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停灵

[tíng líng]
汉语词语
停灵(tíng líng),汉语词语,出自《红楼梦》,指人去世后暂时停放灵柩或遗体以待安葬的丧葬习俗,常见于传统礼仪 [1] [4]
该习俗包含遗体处理、吊唁等流程:遗体需移至木板或凉床,更换寿衣,停放灵堂时头朝南,脚底点长明灯 [1]。北方停灵多置堂屋正中守灵防动物靠近,体现儒家孝道;南方则包含诵经超度等宗教活动 [2]
古代通常停灵七天,北宋至清代演变为停丧择吉下葬的习俗,现代因交通便利多缩短为三天,农村仍保留传统停灵时间 [2-4]。潜江市2025年殡葬规划将停灵纳入殡葬综合服务环节 [5]
中文名
停灵
拼    音
tíng líng
释    义
埋葬前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
出    处
《红楼梦》

词语释义

播报
编辑
人“落气”之后,要立即将尸体从床上抬下,放置于鸦良木板或者凉床上,仰卧,手脚拉直,以布或者纸掩其面。若是瓦屋,立即揭去一片瓦,是草屋则立即嫌嘱局戳开一个洞,让死者魂魄飞升,俗称“出煞”。脱去死者生前衣物钻迁协签,用热水擦死者全身,换上符射“老衣”,然后将死者转移到灵堂,头朝大门,脚底点燃一盏定愚采影束颈“长明”灯,并烧起钱纸,名为“头道纸”。
埋葬前暂时把灵柩柜兵连停放在端体击某处。 [1]

词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因将恩旨备述与众亲友听了。一面先打发贾蓉家中料理停灵之事。”——《红楼梦》六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