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做十

鎖定
“做十”俗稱祝壽。一般説,男女到了50歲(虛歲),逢十都要祝壽。《禮記》雲: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子。莆仙民間做十,是沿襲古代風俗的。 [1] 
中文名
做十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初三 [1] 
節日類型
古代風俗 [1] 
流行地區
莆田 [1] 
節日意義
壽慶 [1] 

做十習俗介紹

年滿50歲開始,男逢九,女逢十(都是虛歲)舉辦壽慶。寡婦則同男人,逢九慶祝。慶壽時,備辦禮物祭祖。設壽筵,演戲答謝。親友送賀幛、燭、炮等來慶賀。出嫁的女兒備辦10個盤一擔、除賀幛、燭、炮、衣、褲、鞋、襪、帽外,還備辦壽糕、壽麪、壽米團、壽龜、壽桃、“枚丸”、綠豆?、豬腳、花生等回家拜壽。高齡或夫婦雙壽,儀式更加隆重。受拜者收禮物時,除衣、帽、襪外,“麪食”類不能全收,還辦酒席答謝拜壽親友。 [2] 

做十結構特徵

祝壽是個大喜的日子,莆仙間都非常重視,其壽慶的禮儀也十分隆重。
選擇賀期。祝壽的日期,一般是誕辰日,但仙遊和莆田的沿海、平原、山區等地,各有不同的禮俗。如仙遊大部地方和莆田華亭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初三為祝壽日,這個風俗源於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之亂時,莆仙人為避亂離家,正月初二回家掩埋受害的親人,初三為倖存的老者祝賀,後演變為俗定的祝壽日。有的鄉村把每年農曆正月初十作為祝壽日;也有的選雙月雙日作為祝壽日,還的一年到頭,只要選年吉利的日子都可以祝壽。
親人“暖壽”。祝壽的前一天,家人和親屬都來祝壽,俗稱“暖壽”。按莆仙的風俗,暖壽由嫁出的女兒主辦,備辦酒席,邀清親戚和至親好友來歡宴慶賀。參加宴會的親友要留下來守夜,幫助籌辦壽慶典禮,直至第二天凌晨壽慶典禮開始。
佈置壽堂。先要貼好壽聯,其句子一般都是歌頌父母恩德的。如“壽元高北極,瑞氣映南山”。歌頌父母“椿樹永和槐樹翠,壽星長並德星輝”;歌頌母親“日長萱草連雲秀,風靜蘭芽帶露香。”
祝壽一般要在廳堂進行。在廳堂正中要掛一塊紅布,布上要用金線繡上(可用金紙貼)一個金色的大壽字。前面擺着一對銅燭台,上插大紅燭。靠壽字的近旁,置有紅橘一大盤,壽桃和壽麪兩大盤。紅橘、壽桃和壽麪要從底層疊起,堆成金字塔的形狀,頂上要置圓形的紅色剪紙花,其中間圖案有福或壽字。桌上的中間,要擺一大盤紅龜粿,象徵長壽綿綿。
在壽堂的兩旁的牆壁上,掛着親戚好贈送的賀軸、賀幃,並要擺兩張大桌子,放置親友送來的壽酒、壽糕、壽麪以及出嫁女兒(或孫女)送來的祝壽的禮盤10個,盤內分別盛着豬腳肉、壽麪、紅團、壽龜糕,也有用麪食做的豬頭、壽桃,還有花生、桂圓、蓮子、紅菇、豆腐皮、黃花菜,以及衣服、帽(或頭巾)、鞋襪等,每個禮盤裏的食品有的要染成紅點有的還要貼上剪成福祿壽的紅紙花。如果是為母親祝壽,還要加金(或銀)耳墜、銀釵。有的還有金戒指、銀(玉)手鐲及紅包等。為母親祝壽時,若父親健在的,也要加一套衣服給母親,為父親祝壽時,若母親健在時,也要加一套衣服給母親。
10大禮盤要疊裝在大紅布袋裏,每袋5盤。出嫁女兒、孫女兒都要穿紅衣服,在父母祝壽的前一天,挑回孃家。在給父母做十的壽禮中,一定要有一對帶腿豬腳。莆仙人若生女兒,都要説:生女兒時,有豬腳吃。出嫁女兒送豬腳,表示父母有福氣。收禮時,衣帽、紅包全收,食物尤其豬腳不能全收,要留下部分給女兒帶回家,意在長年來往。
兒孫拜壽。拜壽的時辰,選在壽誕的凌晨。這時,壽公壽媽先要焚香,拜謝天地和祖宗後,然後端坐廳堂中的太師椅上,接受自家內外兒孫的叩頭拜壽。一般是按輩分逐個進行跪拜,跪拜之後壽公壽媽給每人送個紅包,作為回禮。
壽誕的當日,較富裕的人家,多在前廳擺香案,做延生醮,向天地和祖宗謝恩。並備辦筵席,宴請來祝壽的親戚好友。午後和晚上還演莆仙戲或木偶戲,為祝壽增添喜慶的熱鬧氣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