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倫世儀

鎖定
倫世儀,1928年11月9日出生於山東省諸城市,發酵工程和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1]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 
1954年倫世儀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發酵工程專業,之後分別在南京工學院、無錫輕工學院任教;1962年專職任教於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出任無錫輕工學院發酵工程系主任,在此期內主持創建中國國內首個國家級發酵工程重點學科點;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3] 
倫世儀主要從事發酵工程、環境生物技術和酶工程的科研與教學 [2] 
中文名
倫世儀
外文名
Lun Shiyi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
出生日期
1928年11月09日
畢業院校
南京工學院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倫世儀人物經歷

倫世儀
倫世儀(2張)
1954年7月,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發酵工程專業,9月開始分別在南京工學院、無錫輕工學院任教(至1961年12月)。
1962年1月,開始專職任教於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先後擔任講師(1962年1月至1981年4月)、副教授(1981年5月至1986年3月)、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1月-) [2] 
1984年1月,出任無錫輕工學院發酵工程系主任(至1989年2月),在擔任主任期內,主持創建中國國內首個國家級發酵工程重點學科點。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 [1]  ,是當時中國發酵工程方向唯一的院士。

倫世儀主要成就

倫世儀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為解決30年前國內發酵工業技術水平較低、經驗依賴性強等問題,率先進行發酵過程優化研究,研究開發了6項發酵過程優化技術,在包括氨基酸、有機酸、酶製劑、功能糖、酶製劑等多種產品中得到工業應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業廢水的生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掌握了厭氧顆粒污泥培育技術和適用於食品、發酵等工業廢水處理的UASB反應器技術,完成了25項輕工行業工業生產廢水處理工程,其中部分是當時國務院實施的環保三大戰役——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污染治理達標重點項目。 [4] 
發酵工程方面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2張)
倫世儀在新型、高效生物反應器的研製和模型化研究中,主持完成國家“七.五”項目“新型、高效生物反應器的研製和模化研究”,研製開發的高效工業規模氣升式內環流反應器,分別被應用於單細胞蛋白生產、麪包酵母培養和甘油發酵等工業中。從反應器主要結構與操作條件的關聯、菌體動力學和反應器流動特性的結合等方面,對100升氣升式內環流反應器進行了模型化研究,成功地完成了350立方米反應器的放大。該反應器用於單細胞蛋白工業化生產的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為工程推廣項目,應用於麪包酵母生產,比能耗優於國際先進水平;用於甘油工業發酵也具有明顯的優點,已通過江蘇省科委組織的鑑定。該反應器及相關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論文已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並應邀在第二屆亞太地區生化工程年會(日本橫濱)上作為所在專題組唯一發言的中國代表 [5] 
在發酵過程的優化和控制研究中,首次在國內採用恆化技術選育和動力學參數評價法,為建成年產500噸SCP(幹)的車間和全面、超額完成攻關指標奠定了基礎,他應用恆化培養技術和動力學參數評價法篩選出的菌種,成功應用於酒精廢水生產單細胞蛋白的工業生產;他指導下研究的流加發酵優化控制策略,完成了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在賴氨酸和可降解塑料、L-異亮氨酸、透明質酸等發酵生產中得到成功應用。
“賴氨酸發酵優化與控制”研究中,為其主持的國家“八五”攻關項目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並已引起國內同行的關注。在所指導的“甘油發酵動力學與生物代謝熱力學”研究中,得到了美國普渡大學的Georget.Fsao教授等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這些研究成果編入由他主編的《生化工程》高校教材。
在發酵工程高效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和比擬放大、氨基酸及有機酸的代謝調控技術和流加發酵過程的優化控制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並在工程應用中獲得多項成果。另在發酵工程與環境學科的交叉領域開展了研究,影響較大的成果為:內部多流型共存的上流式厭氧顆粒菌體牀反應器的模型化和比擬放大法,反應器內厭氧菌自身顆粒化的機制,甲烷化混菌體系的相分離技術等。成果已在太湖及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的高濃度有機污染源治理中做出了貢獻 [2] 
環境生物工程方面
倫世儀
倫世儀(2張)
在環境厭氧微生物學研究中,倫世儀對第二代厭氧反應器高效的微生物學機制及在厭氧微生物顆粒內部種間氫轉移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導致實現了顆粒污泥培養的可控化,並在工程上實現了高效分相厭氧處理新技術;在研製開發上流式厭氧顆粒污泥廢水反應器方面,有關結構優化和放大方法的學術成果已在國際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建成的10多個工業規模裝置(75-1600 M)已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長江流域下游地區的工業廢水達標治理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他還領導了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難降解的毒害性化合物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在《PROCESS BIOCHEMISTRY》上發表的論文被20多個國家的40多位學者來函索取。這一研究確定了厭氧微生物顆粒的工業化培養方法,成果已多次應邀在國外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和用於工業裝置的生產運行,且為其所指導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6] 
有機廢水處理方面
在有機廢水的高效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倫世儀領導完成了多個處理釀造廢水和食品添加劑生產廢水的工程,並在工程上實現了高效分相厭氧處理新技術,創立了在工程上易於實現的高效兩相厭氧處理新技術。在此同時,他還指導了生物降解持久性毒害性化合物以及應用微生物從地下油井增產原油的的應用基礎性研究工作。
  •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截至2008年,倫世儀主編了高校教材《生化工程》,參編《發酵工程與設備》及《酶製劑工業》等書籍,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1項 [2] 
出版著作
出版時間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84年
《發酵工程與設備》
參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84年
《酶製劑工業》
參編
科學出版社
1985年10月
《生物工程淺説》
倫世儀,章克昌編著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3年10月
《生化工程(第一版)》
倫世儀主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年09月
《環境生物工程》
倫世儀主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年08月
《生化工程(第二版)》
倫世儀主編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項目承擔
截至2009年,倫世儀作為梯隊成員之一,先後獲得省部級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次,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獎項
獲獎人員或參考
1997年
在學科建設中培養高質量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與探索
省部級二等獎

1999年
發酵罐中系列軸向流攪拌漿的研究與開發
省部級二等獎

1999年
賴氨酸發酵中試
省部級二等獎

2003年
發酵法生產丙酮酸
社會團體一等獎

2006年
以高產量、高轉化率和高生產強度為目標的發酵過程優化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陳堅、堵國成、李寅倫世儀華兆哲、劉登如、劉立明、劉和 [12] 
2009年
化工園區工業廢水處理新技術及工程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任洪強,丁麗麗,嚴永紅,倫世儀,張國平,王路光 [7]  [13] 

倫世儀人才培養

1982年倫世儀開始培養碩士生,1986年開始培養博士生,是第一位發酵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1992年開始接收博士後。在教學成果方面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輕工總會一等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獎等。截至2015年,倫世儀創建的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30年來已培養8名博士後,84名博士,186名碩士以及一大批本科生 [8]  。指導的學生陳堅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9] 

倫世儀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倫世儀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參考資料
1985年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輕紡組成員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輕紡組召集人

1989年01月至1996年12月
政協 江蘇省 委員

1990年01月至-
南昌大學中德聯合研究院兼職教授

1991年01月至-
農業部厭氧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1996年01月至-
《中國沼氣》 編委

2003年01月至2010年01月
江蘇省生物活性製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一、二屆技術委員會委員

2008年01月至-
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


《生物工程學報》編委


《工業微生物學報》編委


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第四、五屆專家組成員

倫世儀人物評價

倫世儀是中國發酵工程重點學科的奠基人,在發酵過程動力學、高效生物反應器的研製、模型化和比擬放大、工業有機廢物資源化及廢水處理工程、顆粒污泥培養的可控化以及微生物去毒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國內外一流的成果,他研製開發的工業規模氣升式內環流反應器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的10多個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業規模裝置,為淮河流域、太湖和長江流域的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達標作出了貢獻。倫世儀從事發酵工程和環境生物技術的教學40多年,在培養髮酵工程技術人才,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11] (江南大學評)

倫世儀人物影響

以倫世儀名字命名的倫世儀教育基金在江南大學正式成立,該基金為不動本基金,每年以上一年度該基金本金總額的10%作為年度專項獎助資金,獎勵和資助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優秀、貧困學生,以及獎勵國內發酵工程領域優秀青年學者,致力於發酵工業強國夢的實現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