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偽科學

鎖定
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説或假設。 [1-2] 
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説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枴杖。實踐證明,科學史上的假説或假設95%是錯的,但不能由此否定假説或假設(包括被證偽的假説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因此得出結論理論假説或假設本身就是偽科學。只有理論假説或假設已經被證明是錯的情況下,仍然將錯就錯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的,才可以認定為偽科學。 [1-2] 
中文名
偽科學
外文名
Pseudoscience
出現時間
1848年
對應概念
科學
概    念
已經被實踐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説或假設
組    成
由一個希臘詞根pseudo和一個拉丁詞根scientia組成

偽科學詞語釋義

偽科學名詞來源

Pseudoscience 偽科學
偽科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48年,是由一個希臘詞根pseudo和一個拉丁詞根scientia組成。pseudo對應英文為falsescientia對應英文為science
false,有虛偽,虛假,錯誤,捏造等含義;scientia指知識或某一領域內的學問pseudoscience一詞在使用時常含貶義,漢語一般譯為偽科學。

偽科學定義之爭

關於偽科學(pseudoscience)一詞的定義是有爭議的,通常的定義是:
自稱為科學,但又不遵循科學方法的知識或理論。偽科學貌似科學,但無法用科學方法予以檢驗。骨相學(Phrenology),占星術(astrology)等被認為是典型的偽科學。
20世紀中葉,卡爾·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包括偽科學)的標準。比如:
上帝創造了宇宙(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偽科學產生場景

非科學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如:魔術等,一旦有人把它們宣稱為科學,則這種宣稱本身也就成為一種偽科學。
偽科學是指據稱是事實或得到科學支持、但實際上不符合科學方法的“知識”。偽科學是一些虛假的“科學”或者騙局,經常借用科學名詞進行裝飾,但實際上與科學在本質上並無關聯。
某些擁護偽科學的人純粹是因為他們對科學或科學方法的本質有所誤解;但亦有人會蓄意去杜撰、散佈虛假的知識去欺騙大眾,以得到金錢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覺得所有偽科學都只是無害的娛樂;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認為所有偽科學都是有害的。科學哲學波普爾則有一句名言:“科學經常是錯的,而偽科學倒有時是對的”。 [3] 

偽科學屬性特徵

偽科學是指把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的某種主張,如星占學、維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論、李森科的無產階級遺傳學等。偽科學不同於一時的科學錯誤,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要害在於,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被科學界證明不屬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並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
“偽科學”概念的兩個分離的屬性,它們十分經常地被兩個不同羣體需要。第一個屬性是科學地位的要求,第二個屬性是這個主張不應得到的判斷。第一個屬性看來是偽科學羣體需要的,他們把科學的權威借用過來,以此象徵偽科學具有富有權威的聲望,從而達到他們預想的目的。第二個屬性無疑是科學共同體需要的,他們要揭露偽科學的虛偽面目,把它們從科學中清除出去。
相比科學,偽科學具有其明顯的特徵:
(1)偽科學愛講故事,現代科學用的則是數學或實驗;
(2)偽科學喜歡起駭人聽聞的標題,科學界其實很少有什麼勁爆的發現,科學通常都是一個緩慢的知識積累過程;
(3)偽科學誇大單一因素的影響力,科學的觀點是“一個結果的發生常常是由多種原因共同決定的”;
(4)偽科學常常缺少實驗描述,科學是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科學研究通過收集各種觀察和實驗數據,再用數學工具,形成全面的理論體系;
(5)偽科學喜歡混淆因果關係,科學則需要有更多的聚合證據來支持它的結論,嚴格的排除干擾變量,確定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係,不會用簡單的相關來推導出因果關係;
(6)偽科學採用籠統的描述,科學會對所研究的概念先下一個具體的“操作性定義”而不會只是籠統描述一個概念就開始對其研究。 [3] 
偽科學經不住科學常識(及科學方法)的檢驗,可以通過下述特點進行辨別:
1)沒有實驗證據就進行斷言
2)在存在矛盾實例的情形下進行斷言
3)不能進行重複性實驗
4)斷言不合邏輯
5)在存在多種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僅取其一
注:斷言不合邏輯是不能完全當作辨別偽科學的標準的。許多科學新興事物諸如非歐幾何在一開始看來也不合邏輯,但是他們是真正的科學。
一種實踐或知識體系如果標榜自己與已被接受的科研規範一致,但又明確地違背了這些規範(主要表現在誤用科學方法上),就可被稱作偽科學。判定偽科學可以基於很多理由。波普爾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因為占星學總是隻作極模糊的預測,以至於不可能被證偽。保羅·薩加德則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是因為占星術士基本沒有發展自己的理論,也沒有意願作出根據其他理論來評估自身理論的嘗試,而且有選擇地考慮證據。薩加德認為偽科學傾向於關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關係。
大眾科學裏的一些常見信念或論斷可能達不到科學的標準,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學幻想,因此大眾科學很可能在民眾中起到模糊科學與偽科學間的界線的效果。實際上大眾科學很可能源自未經科學方法論訓練、不知何為同行評審的人,或經其散播。 [1-5] 

偽科學常見例子

偽科學歷史

在科學史中我們甚至可以找到曾經被(科學共同體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偽科學而後被證實的理論,如:哥白尼的《天體運行》、邁爾的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康德的星雲假説、阿佛加德羅的分子論、康託的集合論、羅巴契夫斯基的非歐幾何理論、伽羅瓦的羣論等剛剛提出之時,都遭到了當時的“學術權威”們不留情面的挖苦諷刺和猛烈抨擊,很多理論都被“當仁不讓”地定性為“偽科學”。
科學家有時會因為理論缺少可能的實驗檢測,而稱該理論為偽科學,比如宇宙論就曾被認為是偽科學。
2)永動機
永動機是指違反物理(能量守恆)基本定律的永遠做功的發動機。
隨着科學的進步,人類發現到更多的自然規律,終於在19世紀中葉,一系列科學工作者為正確認識熱功能轉化和其它物質運動形式相互轉化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不久後偉大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被發現了。人們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可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在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能量守恆的轉化定律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更精確、更豐富的科學基礎。有力地打擊了那些認為物質運動可以隨意創造和消滅的唯心主義觀點,它使永動機幻夢被徹底的打破了。

偽科學當代生活

1)維生素C和蝦不可以同時食用?
這個謠言是用低級的化學知識來嚇唬人的傑作。蝦裏的無機砷含量很低,就算是能被維生素C還原得到砒霜,那麼少的量,連中毒反應都不會出現。
2)經常把關節弄響會造成關節炎?
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這兩者之間存在關聯。人體關節的兩側骨端覆蓋着軟骨,在運動時軟骨摩擦有時可發出響聲,不能説明關節病變或退化,如我們的手指關節發響一樣。當我們活動關節,比如手腕和膝蓋的時候,關節囊會擴張同時產生氣泡,關節腔內負壓增加,關節液急劇振動,隨即便發出聲響。關節囊就像一個氣墊一樣存在於關節的兩塊骨骼之間,同時還起到潤滑作用。正常活動中出現的響聲對關節囊並無損害,也無任何好處。
3)流鼻血時要抬高下巴?
這種方式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會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會止鼻血,反而會讓鼻血流進咽喉裏,甚至可能引起嘔吐和窒息。正確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團小棉球,輕壓鼻翼,並將頭部向前傾,或在脖子上圍一條冰毛巾或濕毛巾也能止血。 [3] 

偽科學更容易被接受原因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他被馬克思譽為“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實驗哲學之父”“近代自然科學直接的或感性的締造者”。他曾經寫下了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科學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 Scientiarum),在其中他提出了人類認識上存在着四種“虛假的偶像”(Idola,中文翻譯一般為“幻象”或者“假象”),分別是種族、蝸居、市場以及劇場。人們只有打倒這四種“偶像”,才能認識到真知識。
偽科學廣泛被接受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有以下四種:
1)源於無知
人們常説謊言止於智者,似乎凡智者就能識別謊言,看清偽科學的本質。但是,現實情況是,有的智者,甚至是大智者,也會相信偽科學的東西。可見,“偽科學止於智者”的説法並不完全準確,而應該説“偽科學止於知者”,或者並非智者就一定不信偽科學,只有知者才能識別偽科學。
所謂知者,就是知道相關科學知識的人。就人類而言,科學進步了,科學知識豐富了,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也就相應地脱離了迷信或稱為“偽科學”的羈絆。古代,人類並不知道腦的功能,只是發現人死了心臟便停止了跳動,於是認為心臟主宰着人的精神。這種見解是不合於科學的,源於對人體各器官功能的無知。當然,今天我們仍然沿用所謂的“心情”“心理”“心智”等説法,絕不等於人們至今真的認為是心臟的作用。有了關於人腦、心臟功能的真科學知識,先前的“偽科學”就失去了市場。
就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你知道某種疾病的病理學原理,就會找醫生為你治病,而不是求神拜佛,找所謂的“大師”為你念咒畫符;你知道了電閃雷鳴的科學原理,就不會相信被雷電擊中是遭了“天譴”;你懂得心理學的科學知識體系中關於人的感覺、知覺產生的生理學基礎,知道人的視覺是視覺神經系統的功能,是進化過程中感覺器官專門化的結果,就不會相信耳朵認字這類所謂的“人體特異功能”。
總之,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而且人們又對這些解釋有所瞭解、成了自己頭腦裏存儲的科學知識,就不會相信偽科學了。也就是説,有了科學知識,偽科學就難以有市場。
2)源於對“權威”的過度崇拜
一個社會如果形成了一種過度崇拜權威的風氣,則勢必迷信盛行,那時講真話或傳播科學知識,反倒有可能成為另類,發展下去,必然是社會的混亂和倒退,形成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黑暗時代”。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其實是不乏這種教訓的。
過度崇拜權威,是偽科學有市場的另一種社會心理基礎。社會心理學家指出過,社會本身就是一種模仿。模仿,或者説觀察學習,是社會成員獲得某種行為方式的途徑。社會成員在模仿他人時的一個規律是:地位低的人傾向於模仿地位高的人。也就是説,權威容易成為人們模仿的對象,在過度崇拜權威的時代尤其這樣。這就是所謂的“模仿權威效應”。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權威的話語和行為是合於科學的,則危害性不大。問題是,所謂的權威並不是什麼都明白的人物。假如權威人物對自己不懂的事情隨便發表意見,那就意味着在冒傳播偽科學的風險,有可能為過度崇拜權威的社會成員,提供一個有悖科學的模仿榜樣。
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一些真騙子大都有利用“模仿權威效應”的伎倆,通過權威人物來包裝自己,達到愚弄人的目的。因此,權威人物需自重,不要在自己成為權威人物之後誤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對什麼問題都有發表意見看法的權力。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
3)源於自身“心理防衞”需要
“心理防衞”,是心理學中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使用的一個術語,是指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以及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機能。其含義是,當人在追求某個目標失敗時、在某種慾望沒有得到滿足時、在遭受到挫折時,會自動地或主動地採用一些辦法來安慰自己,為自己的不成功甚至是失敗尋找“恰當的”“合理的”理由,以獲得自身心理平衡。所謂的“酸葡萄哲學”“阿Q精神”就是這個意思。
相信迷信,或者是相信偽科學,很多時候就是源於人們自身“心理防衞”的需要。事情做得不好,或者是失敗了,於是就説這是天意,是命運的安排,甚至是因為生辰八字、所屬星座的問題,以此解脱自己。“既然是這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了失敗,那就不怪我沒有努力,也不能怪我目標不合理了。”這種心理防衞儘管對人有一定安慰作用,但如果一個人過度地陷入這種阿Q式的自我防衞當中,也是一個悲劇,由此免卻了對真實的失敗原因的理性思考,對於自己今後人生的發展並無益處。
4)源於“自我效能感”不足
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達成某一目標的能力的評估。自我效能感強的時候,人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有較高的自信,覺得成功的把握較大;反之,自我效能感弱的時候,就顯得信心不足,感到成功的把握不大。
然而,追求成功是大家都有的一種行為傾向。於是,在自我效能感不足的時候,也就是在感到無助時,感到力量不足時,例如生病了,例如生意場上,例如在熱衷於追求晉升的職場上,會試圖藉助某種神秘的力量為自己助力,以提高自信心。這就使得一些偽科學的東西,有了被接受和被使用的心理基礎。
迷信行為是一種社會行為,在一些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會變得多起來。歸納起來,大體有這幾種情況:科學不夠進步的社會,偽科學、迷信自有市場;社會規範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降低時,迷信的東西、偽科學的東西容易氾濫;反對或清除一種迷信、一種偽科學時,又可能建立了另一種偽科學、另一種迷信。 [6] 

偽科學辨偽學

對科學與偽科學進行辨別的學術研究,國際上叫做“辨偽學”,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辨偽學都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術。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人,他們都是創新者同時又是勝利者,是幸運的人。但是,有另一批創新者,他們的命運卻很悲慘。
1、1845年英國科學家沃特森,他非常超前地提出了關於“氣體分子理論”的論文,他的工作比焦耳和克勞修斯的工作早45年。但當時,英國科學界在這方面的主持人對沃特森工作的評價是:滿篇胡説八道!其後,沃特森沉淪了,失蹤了,不知去向。
2、1847年德國科學家塞麥爾維斯提出“病原學”,認為產褥熱是驗屍房出來的醫護人員將病原帶給產婦的,因此這些人應先行消毒。但這一理論被德國病理學家權威魯道夫·菲爾紹判定為:完全錯誤,不可接納!其後,塞麥爾維斯成了瘋子,不幸而終。

偽科學科學自我發展規律

科學是科學界內外經常談論和爭執的一個重要話題。自從科學產生以來,關於這個話題的辯論和爭執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什麼是科學?在普通人看來,科學幾乎無所不能,科學就是真理,科學總是正確的,科學就意味着崇高、神聖。然而,在具備一定科學素養的人眼中,科學和偽科學的概念絕非如此簡單。科學能夠解釋很多現象,但是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更多。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邁爾的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康德的星雲假説、阿佛加德羅的分子論、康託的集合論、羅巴契夫斯基的非歐幾何理論、伽羅瓦的羣論等剛剛提出之時,都遭到了當時的“學術權威”們不留情面的挖苦諷刺和猛烈抨擊,導致很多科學理論的發現者變成精神病,最後鬱鬱而終。然而科學發展的歷史似乎故意要跟“學術權威”們開一個天大的玩笑,這些理論後來卻被證明恰恰是科學的、正確的,這不能不説是對“科學”和“科學權威”的一個極大的諷刺。
由此可見,什麼是科學?決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那樣膚淺和表面。科學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真理和謬誤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熱質説”、“燃素説”一度為科學界所廣為接受,然而這些理論終究經不起科學實踐的檢驗而終被拋棄。
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來看,一個全新的、正確的、與既有理論相矛盾的科學理論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它必然要受到舊理論的重重束縛,它必須要衝破舊理論的層層阻撓,才能為科學共同體所接受,才能取代舊理論,成為科學共同體思想觀念中新的約定俗成的科學理論。不論多偉大、多權威的科學家,他對科學的認識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像達芬奇、焦耳這樣的學術大家,也曾經試圖研製出一勞永逸的、在今天看來十分可笑的永動機。科學史上最偉大的、自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家牛頓堅持認為光的本性是一種粒子,反對光的波動説,然而光的波動性卻最終為托馬斯·楊設計的雙縫干涉實驗所證實。這些事例都充分説明,科學權威對科學的認識也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會存在一定的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科學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這種客觀規律不以任何科學權威的意志為轉移。錯誤的科學理論終究會被拋棄,正確的科學理論不會永遠湮沒,終究會隨着科學的發展被證實,遲早會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 [7] 
參考資料
  • 1.    陳世清:經濟學的形而上學,2[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
  • 2.    陳世清:超越中國主流經濟學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 3.    生活中那些常見的“偽科學”,向倩,湖南煙草,2017-08-15,中國知網
  • 4.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二十二)  .中國改革論壇網.2017-05-09[引用日期2017-05-12]
  • 5.    陳世清:怎樣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改革論壇網.2017-05-09[引用日期2017-05-12]
  • 6.    “偽科學”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樂國安,政工學刊,2014-12-01,中國知網
  • 7.    關於科學與偽科學的認識和思考,吳偉興,科普研究,2013-08-10,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