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葉荊芥

(中藥名)

鎖定
心葉荊芥,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心葉荊芥Nepeta cataria L.的全草。分佈於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疏風清熱,活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外感風熱,頭痛咽痛,麻疹透發不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腫痛,毒蛇咬傷。
拉丁學名
NepetacatariaL.
別    名
假荊芥
假蘇
山藿香
小荊芥
西藏土荊芥 展開
別名
假荊芥
假蘇
山藿香
小荊芥
西藏土荊芥
樟腦草
荊芥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管狀花目
唇形科
荊芥屬
心葉荊芥
亞    綱
菊亞綱
亞    科
野芝麻亞科
分佈區域
產廣東,湖南,湖北,四川及陝西南部生於低平地區的亞熱帶灌叢中
中文學名
心葉荊芥
採收時間
7-9月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心葉荊芥別名

假荊芥、假蘇、山藿香、小荊芥、西藏土荊芥、樟腦草、荊芥、似荊芥

心葉荊芥入藥部位

全草。

心葉荊芥性味

味辛、性涼。

心葉荊芥歸經

歸肺、肝、脾經。

心葉荊芥功效

疏風清熱,活血止血。

心葉荊芥主治

用於外感風熱,頭痛咽痛,麻疹透發不暢,吐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瘡癰腫痛,毒蛇咬傷。

心葉荊芥相關配伍

1、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發熱:荊芥、防風、藁本各10克,黃芩、甘草各5克。水煎服。
2、治療咽喉腫痛:荊芥、桔梗各10克,山豆根9克。水煎服。
3、治療麻疹不透:荊芥、防風、浮萍各6克,紫草、蘆根各9克。水煎服。
4、治療月經過多,吐血,便血,衄血:荊芥炭10克,白茅根30克,地榆炭、仙鶴草各15克。水煎服。
5、治療大便出血:荊芥炭、槐花炭、側柏炭各10克,枳殼5克。水煎服。(1-5方出自《中草藥識別和應用圖典》)

心葉荊芥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心葉荊芥採集加工

7-9月割取地上部分,陰乾或鮮用。

心葉荊芥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釐米,基部近四稜形,上部鈍四稜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釐米,寬2.1-4.7釐米,先端鈍至鋭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釐米,細弱。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鑽形,細小。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後齒較長,花後花萼增大戍甕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稜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心葉荊芥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m以下的宅旁或灌叢中,亦有栽培。分佈於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山東、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心葉荊芥藥材性狀

乾燥全草,長30-90釐米,全體被白色短柔毛。莖直立,方形,綠色,側枝生於葉腋。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1-4.5釐米,寬0.8-2釐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粗圓鋸齒;葉柄長0.3-3.5釐米。穗狀花序頂生。小堅果,棕黃色。味辛。

心葉荊芥相關論述

1、《西藏常用中草藥》:“祛風發汗,解熱,透疹,止血。治傷風感冒,頭痛,發熱怕冷,咽喉腫痛,結膜炎,麻疹不透。炒炭後用於吐血,衄血,便血。”
2、《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消腫,止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吐血,衄血,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疔瘡癤腫。”

心葉荊芥藥理作用

對微生物的作用:對多種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