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倪培民

鎖定
倪培民,1954年生於上海,文革期間曾在上鋼一廠當電工。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獲復旦大學哲學學士(1982),西方近代哲學碩士(1985),並被推薦赴美國康涅狄克大學深造。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大學教授。
中文名
倪培民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954年
畢業院校
康州大學
出生地
上海
職    稱
教授

倪培民人物經歷

倪培民 [1]  : 文革期間曾在上鋼一廠當電工。1991年獲康州大學哲學博士後,曾任教於美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蒙塔那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現任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東亞研究部主任,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國際亞洲與比較哲學學會理事,英文版的《中外比較哲學叢書》主編。曾任北美中國哲學家協會會長,西密西根華人協會會長和中文學校校長。

倪培民人物著作

倪培民的主要著作包括英文的 On Confucius《論孔子》,On Reid《論鋭德》(美國Wadsworth, 2002),中文的《托馬斯 ? 鋭德》(台灣:三民書局,1996),中美合作出版的《筆墨哲思遊》Wandering – Brushand Pen i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芝加哥:Art Media Resources, 2002),以及50餘篇中英文哲學論文。

倪培民個人故事

文革結束時,倪培民和許多同時代的年青人一樣,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報考哲學專業,並全力攻讀西方哲學。早在1982年尚在讀本科時,倪培民就在商務印書館的《外國哲學》上發表了三萬餘字的長篇論文“古希臘哲學的內在邏輯”。讀碩士期間,在《社會科學》,《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刊物上頻頻發表論文。1985年獲美國康涅狄克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國讀哲學博士。1991年在美國一流哲學刊物Nous上發表了題為“Changing the Past (改變過去)” 的論文,其博士論文也在全美1991年度哲學博士論文競賽中入選前三名。1991年在美國蒙塔那州立大學任教時獲該校傑出教師獎。1992年獲格蘭谷州立大學終身教職,並在1997年和2002年分別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和正教授,並獲該校給予教師的最高榮譽:尼邁爾傑出教師獎。九十年代中期,倪培民以其紮實的西方哲學學養和在文革期間以自學方式打下的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根底為基礎,逐漸轉向東西方比較哲學研究。1996年在Th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上發表 “A Qigong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對儒家的氣功解讀)”, 開始了其從功夫修煉角度闡發儒家學説的方向,對西方學術界將儒家作為純哲學和社會倫理理論的傾向提出了建設性的批評,在西方哲學界所公認的本體論,認識論,及倫理學這三大哲學領域的框架之外,開闢功夫論(Praxiology)的領域。其後他從功夫論的角度先後撰寫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著作,逐漸自成一説。其功夫論的核心觀點是,哲學不能僅僅是尋求理性智慧的思維活動,而且應當是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追求理想境界的實踐和對實踐的哲學思考與指導。從功夫論的角度重新解讀東西方哲學經典和對各種哲學問題的探討,有助於我們理解在理性主義統治下的哲學所丟失的傳統理念。他本人的哲學事業也因此而突破了窗前燈下伏案著述的模式,進入修齊治平的領域。作為一名頗有功力的書法家,倪培民在美國舉辦了體現儒道佛各家境界的哲理書法展覽。他和他的美國同事Stephen Rowe合著的《筆墨哲思遊》一書,被杜維明譽為“在深厚的生活層面體現出普世性的跨文化哲學交流”的典範。他還在自己任教的大學創辦了東亞研究項目,中國研究專業,和中國暑期班,從1995年以來,先後帶領了二百多名美國學生和教師到中國學習中國哲學文化。他在美國《哲學教學》上發表的“現場教授中國哲學”一文,突破了該刊物純課堂教學方法討論的框架,把哲學教學引入了生活體驗的廣闊天地。作為北美中國哲學家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倪培民還在1997年和1999年擔任該學會的副會長、會長期間,率該學會的代表團訪問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多所高校,進行學術交流。他的On Confucius (《論孔子》)一書,被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許多高校用作教材。今年秋季,他將應邀作為客座教授赴夏威夷大學哲學系,頂替著名比較哲學家安樂哲的位置指導其研究生班和高年級本科課程。這項任命標誌着他作為國際比較哲學界實力人物的地位的確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