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國光

鎖定
傅國光(1916年—1943年),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百尺杆村人。1936年8月考入西安大學。盧溝橋事變後,棄學回鄉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長,冀魯邊總動委會宣傳部長、文救總會出版部部長、《烽火》報社社長兼總編、《冀魯日報》社長等職。1943年秋壯烈犧牲。年僅27歲。 [1] 
中文名
傅國光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百尺杆村
出生日期
1916年3月22日
逝世日期
1943年

傅國光人物生平

傅國光生於1916年3月22日,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百尺杆村人。1935年,他因在北平積極參加“一二·九運動”被學校開除。1936年8月,考入西安大學繼續學習。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他毅然放棄在西安求學的機會,返回家鄉,參加革命,並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38年8月,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傅國光在文教科工作,開展抗日宣傳教育活動。後來,又調任冀魯邊區總動委會任宣傳部部長、冀魯邊區文救總會出版部長,1939年初,調任冀魯邊區《烽火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1] 
這時的《烽火報》報社,只有10多個工作人員、兩架中型石印機,沒有電台,收不到來自延安的消息。《烽火報》是三日刊,四開四版,每期只能印1000多份,遠不能滿足鬥爭的需要。他向區黨委請示,打算建立健全報社機構,擴大組織。他派人買回電訊器材,自己動手組裝電台,又穿過敵人的層層封鎖買回白紙。到1940年春,《烽火報》報社已有工作人員100多人,大型石印機5台,電台也收到了延安的電訊。石印機日夜開工,三日刊改成了兩日刊,每期發行到5000份,為促進冀魯邊區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940年,日寇對冀魯邊根據地不斷進行掃蕩,邊區環境惡化。傅國光帶領《烽火報》的全體人員輾轉活動於寧津、樂陵、鹽山一帶, 堅持印發《烽火報》。 [1] 
1942年7月,《烽火報》作為中共冀魯邊區黨委的機關報,改名為《冀魯日報》,傅國光仍任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此時,冀魯邊區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日軍糾集上萬兵力不斷進行拉網掃蕩,地委書記杜子孚、專員石景芳、組織部長邸玉棟、邊區婦救會主任崔蘭仙等相繼犧牲。在這種情況下,傅國光帶領報社工作人員來到了鹽山東部。不久,《冀魯日報》又在這裏發向全區。 [1] 
傅國光身體一直不好,長期的艱鉅工作和艱苦生活使他舊病復發。邊區黨組織安排他到環境較安定的清河區後方療養。4個多月後,他病情稍有好轉,就馬上返回工作崗位。當時鹽山一帶環境也已惡化,作為報社的負責人,他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上級黨委的指示,立即着手整頓報社的工作。不久,報社被敵人發現,石印機也被敵人剿去。面對嚴酷的現實,傅國光並不悲觀,他召集跑散了的部分工作人員, 帶上僅有的兩台油印機,由鹽山轉移到慶雲縣北部,繼續出版油印的《冀魯日報》。 [1] 
1943年9月下旬,敵人又開始了秋季大掃蕩,採取“拉網合圍”方式清剿根據地,來勢兇猛。9月26日晚,秋雨連綿,傅國光正在慶雲縣小魏家一帶佈置報社工作,勞累了一天的他在小魏莊一個堡壘户家中休息。次日拂曉,駐紮附近的幾十名鬼子和漢奸突然包圍了村子,傅國光未能及時撤離,即被翻牆而過的敵人抓住,同全村男青壯年一起,被趕到大魏莊。敵人見他手上沒有老繭,不像老百姓,又見他衣服上有墨水痕跡,懷疑他是八路軍。遂逼問口供,傅國光堅決不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敵人便對他施用了酷刑,他依然隻字不吐。殘暴的敵人無計可施,惱羞成怒,對着他的胸膛連刺數刀,傅國光壯烈犧牲,年僅27歲。 [1] 

傅國光人物榮譽

2015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傅國光入選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全國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