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嘏

鎖定
傅嘏(gǔ)(209年-255年),字蘭石(一字昭先),北地郡泥陽縣(今甘肅寧縣米橋鄉)人。 [1]  三國曹魏後期重臣,西漢義陽侯傅介子之後、曹魏尚書傅巽之侄。
出身北地傅氏。弱冠時便已知名於世,被司空陳羣闢為掾屬。為人才幹練達,有軍政見識。正始初年,為尚書郎,遷黃門侍郎,因得罪何晏而被免職。司馬懿曹爽後,以傅嘏為河南尹。任職期間,集前人之政舉,使百姓獲益。後遷尚書,朝議伐吳三計,傅嘏認為三計都不可行,朝廷不聽,果然在東關之戰中為諸葛恪所敗。此後傅嘏地位日隆,受封進爵。毌丘儉文欽起兵,傅嘏及王肅司馬師自往討伐,最終大破淮南軍。司馬師死後,司馬昭還洛陽輔政,傅嘏以功進封陽鄉侯。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傅嘏逝世,年四十七。獲贈太常諡號“元”。有文集二卷。傅嘏在“才性四本論”中持“同”論。
概述圖片來源:
蘭石(一字昭先)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209年
逝世日期
255年
主要成就
為河南尹,百姓得其益;為司馬氏決策平叛
主要作品
《對詔訪徵吳三計》《皇初頌》
本    名
傅嘏
籍    貫
北地郡泥陽
官    職
河南尹、尚書、守尚書僕射
爵    位
陽鄉侯
追    贈
太常
諡    號

傅嘏人物生平

傅嘏弱冠知名

傅嘏是傅介子的後代,伯父傅巽,曾任侍中尚書。傅嘏弱冠已知名於世,被司空陳羣闢為掾屬。
魏明帝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散騎常侍劉劭奉命作考課法,傅嘏對此舉提出異議。 [2] 

傅嘏不屈權貴

正始(240年—249年)初年,傅嘏官除尚書郎,又遷任黃門侍郎。當時曹爽秉政,何晏吏部尚書,傅嘏對曹爽之弟曹羲説道:”何晏外表恬靜清淡,但是內心險惡陰暗,貪圖私利,不考慮立身行事的根本。我斷定他一定會先迷惑你們兄弟兩個,那時仁人賢士將會疏遠你們,而朝政也就會因此日趨衰敗了。“何晏因此與傅嘏不和,不久以小事而罷免了傅嘏。又被拜為滎陽太守,但傅嘏未到任。後被太傅司馬懿請為從事中郎 [3] 

傅嘏治理京畿

嘉平元年(249年),曹爽被誅後,司馬懿讓傅嘏擔任河南尹。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京畿,兼有古代六鄉六遂的土地。轄區內的人口雜多,又有許多豪門大族,商人外胡,四方匯聚,是各種利益的彙集處,但也是違法作亂之事滋生的地方。前任河南尹司馬芝的規矩細則過於簡陋,接任的劉靖,綜合他的規矩但又太過繁密,再後來的李勝,更是經常破壞固定的法律、制度來獲得一時的名聲。 [4-5] 
傅嘏於是樹立司馬芝的綱統,再以劉靖的概要細則來約束條理秩序,又逐漸恢復被李勝破壞的法規。當時郡裏有七百個官吏,但過半都是新人。河南官場的慣例,五官掾功曹主持選職,都授於本地人,而沒有任用外地人,傅嘏只任命合適的人擔任合適的職務,上下級分工不同,又分別加以考核。傅嘏的治理以德行的教化為基礎,並且執法持久,儘管簡單卻不可觸犯,審案酌情合理,刑事案件不用逼供就能得到實情。不施小惠,為百姓做的好事,傅嘏都故意隱瞞事情的原委,假裝不是自己做的。所以在當時傅嘏並沒有顯赫的名望,而官吏百姓在他的管理下逐漸安定。 [6] 
又遷任尚書。傅嘏常常認為:”自從秦始皇開始廢除分封,設官分職,不同於古代的制度。沿襲秦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儒生學士,都想把三代的禮制交錯綜合起來,然而禮弘大廣遠,未必適合今天的形勢,制度也常常和具體事務相違背,以至名不副實。這也是歷代都不能達到大治的共同原因。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據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難,所以未能實施。“ [7] 

傅嘏謀劃準確

嘉平四年(252年),孫權去世。當時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都上表請伐,獻上的策略各不相同。 [8] 
朝廷下詔詢問傅嘏的意見,傅嘏回覆道:”想當年夫差凌齊勝晉,威加四方,最終還是引禍姑蘇齊閔王兼土招境,闢地千里,同樣還是自遭顛覆。善始不一定能善終,這是古代的明證啊!孫權自從破關羽奪荊州之後,洋洋得意,窮兇極欲,因此宣文侯(司馬懿)極力籌劃大舉。如今孫權已死,把兒子託付給諸葛恪,假如他能矯正孫權的苛暴,減除吳國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實惠,又能內外一齊考慮,避免覆舟之險,雖然不能保證吳國能永遠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長江以南延長壽命了。現在朝裏議論紛紛,有的説要泛舟徑渡,橫行於長江以南,有的説要四路並進,攻擊吳國的城壘,有的説要大獵於疆場,伺機以動。誠然,這些都是破敵的常用辦法。但自治兵以來,幾次證明我軍的力量尚且不足,吳國作為我們的仇敵,已經近六十年了,他們偽立君臣,但還能夠患難與共,元帥新喪以後,他們上下憂危,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藉險要堅守城池。因此像泛舟渡江,橫行於長江以南那樣的計劃是並不實際的。只有在邊境上一邊大規模打獵一邊進軍的辦法,還有可能行得通。出兵時要發安民告示,進攻時抓到俘虜不許搶劫財物,坐吃歷年積存的糧食,不用派很多兵去運送,不誤戰機,不勞遠征,這倒是軍事上的當務之急。從前樊噲願意帶十萬大軍橫行匈奴季布當面指出他的短處。如今有人想越長江、入險境,攻下敵人的巢穴,這便有如樊噲。不如嚴明法令,訓練士卒,制定萬無一失的計劃以抵禦敵兵,必會立於不敗之地。“可惜朝廷不從傅嘏之言。同年十一月,下詔命王昶等徵吳。 [9] 
嘉平五年(253年)正月,諸葛恪率軍拒戰,大破曹魏眾軍於東關 [10] 
諸葛恪新破東關後,乘勝揚聲説要起兵攻青、徐二州,朝廷準備防備。傅嘏則認為:”淮海並不是敵軍敢於輕易進取的路徑,當年孫權派兵入海,兵船遇浪沉溺,倖存者寥寥。諸葛恪怎敢把眾多將士的性命寄託於海水,以圖僥倖呢?諸葛恪不過是要派素習水軍的偏將,帶領小部分人馬從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給青、徐的守軍看,以迷惑、牽制我們,他自己卻可能糾集大軍進攻淮南。”後來諸葛恪果然圖取新城,但不克而歸。 [11] 
傅嘏常論才性同異(才性四本論,傅嘏論其同),鍾會把他們收集起來並有所評定。不久,賜傅嘏爵關內侯。 [12] 

傅嘏司馬之黨

正元元年(254年),高貴鄉公曹髦即位,傅嘏進封武鄉亭侯 [13]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淮南起兵討伐司馬氏。有人認為司馬師不應該親自前往,遣太尉司馬孚前往就可以,只有傅嘏和王肅勸司馬師親自前往。傅嘏分析形勢説道:“淮南的士兵強勁,而毌丘儉等人憑藉力量在邊境抗拒,他的力量不可輕易抵擋。諸將前往交戰,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失去好的形勢,那您就完了。”當時司馬師新割目瘤,身體還未恢復,聽到傅嘏的話,突然撐起而説:“我會請求抱病東征。” [14-15] 
司馬師於是引軍親征,並以傅嘏守尚書僕射,一起前往東征。擊破毌丘儉、文欽,頗為依靠傅嘏的謀劃。不久,司馬師逝世,傅嘏與司馬昭一起返回洛陽,司馬昭於是繼任輔政,倚重鍾會。鍾會於是一副自負的樣子,傅嘏向其警戒説:“你的志向大過你的能力,功業很難建立,怎麼能不謹慎一點呢!” [16] 
傅嘏回師後以功進封陽鄉侯,增邑六百户,與之前的共一千二百户。同年,傅嘏逝世,時年四十七歲,追贈太常諡號元侯。其子傅祗襲爵。 [17] 
傅嘏自少與冀州刺史裴徽散騎常侍荀甝相善,二人早亡。傅嘏又與鎮北將軍何曾司空陳泰尚書僕射荀顗後將軍鍾毓共結友好,一起在朝任職,都是當代名臣。 [18] 
鹹熙元年(264年),實行五等爵制,因傅嘏在前朝的功勳,朝廷改封傅祗為涇原子。 [19] 
西晉泰始年間(266年—274年),傅嘏的夫人鮑氏去世,晉武帝司馬炎賜錢十萬作為喪葬費,重新以少牢禮儀祭祀傅嘏。 [20] 

傅嘏人物評價

王基許允、傅嘏、袁侃崔贊皆一時正士,有直質而無流心,可與同政事者也。 [21] 
荀粲:子等在世塗間,功名必勝我,但識劣我耳!
裴楷:見傅蘭碩,汪翔靡所不有。
傅玄:①嘏既達治好正,而有清理識要,好論才性,原本精微,鮮能及之。②傅嘏為河南尹,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恆,簡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有大益於民,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
陳壽:傅嘏用才達顯。 [22] 
孫盛:晉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權重相承,王業基矣。豈蕞爾傅嘏所宜間廁?
裴松之:①愚以為夏侯玄以名重致患,釁由外至;鍾會以利動取敗,禍自己出。然則夏侯之危兆難睹,而鍾氏之敗形易照也。嘏若了夏侯之必危,而不見鍾會之將敗,則為識有所蔽,難以言通;若皆知其不終,而情有彼此,是為厚薄由於愛憎,奚豫於成敗哉?以愛憎為厚薄,又虧於雅體矣。②傅嘏識量名輩,實當時高流。而此評(《三國志·傅嘏傳贊》)但云“用才達顯”,既於題目為拙,又不足以見嘏之美也。
劉勰:傅嘏王粲,校練名理。 [23] 
葉適:傅嘏精識自命,謂“何平叔不念務本,敗曹爽兄弟。”是矣。至其為司馬師謀,力疾勸行。又與昭還洛,繼世執政,終移魏柄,此則嘏之所謂務本者歟?國命延促之際,士所去就,忠邪、賢不肖分焉。過是而自號曰“能”,吾不信也。 [24] 
餘嘉錫:①嘏於叛君負國之事,攘臂恐後,則其忍於誣罔以賣其死友,亦固其所。②跡其始末,蓋與賈充不異。幸其早死,不與佐命之數。此乃魏之逆臣,其與何晏、鄧颺及玄、豐不平,皆以其為魏故,而自與鍾毓、鍾會、何曾、陳泰、荀顗善,則皆司馬氏之黨也。所譏議晏等語,大率以愛憎為之。如晏輩固不足道,若豐、玄豈不勝於鍾會、何曾、荀顗,而嘏之好惡如此。

傅嘏個人作品

傅嘏有文集二卷、《錄》一卷(《隋書經籍志》)。《全三國文》有《對詔訪徵吳三計》、《請立貴嬪為皇后表》、《諸葛恪揚聲欲向青徐議》、《難劉劭考課法論》、《皇初頌》。 [25] 

傅嘏軼事典故

傅嘏預言禍敗

當初,何晏、鄧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結交,可是傅嘏始終沒有答應。他們便託荀粲去説合。荀粲對傅嘏説:“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傑,對您很虛心,而您心裏卻認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誼;如果不行、就會產生裂痕。兩位賢人如果能和睦相處、國家就吉祥。這就是藺相如廉頗退讓的原因。”
傅嘏説:“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盡心思去達到目的,很能迎合虛名的需要,確實是所説的耍嘴皮子亡國的人。何晏和鄧颺,有作為卻很急躁,知識廣博卻不得要領,對外喜歡得到好處,對自己卻不加檢點約束,重視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討厭意見不同的人,好發表意見,卻忌妒超過自己的人。發表意見多,破綻也就多,忌妒別人勝過自己,就會不講情誼。依我看來,這三位賢人,都不過是敗壞道德的人罷了,離他們遠遠的還怕遭禍,何況是去親近他們呢!”後來的情況都像他所説的那樣。 [26] 
姜宸英曾就此事評論道:“夏侯玄不是何晏、鄧颺可以比的,而傅嘏感慨他們劣處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司馬氏的黨羽罷了,並非公論。” [27] 
同樣,李豐與傅嘏同州,李豐有美名,為人所讚賞,但與傅嘏不友好。傅嘏與多次向別人説李豐必定會敗亡。後李豐為中書令,與夏侯玄一起遭禍,都和傅嘏所説的一樣。 [28] 

傅嘏靡所不有

裴楷評論傅嘏説:“看見傅蘭碩,像是一片汪洋,浩浩蕩蕩,無所不有。” [29] 

傅嘏親屬成員

傅嘏先祖

傅介子,西漢大臣,曾出使西域,手刃有異心的樓蘭王,官至平樂監,封義陽侯。

傅嘏祖父

傅睿,官至代郡太守。

傅嘏父輩

傅允,傅嘏父親,官至黃門侍郎。
傅巽,傅嘏伯父,字公悌。初仕劉表,後歸曹操,有識人之明,官至侍中、尚書,封關內侯。

傅嘏配偶

鮑氏 [20] 

傅嘏兒子

傅祗,傅嘏少子,字子莊。官至司徒持節大都督,封靈州縣公,永嘉之亂後設行台向各地募集義軍,試圖營救被俘的晉懷帝,後因急病去世。 [30] 

傅嘏孫子

傅宣,字世弘,娶弘農公主,官至御史中丞
傅暢,字世道,官至秘書丞,行河陰令。後被石勒所捕,任大將軍右司馬。
傅雋,西晉時因傅祗功勞封東明亭侯。 [31] 

傅嘏曾孫

傅詠,東晉交州刺史、太子右率衞。
傅洪,晉穆帝永和年間,因胡亂得以返回東晉。

傅嘏玄孫

傅韶,東晉梁州刺史、散騎常侍。

傅嘏五世孫

傅弘之,字仲度,官至西戎司馬、寧朔將軍

傅嘏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傅嘏形象與正史相同。少年便有才名,出仕於魏,為司馬氏父子所倚重。孫權病逝,司馬師聞訊,想要整兵伐吳。傅嘏時任尚書,建議各守邊疆,可惜不被採納,結果魏軍果然在東興為吳將諸葛恪所敗。後毌丘儉、文欽於淮南作亂,司馬師引軍親征,與其對峙。當時毌丘儉憂東吳襲取壽春,兵退項城;傅嘏料敵先機,獻策於司馬師,令三軍取樂嘉、項城、壽春,又表奏任用兗州刺史鄧艾破賊,獲得大勝。 [32]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
  • 2.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傅嘏)傅介子之後也。伯父巽,黃初中為侍中尚書。嘏弱冠知名,司空陳羣辟為掾。時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法,事下三府。嘏難劭論曰:“蓋聞帝制宏深,聖道奧遠,苟非其才,則道不虛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暨乎王略虧頹而曠載罔綴,微言既沒,六籍泯玷。何則?道弘致遠而眾才莫晞也。案劭考課論,雖欲尋前代黜陟之文,然其制度略以闕亡。禮之存者,惟有周典,外建侯伯,籓屏九服,內立列司,筦齊六職,土有恆貢,官有定則,百揆均在,四民殊業,故考績可理而黜陟易通也。大魏繼百王之末,承秦、漢之烈,制度之流,靡所脩採。自建安以來,至於青龍,神武撥亂,肇基皇祚,掃除凶逆,芟夷遺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給。及經邦治戎,權法並用,百官羣司,軍國通任,隨時之宜,以應政機。以古施今,事雜義殊,難得而通也。所以然者,制宜經遠,或不切近,法應時務,不足垂後。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本綱末舉而造制未呈,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昔先王之擇才,必本行於州閭,講道於庠序,行具而謂之賢,道脩則謂之能。鄉老獻賢能於王,王拜受之,舉其賢者,出使長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義也。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敍,如此則殿最之課,未盡人才。述綜王度,敷贊國式,體深義廣,難得而詳也。”
  • 3.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正始初,除尚書郎,遷黃門侍郎。時曹爽秉政,何晏為吏部尚書,嘏謂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靜而內銛巧,好利,不念務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將遠,而朝政廢矣。”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起家拜滎陽太守,不行。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
  • 4.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曹爽誅,為河南尹。
  • 5.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京畿,兼古六鄉六遂之士。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前尹司馬芝,舉其綱而太簡,次尹劉靜,綜其目而太密,後尹李勝,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
  • 6.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嘏立司馬氏之綱統,裁劉氏之綱目以經緯之,李氏所毀以漸補之。郡有七百吏,半非舊也。河南俗黨五官掾功曹典選職,皆授其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嘏各舉其良而對用之,官曹分職,而後以次考核之。其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恆,簡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加檟楚而得其實。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大有益於民事,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出。故當時無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後安之。
  • 7.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遷尚書。嘏常以為“秦始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漢、魏因循,以至於今。然儒生學士,鹹欲錯綜以三代之禮,禮弘致遠,不應時務,事與制違,名實未附,故歷代而不至於治者,蓋由是也。欲大改定官制,依古正本,今遇帝室多難,未能革易”。
  • 8.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時論者議欲自伐吳,三徵獻策各不同。
  • 9.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詔以訪嘏,嘏對曰:“昔夫差陵齊勝晉,威行中國,終禍姑蘇;齊閔兼土拓境,闢地千里,身蹈顛覆。有始不必善終,古之明效也。孫權自破關羽並荊州之後,志盈欲滿,兇宄以極,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今權以死,託孤於諸葛恪。若矯權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於深江之外矣。而議者或欲泛舟徑濟,橫行江表;或欲四道並進,攻其城壘;或欲大佃疆埸,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偽立,吉凶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惟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穀,不煩運士;乘釁討襲,無遠勞費:此軍之急務也。昔樊噲原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今欲越長江,涉虜庭,亦向時之喻也。未若明法練士,錯計於全勝之地,振長策以禦敵之餘燼,斯必然之數也。”
  • 10.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司馬彪《戰略》:時不從嘏言。其年十一月,詔昶等徵吳。五年正月,諸葛恪拒戰,大破眾軍於東關。
  • 11.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後吳大將諸葛恪新破東關,乘勝揚聲欲向青、徐,朝廷將為之備。嘏議以為“淮海非賊輕行之路,又昔孫權遣兵入海,漂浪沉溺,略無孑遺,恪豈敢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徼乾沒乎?恪不過遣偏率小將素習水軍者,乘海溯淮,示動青、徐,恪自並兵來向淮南耳”。後恪果圖新城,不克而歸。
  • 12.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嘏常論才性同異,鍾會集而論之。嘉平末,賜爵關內侯。
  • 13.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武卿亭侯。
  • 14.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正元二年春,毌丘儉、文欽作亂。或以司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肅勸之。景王遂行。
  • 15.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嘏固勸景王行,景王未從。嘏重言曰:“淮、楚兵勁,而儉等負力遠鬥,其鋒未易當也。若諸將戰有利鈍,大勢一失,則公事敗矣。”是時景王新割目瘤,創甚,聞嘏言,蹶然而起曰:“我請輿疾而東。”
  • 16.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以嘏守尚書僕射,俱東。儉、欽破敗,嘏有謀焉。及景王薨,嘏與司馬文王徑還洛陽,文王遂以輔政。語在鍾會傳。會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勳業難為也,可不慎哉!”
  • 17.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嘏以功進封陽鄉侯,增邑六百户,並前千二百户。是歲薨,時年四十七,追贈太常,諡曰元侯。子祗嗣。
  • 18.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嘏自少與冀州刺史斐徽、散騎常侍荀甝善,徽、甝早亡。又與鎮北將軍何曾、司空陳泰、尚書僕射荀顗、後將軍鍾毓並善,相與綜朝事,俱為名臣。
  • 19.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鹹熙中開建五等,以嘏著勳前朝,改封祗涇原子。
  • 20.    《全晉文·卷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5-07]
  • 21.    《三國志·魏書·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9]
  • 22.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6]
  • 23.    《文心雕龍·論説第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6]
  • 24.    《習學記言·讀魏志》
  • 25.    《全三國文·卷三十五·魏三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16]
  • 26.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是時何晏以材辯顯於貴戚之間,鄧颺好變通,合徒黨,鬻聲名於閭閻,而夏侯玄以貴臣子少有重名,為之宗主,求交於嘏而不納也。嘏友人荀粲,有清識遠心,然猶怪之。謂嘏曰:“夏侯泰初一時之傑,虛心交子,合則好成,不合則怨至。二賢不睦,非國之利,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嘏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虛聲而無實才。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鄧玄茂有為而無終,外要名利,內無關鑰,貴同惡異,多言而妒前;多言多釁,妒前無親。以吾觀此三人者,皆敗德也。遠之猶恐禍及,況暱之乎?”
  • 27.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
  • 28.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傅子》:初,李豐與嘏同州,少有顯名,早歷大官,內外稱之,嘏又不善也。謂同志曰:“豐飾偽而多疑,矜小失而昧於權利,若處庸庸者可也,自任機事,遭明者必死。”豐後為中書令,與夏侯玄俱禍,卒如嘏言。
  • 29.    《世説新語·賞譽第八》:裴令公......見傅蘭碩,汪翔靡所不有。
  • 30.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晉諸公贊》:祗字子莊,嘏少子也。晉永嘉中至司穴。
  • 31.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裴松之注引《晉諸公贊》:祗子宣,字世弘。世語稱宣以公正知名,位至御史中丞。宣弟暢,字世道,秘書丞,沒在胡中。著晉諸公贊及晉公卿禮秩故事。
  • 32.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