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杜鵑(原變種)

鎖定
假杜鵑(原變種)是一種爵牀科假杜鵑屬類生物,小灌木,高達2米。莖圓柱狀,被柔毛,有分枝。長枝葉柄長3-6毫米,葉片紙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3-10釐米,寬1.3-4釐米。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
中文學名
假杜鵑(原變種)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花目
爵牀科
假杜鵑屬

假杜鵑(原變種)形態特徵

假杜鵑(原變種)
小灌木,高達2米。莖圓柱狀,被柔毛,有分枝。長枝葉柄長3-6毫米,葉片紙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3-10釐米,寬1.3-4釐米,先端急尖,有時有漸尖頭,基部楔形,下延,兩面被長柔毛,脈上較密,全緣,側脈4-5(7)對,長枝葉常早落;腋生短枝的葉小,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2-4釐米,寬1.5-2.3釐米,葉腋內通常着生2朵花。短枝有分枝,花在短枝上密集。花的苞片葉形,無柄,小苞片披針形或線形,長10-15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漸尖,具鋭尖頭,3-5-7脈,主脈明顯,邊緣被貼伏或開展的糙伏毛,有時有小鋸齒,齒端具尖刺。有時花退化而只有2枚不孕的小苞片;外2萼片卵形至披針形,長1.2-2釐米,前萼片較後萼片稍短,先端急尖具刺尖,基部圓,邊緣有小點,齒端具刺尖,脈紋甚顯著,內2萼片線形或披針形,長6-7毫米,1脈,有緣毛,花冠藍紫色或白色,2唇形,通常長3.5-5釐米,有時可長達7.5毫米,花冠管圓筒狀,喉部漸大,冠檐5裂,裂片近相等,長圓形;能育雄蕊4,2長2短,着生於喉基部,長雄蕊花葯2室並生,短雄蕊花葯頂端相連,下面叉開,不育雄蕊1,所有花絲均被疏柔毛,向下部較密;子房扁,長橢圓形,無毛,花盤杯狀,包被子房下部,花柱線狀無毛,柱頭略膨大。蒴果長圓形,長1.2-1.8釐米,兩端急尖,無毛。花期11-12月。

假杜鵑(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1100米的山坡、路旁或疏林下陰處,也可生於乾燥草坡或岩石中。

假杜鵑(原變種)分佈範圍

產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省區。中南半島、印度和印度洋一些島嶼也有分佈。已在熱帶地區逸生,並栽培供觀賞。

假杜鵑(原變種)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通筋活絡,解毒消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