2次疏河築堤外,重點對中上游的陳疃河、南湖河等支流進行了疏河治理。1950~1963年,貫徹執行“以蓄為主,綜合治理,集中治理”的方針,既治山又治水。並於1958~1960年,先後在中上游修建了2座大中型蓄水工程——日照水庫和馬陵水庫。1963年春,又對其中游較大支流南湖河進行挖河築堤截彎取直,治河總長14公里,使其防洪能力達到20年一遇標準。
以上兩期工程,由於忽視了中下游的河道治理,一遇大雨,洪水照舊氾濫。1974年8月13日和1975年8月14日,分別降暴雨227毫米和300毫米,付疃河中游洪峯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造成河堤漫溢決口,十幾萬畝土地被淹,28個村莊水深1.0~2.0米,萬餘間房屋倒塌。
1975~1979年,重點治理了付疃河中下游河道。工程分五期進行:第一期1976年3月6日動工,調集沿河5處公社2萬餘民工,歷時1個月,完成了河道清障任務。第二期於同年4月15日開工,調集18處公社4.2萬民工,奮戰1個月,完成了日照水庫大壩以下到入海口處18.67公里河段的挖河築堤任務。第三期於1977年春開始,對主河道大堤加高增厚,對險工要段修了石護堤,改建了皋陸大渡槽。第四期於1978年7月15日動工,進行續建工程,重點是對各支流匯入口段和河道主要彎段岸堤內坡搞了石襯砌。第五期1979年3月開工,12月底結束,重點修建了排水涵洞,使整個河道加寬了100~159米,中下游河道寬度分別達到360~400米,河道兩堤平均加高2.5米,堤高達到5米,原河牀平均下挖0.5米,石護岸8處、2562米,建排水涵閘10座、18孔。
治理後的付疃河,完全達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和30年一遇的校核標準。河道行洪由原來的400立方米/秒,提高到2930立方米/秒,使沿河兩岸的洪澇災害基本解除。 [1] 

付疃河攔蓄工程

日照水庫 日照水庫
日照水庫,大型水庫,位於日照市境中部的付疃河中游,壩址在小代疃村西。1958年10月13日開工,翌年6月6日主體工程竣工。1960年3月8日,水庫灌區南乾渠修成並開灌。1962年12月31日,水庫水電站建成發電。經歷年保安全工程基建和歲修,已成為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的大型蓄水工程,總庫容2.7181億立方米,防洪庫容0.811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8232億立方米,死庫容0.0834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後,按百年一遇洪水核算,已削減付疃河洪峯50%,按千年一遇洪水核算,可削減洪峯54%。經歷年歲修保安全工程建設,水庫防洪能力已達千年一遇。日照水庫管理所以庫養庫,多種經營,在工程管理和控制運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1978年3月,被水電部評為“全國水利工程管理先進單位”。 [9] 
馬陵水庫 馬陵水庫
馬陵水庫,中型水庫,以攔洪蓄水為主、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的攔蓄工程。位於南湖鎮東馬陵村北,座落在付疃河支流彭家河的上游,興建時稱“共青團花山水庫”,後改稱馬陵水庫。1959年1月3日動工。1960年4月20日大壩竣工。大壩東西走向,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長764米,最大壩底寬135米,最大壩高22.8米,壩頂寬5.25米,壩頂高程62.5米;防浪牆高1米、長780米。壩前有石護坡,壩後有錐形排水體等設施。總庫容210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9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06萬立方米,死庫容150萬立方米。 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側。水庫百年設計削減洪峯38%,最大削減洪峯能力已達38.7%,年均調節蓄水量1267.5萬立方米。經多年歲修加固,已基本達到300年一遇設計標準。 [10] 

付疃河水力發電

日照水庫水電站工程,主要有調壓塔和水輪發電機組兩部分。調壓塔為阻抗式,銜接於輸水洞末端,1962年12月建成,1965年9月改建。塔底標高22.51米,塔頂標高46米,塔身全高23.49米。塔下有4管通入廠房,其中塔底設3管,左為灌溉用管,中、右為發電用管。另在塔身標高26.15米處又引出一發電管。發電廠房配有水輪機3台、發電機3台,總裝機容量1440千瓦,年均發電量140萬度。水電站自1960年3月興建到1971年9月擴建,共投資118.34萬元,完成土石及混凝土6405立方米,用工4.8萬個。1988年7月,水電站又被評為“全國小水電站優秀電站”。 [9] 
馬陵水庫電站,1972年11月開始,在輸水洞出口動工興建小型水電站,全部工程於1974年7月竣工,1977年7月併網發電,裝機2台,總容量150千瓦,年均發電量11.9萬度。 [10] 

付疃河引水灌溉

日照水庫灌區工程。處於日照市境中部和東部,控制着小後村、南湖、日照、奎山、高興、巨峯、濤雒、汾水等9處鄉鎮、街道的284個村的土地,設計灌溉面積32萬畝。該灌區的開發配套歷經5個階段:1959年6月~1960年4月,首次開挖建設了南乾渠與東干渠及配套工程,總投資145.8萬元。1960年3月8日,南乾渠首次開閘放水澆地。4月8日,東干渠在辛家皋陸大渡槽完工後,也首次開閘放水。1961年~1965年4月,對南乾渠的榛子埠嶺、合莊嶺、大窪嶺、懷古嶺、石嘴子嶺的渠段和東干渠的將帥嶺、煙墩嶺、城西嶺的渠段進行了加深拓寬,同時,改建和續建了干支渠建築物,總投資97.2萬元。1966年秋~1968年4月,又將南乾渠,從濤雒開挖到汾水,長37公里。同期還進行了支斗渠開挖及干支渠建築物配套工程建設,國家共投資36.2萬元。1968年11月~1977年3月,重點對乾渠建築物進行了改建與擴建,總投資87.53萬元。1978~1989年,對上游乾渠陸續進行了拓寬與襯砌,共襯砌6.37公里,並在干支渠上修建固定量水站22處,完成了南乾渠曲河渡槽工程改建。全灌區的開發和配套,僅國家投資的工程就有17期(次),總投資499.1萬元。
日照水庫灌區渠系,分總乾渠、東干渠、南乾渠、南分乾渠和大窪分乾渠等5條幹渠,總長106公里。乾渠下設支渠29條,長91.2公里;支渠下設斗渠,長300餘公里。總乾渠從水庫放水洞到辛家皋陸村東分水閘,全長4.7公里,為半挖半築環嶺狀渠道,由石料襯砌,正常通過流量為15.5立方米/秒,允許最大輸水流量18立方米/秒。南乾渠,從辛家皋陸分水閘起,途經高興、巨峯、濤雒、虎山等鄉鎮,最後到汾水鎮的荻水止,全長75公里。挖築斷面和輸水能力各段不一,正常輸水量從北往南由15.5立方米/秒漸次降為3.5立方米/秒。南分乾渠從奎山鄉嶺二頭分水閘向東,經牟家小莊、傅疃、田家園,到濤雒鎮的右所東湖止,全長9.3公里,正常流量為3.75—2.3立方米/秒。大窪分乾渠從申家莊分水閘起,到右所西嶺止,全長4.4公里,正常流量為1立方米/秒。東干渠從辛家皋陸分水閘起到日照城止,全長12.5公里,為半挖半築式,正常流量為3.6——1.1立方米/秒。各乾渠下的支斗渠數量不一,支渠以下斗渠的佈局,一般是兩斗渠間距在400米左右,每斗渠控制灌溉面積400至500畝,鬥農渠一般按直線開挖。灌區內有排水乾溝55條,長110公里,排水支溝250條,長260公里。排水能力均達20年一遇除澇標準。全灌區干支渠上建水工建築物1230座,其中骨幹建築物694座,斗渠以下建築物2100座,並在乾渠上,配建大小引渠揚水站31處,裝機38台,1402.8馬力。
從1959~1985年,日照水庫灌區經27年的連續配套,已控制灌溉面積27.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5萬畝,實際灌溉能力逐步提高。1965~1971年,實灌能力為6.2萬至7.5萬畝;1972~1977年,穩定在8.1萬至13.3萬畝之間;1978~1989年,實灌面積上升為10萬~18萬畝,使9處鄉鎮、街道的284個村受益。
馬陵水庫灌區工程。該灌區經歷兩期開發工程。第一期乾渠開挖工程,從1965年11月~1966年3月,直接受益的城關、南湖兩區8社的87個大隊的5500名民工上陣,修成能通過兩個流量的土乾渠36公里,建乾渠建築物208座,其中較大的涵洞、渡槽、倒虹吸90餘座。工程投資屬民辦公助,國家撥款16萬元,實際完成工程造價18萬元。第二期為乾渠延長及配套工程,從1969年春~1970年春,由絲山、石臼兩社民工,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組織施工。乾渠由城關的北小莊延長到石臼的韓家村,全長17公里。修支渠7條,總長28.4公里;建延長段上的建築物62座。並在乾渠上興建了“大古城電灌站”,配機600千瓦,從日照水庫東干渠提水輸送馬陵水庫灌區,用工日36.54萬個,投資31.5萬元。
灌區有土乾渠一條,從水庫到石臼韓家村,全長52公里。因市政建設和人為破壞,目前石臼段已被剷平,現長僅47.5公里。上游35公里渠段能通過流量3.5立方米/秒,至42.55公里段,減為2.8立方米/秒;到47.5公里段,亦能通過1.5立方米/秒。支渠多分佈在乾渠右側,共12條,長28.2公里。支渠以下,設斗渠47條,總長125公里,有農渠245條,長約140公里。排水設施隨支、斗渠的開挖一併配套建成。灌區內,已建大小渠系建築物2210座,其中,乾渠上180座,支渠上200座,斗渠上約530座,農渠上近1300座。
1966~1989年,國家為馬陵灌區工程投資77.3萬元,用工日66萬個。灌區干支渠於1966年7月1日開灌,當年澆地2000畝。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9萬畝,1982年核實設計灌溉面積4.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7萬畝。後經歷年田間渠系配套建設,實灌面積逐步擴大,年均實灌面積7780畝,最大實灌面積已達1.4萬畝,已有5個鄉鎮80個村受益。 [11] 

付疃河生態保護

傅疃河口國家濕地公園 傅疃河口國家濕地公園
為保護付疃河河口生態環境,2018年,日照市開始規劃建設山東日照付疃河口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奎山街道境內,公園總面積2812.3公頃,濕地面積2651公頃,規劃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園區內河流、灘塗交錯,形成了河流、淺海灘塗以及人工濕地構成的濱海型濕地生態系統,園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周邊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生態旅遊基礎和度假的區位優勢。 [12] 

付疃河流域概況

付疃河絕大部分流域在日照市區。日照,地處山東省東南隅,瀕臨黃海,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建縣於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其地“山海雄觀,魚鹽利饒,鍾靈毓秀,代多偉人”。遼闊的大海,漫長的海岸線,給日照以良好的自然條件。古代人們即在這裏捕魚製鹽、揚帆遠航,從事貿易活動。西漢設鹽官,明代建衞設所(安東衞與石臼所)。至民初,已成為山東南北通達經濟繁榮之一隅。建國後,石臼、嵐山港的興建,日照經濟更加繁榮。夏商時期,日照屬東夷。西周時期,屬莒國,後又相繼屬越、楚、齊等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日照屬莒縣。西漢時,日照地區置縣,先為海曲,後為西海。三國魏時廢,並於莒。金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5年3月,撤縣設市(縣級)。1989年6月,升格為地級市(筒子市)。1992年12月,設區帶縣,轄東港區、莒縣、五蓮縣,2004年9月,設立日照市嵐山區。 [13] 
境內屬暖温帶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温16.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石臼港已成為中國四大能源輸出港中第二大煤炭輸出港,跨入中國23個主要沿海港口的第十位。嵐山港通航能力已發展到可停靠2萬噸級船舶,並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碼頭。以上兩港通過兗石、坪嵐兩條鐵路,均與沿黃九省相聯結,成為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之一,並已與日本、美國、韓國、巴西、加拿大、巴拿馬、希臘、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通航。從古至今,文化名人一直為世人所矚目,如劉勰、焦竑、許瀚、王獻唐、丁肇中等。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