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側向運移

鎖定
側向運移是指不同時段的盆地充填物在空間上的位置轉移和盆地內部沉降中心的一種運動形式。沉積盆地是地殼形變的產物,隨着地殼運動體制的演變,不同期的聚煤盆地便呈現出規律性的空間轉移。以煤盆地為例,不同聚煤時期聚煤盆地空間上的轉移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氣候帶變化和海水進退等因素引起的。盆地內部沉降中心的遷移與次級隆起和坳陷的相互轉化、盆緣和基地斷裂的生成過程或盆地的熱沉降過程有關,通常表現為橫跨盆地軸向或沿軸向的側向運移。 [1] 
中文名
側向運移
外文名
lateral migration,parallel migration
別    名
橫向運移,側向遷移
學    科
能源地質學
類    型
空間位置轉移、沉降中心側向遷移
典型盆地
滇中先鋒褐煤盆地

側向運移空間位置轉移

以我國東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為例,不同聚煤時期的聚煤盆地的分佈具有明顯的分帶性,盆地的形成和分佈與NEE向巨型構造體系的成生過程相聯繫。晚三疊世這一構造體系的雛形開始展現,在太行山—雪峯山連線的西側形成四川、鄂爾多斯大型沉積盆地,分別堆積了晚三疊世和晚三疊—早、中侏羅世含煤巖系,東側總體呈—NNE向的巨型隆起帶,可能為中、新生帶地幔物質匯入區。自中三疊世晚期開始,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東部巨型隆起自南而北逐漸解體,不同期的聚煤盆地相應的依次分佈。我國東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發生了自西向東的側向遷移,形成聚煤盆地時空遷移序列,這可能是東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斜向碰撞,並不斷增生的結果。 [1] 

側向運移沉降中心遷移

我國廣西百色煤盆地是一個北西向延伸的不對稱斷陷盆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走滑斷裂的控制,百色盆地由百色和田東兩個次級盆地構成,大致沿北西向斜列,向兩端抬起,在田陽一帶交接,構成田陽次級隆起。晚白堊世—早第三紀紅色碎屑岩組不整合於中三疊世印支期褶皺系之上,含煤地層時代為始新世至漸新世。以田東次級盆地為例,底部紅色粗碎屑岩組主要堆積在北部盆緣斷裂內側,厚達500m,向南西方向顯著變薄,始新世—漸新世含煤巖系沉積於紅色巖組之上,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三個巖段:下部含煤段(那都段)、中部湖相泥岩段(田東段)、上部主含煤段(下百崗段),隨着盆地的演化,北西向延伸的沉積中心由盆地東北緣遷移至盆地中部,繼而又移至盆地西南側,主要富煤地段沿盆地西南緣分佈。由於含煤巖系以泥岩為主,缺乏代表剝蝕作用的河流堆積,所以盆地很可能是在間歇性沉陷的構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積中心沉降中心基本吻合,各層段等厚線圖基本反映了盆地沉降中心的側向遷移。盆地沉積中心和沉降中心也可以沿軸向方向遷移,如我國滇中先鋒褐煤盆地。 [1] 
先鋒盆地孕育階段充填了晚第三紀中新世底部層段,層段底部有風化殘積物,充填物顯示了緩坡(北部)、陡坡(南部)、山麓沖積、洪積扇沉積和分散、小型、淺水湖沼沉積特徵,由於盆地基底地形差異較大,堆積在前中生代基底不整合面上的此段沉積具三分格局,東部最發育、中部缺失、西部略有發育,粗碎屑沉積聚集於盆地東南部,沉積中心挨近小江斷裂西支西側和F1斷裂東側以北 [1] 
先鋒盆地沉積中心遷移圖 先鋒盆地沉積中心遷移圖
盆地雛形緩慢沉陷期充填了厚到巨厚煤層(M8),由於盆地內地貌差異縮小,在整體緩慢沉降下,盆地內廣泛發育了泥炭沼澤,無論在沉積中心或是盆內沉積三分格局上都繼承着前期的特徵 [1] 
盆地擴展成熟期充填了以含粘土硅藻,硅藻質粘土為主的湖泊沉積,這一階段盆地構造沉降加速,湖盆差異沉降明顯。此階段中後期湖面向西擴展,水體變淺,盆地沉積中心沿主控斷裂前緣平行其走向向西遷移 [1] 
盆地萎縮衰亡期充填了具有明顯地貌差異特色的碎屑岩沉積。沉積中心、富煤中心仍呈現沿主控斷裂北緣平行西遷的局面。 [1] 
參考資料
  • 1.    陳家良、邵震傑、秦勇.能源地質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26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