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倪葆春

鎖定
倪葆春 (1899-1997)男,浙江諸暨縣人。九三學社社員。原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顧問。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一級教授。上海市第一、三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
倪葆春教授1921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後進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習,1925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獲洛氏獎學金,進修整形外科。1928年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開設整形外科門診,發表《局部麻醉裂唇修補術》一文。1935年升任教授。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調任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副總隊長兼昆明辦事處主任,主管雲南地區戰地救護工作。1945年返回上海,就任上海聖約翰大學代理校長、外科學教授、醫學院院長。解放後,出席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之後,組織醫療隊下鄉治療血吸蟲病,報名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任外科大隊長。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時,接受毛主席、周恩來聯合簽名的任命狀,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被任命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顧問。1980年將楊之駿等編著的《燒傷治療學》譯為英文,1982年在西德出版。年逾古稀之際,填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生前要求將自己遺體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登記表》。
1997年10月28日倪葆春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8歲 [2] 
中文名
倪葆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畢業院校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
教學職稱
教授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現代外科整形
出生地
中國
妻    子
王淑貞

倪葆春人物生平

倪葆春(1899—1997),祖籍浙江寧波,1917年考入北京清華學堂(現北京清華大學前身),1919年考取清華公費留美名額,1921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理學士學位,1925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26—1927年獲洛氏獎學金,進修整形外科。1928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任校醫,不久擔任人體解剖學助教。1934年晉升教授。1947年11月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1952年10月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受聘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顧問,上海市第一、三屆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屆政協委員。著有《局部麻醉裂唇修補術》等。 [1] 

倪葆春懷大志苦求學開創學科

探尋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的源頭,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倪葆春。他是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的最早開拓者,也是在醫學院校建立現代整形外科學科的第一人。
倪葆春小時候在杭州信一小學上學。杭州悠久的歷史環境和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使倪葆春從小就能接觸到眾多中外新事物。1916年,倪葆春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蘇州東吳大學附屬中學被保送到清華學堂,後又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21年,倪葆春以優異的成績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習。192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倪葆春獲得了洛氏獎學金的支持,進入約翰· 霍普金斯醫院實習,師從當時著名的整形外科專家約翰·戴維斯教授,開始從事整形外科研究。
中國整形外科在舊中國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其誕生時期和世界幾乎同步,作為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創始人的倪葆春功不可沒。他首創用目眶下神經麻醉代替通常的全身麻醉,提倡成人兔唇缺陷者可不必住院。1928年,倪葆春學成回國,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擔任校醫和人體解剖學的助教。回國後,倪葆春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唇裂手術的眶下孔麻醉》論文,這是我國近代最早以整形外科名義發表的研究文章。他的著述《局部麻醉唇裂修補術》,在當時醫學界也頗具影響。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在1931年宣告成立。1936年,倪葆春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仁醫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整形外科。 [1] 

倪葆春赴火線救傷病盡顯本色

抗戰期間,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倪葆春與同道們一起,在滬上籌建難民醫院,並先後三次、招募七批醫務人員,組建中國紅十字醫院和難民醫院,體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1938年冬天,倪葆春得到消息,當時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運輸通道滇緬公路,因為地處雲南山區,瘴氣盛行,急需良好的醫療服務。在倪葆春和同道們愛國熱情的驅動下,短時間內一個由聖約翰大學校方、約大醫學院院方和醫科校友會組成的委員會便宣告成立。校方代表為時任聖約翰大學校長和副校長的卜舫濟和沈嗣良,院方代表為莫約西和倪葆春。
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倪葆春先後組織21名聖約翰大學醫科校友和120名護士赴滇加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參加戰地救護工作。倪葆春本人也在1939年初告別了家人親自帶領第三批醫護人員奔赴前線。他和上海來的醫生護士們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1940年1月,倪葆春回到上海。不久,他的行動引起了敵偽特務的注意。為了安全起見,他避居香港。9月,倪葆春再次前往昆明,擔任西南運輸處醫務顧問,竭盡全力為滇緬公路醫院的開設和運營出謀劃策。1941年10月西南運輸處改組,倪葆春辭職。1942年6月,倪葆春再次來到昆明,出任公路總局昆明分局的醫務顧問,後出任紅十字會昆明救護總隊副隊長。由宋子文改組的中國紅十字會昆明救護總隊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領導民眾醫療隊配合軍醫工作,倪葆春除了擔任副隊長,還兼昆明辦事處主任。到達雲南後,倪葆春將眾多醫療隊佈置在幾百裏的怒江前線,為戰鬥在公路運輸線上的廣大官兵服務,還為沿線居民看病治療,進行醫療衞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倪葆春還為我國的獻血制度做出了貢獻,1944年在昆明建立血庫,創造凍乾血漿,成為我國第一位帶頭獻血者。 [1] 

倪葆春克艱辛辦教育培育專才

抗戰勝利後,頗有管理才幹且做事認真的倪葆春本想在聖約翰大學有所作為,卻不料抗戰剛剛結束,中國又面臨着內戰陰雲。學生運動高漲、通貨膨脹嚴重,在這樣的大時局影響下,聖約翰大學爆發的學生減費運動使倪葆春的教育雄心備受打擊。從1946年1月底到4月2日,倪葆春出任聖約翰大學的代理校長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便辭職遠赴國外探親。在美國探親期間,倪葆春考察了多家醫學院和醫院,為以後的醫學院校的管理和教學積累了經驗。
1947年11月,倪葆春返回上海,正式擔任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院長。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管理潛能,從教師的物色和聘請、課程的計劃和安排、教授間的溝通和交誼、與教學醫院的協調,到向社會各界爭取支持,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凡是醫學院的校務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除了繼續向教會尋求更多資金以及向聖約翰大學的校友募集外,倪葆春還爭取到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UNgRA)、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CNggA)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並在短期內建立了臨時的同仁醫院。倪葆春還擔任了一定的教學工作,甚至為經濟比較困難的同學向外界爭取資助。倪葆春為戰火紛飛的艱難時局下醫學院的生存安危和發展前景憂心忡忡,竭盡全力維持着醫學院的日常教學。儘管受國內外局勢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聖約翰的學生運動不斷,但醫學院總體上的教學並未中斷。1948年,聖約翰大學已經無法舉行其一貫隆重的畢業典禮,醫學院還是堅持在教職員辦公室完成學生的畢業儀式,此年仍有24名學生從醫學院畢業。 [1] 

倪葆春歷新生酬壯志保家衞國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成為解放軍在上海市區最先進駐的學校。倪葆春感受到共產黨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愛護,為了不使教育事業停頓,他當天就會同教師們積極籌備復課。1949年5月27日這一天,是新舊上海的歷史分界線。1949年,倪葆春度過了他五十歲的生日,他高興地説,“這年我正好五十歲,可以説是我的前半生的結束,後半生的開始。”倪葆春,從拖着長辮的孔孟弟子,成為早期遠涉重洋向西方學習的一名洋學生,最終成為新中國的一名光榮的建設者和教育工作者。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1950年12月15日,上海召開了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大會,成立了上海市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倪葆春擔任常委兼研究計劃組副組長,負責有關手術醫療隊技術問題的研究計劃和組織編制、藥材配備以及出發前政治、技術方面的學習培訓。1951年8月,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組織了醫療隊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倪葆春擔任上海抗美援朝志願醫療總隊五大隊大隊長。
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中,倪葆春率領的醫療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擔負起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創造了光輝的紀錄。為了推廣治療燒傷的經驗,倪葆春和戰友劉仁麟合作撰寫了《燒傷》一文,刊登在沈克非主編的《抗美援朝戰傷處理文集》中,成為當時處理燒傷的主要參考文獻。
1956年,倪葆春加入了九三學社。同年,他被評為一級教授。1957年1月6日,九三學社上海第二醫學院支社委員會成立,倪葆春任主任委員。他積極組織九三學社的成員學習時事政治和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參加社會實踐,接觸工農羣眾,提高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並動員他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1] 

倪葆春盡心力傳薪火貢獻卓著

1950年6月,倪葆春參加了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5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震旦大學醫學院和同德醫學院3座著名的醫學殿堂合併組建了上海第二醫學院。倪葆春出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兼廣慈醫院院長,並於1954年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自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後,倪葆春一直擔任副院長職務,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為學校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適應這一時期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倪葆春積極參與翻譯蘇聯醫學著作,他翻譯的《巴甫洛夫睡眠療法在外科臨牀上的問題》與《正常和病理狀態下神經類型在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活動與機體內部環境狀態之間的相互關係中的作用》都被收錄在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雜誌譯叢》。倪葆春還積極參與譯著的校訂工作,如《化學制劑與酶在灼傷的擴創應用》、《用快速凝固液體塑膠薄膜作灼傷創面初期覆蓋》和《放射性疾患中熱灼傷的免疫療法》等,都被收錄在上海市醫藥科學技術情報研究站編寫、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灼傷專輯(1961)》中。
1978年6月,倪葆春被任命為上海第二醫學院顧問。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倪葆春兼任了學校圖書館館長。
1985年1月28日,學校在上海市政協禮堂舉行茶話會。對行醫、執教50年以上的倪葆春、蘭錫純、鄺安堃等32住老教授、老專家在醫學教學、科學研究和醫療衞生事業中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祝賀。 [1] 

倪葆春傾一生淡名利世人敬仰

倪葆春的夫人王淑貞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醫學家,192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28年與倪葆春在滬結婚,建國後出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
倪葆春與王淑貞夫婦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憶及當年,有人問他們 “當年,為什麼不寄居美國”,倪葆春爽朗地回答説:“我不願做‘白華’飄零國外。我的老伴王淑貞也堅定地認為,我們的工作,應該在中國。”
20世紀80年代,原先在清華的老學長成立了上海清華同學教育基金會,旨在支持品學兼優的學生。倪葆春和王淑貞對基金會傾注了很多心血,捐款數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款項。
晚年的倪葆春仍然關心着整形外科這一學科的發展,為了和國際學術界交流,80餘歲高齡的老人,還經常不辭辛勞、默默無聞地為後輩逐字逐句地校閲、譯述科學論文。
1997年10月28日,倪葆春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8歲。根據他的遺願,他與王淑貞共同所建的佔地兩畝的住宅經其子倪宣文於1999年變賣,用所得的420萬元設立了“倪葆春、王淑貞醫學獎學金”,來支持醫學教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