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倪元璐

鎖定
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汝玉,一作玉汝,鴻寶,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明朝晚期官員、書法家。 [16] 
天啓二年(1622年),倪元璐中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後出主江西鄉試崇禎八年(1635年)任國子祭酒,因被控“冒妻封”而落職。南歸後居紹興城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被起用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講學士,次年拜户部尚書翰林院學士,不久又兼攝吏部。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大順軍逼近北京,倪元璐請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未被採納。北京失陷時,倪元璐自縊以殉節。次年(1645年)被南明弘光帝追贈為少保、吏部尚書,諡號“文正”。後清廷賜諡“文貞”。 [16-17] 
倪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得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翰墨之助, 用筆鋒稜四露中見蒼渾,並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書風奇偉,後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與黃道周王鐸鼎足而立,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並稱“晚明五大家”,成為明末書風的代表,並影響了清末民初的書風 [10]  。現存書跡有《舞鶴賦卷》《金山詩軸》等。亦能詩文。遺著見《倪文貞集》。 [16] 
(概述圖來源:安徽省博物館藏《倪元璐像》 [5] 
全    名
倪元璐
別    名
倪文正
倪文貞
汝玉,玉汝
鴻寶
諡    號
文正(明),文貞(清)
所處時代
明朝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紹興府上虞縣
出生日期
1594年1月7日 [1] 
逝世日期
1644年4月25日 [1] 
主要成就
明末書風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倪文貞集》
《舞鶴賦卷》
最高官職
户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少保吏部尚書(贈)

倪元璐人物生平

1905年上海《國粹學報》刊明·曾鯨繪《倪元璐四十小像》 1905年上海《國粹學報》刊明·曾鯨繪《倪元璐四十小像》 [2]
天啓二年,倪元璐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倪元璐、黃道周劉理順俱為名臣袁可立門生,死事最為悲壯,天下公認忠烈
倪元璐、黃道周王鐸皆於天啓二年成進士,其時孫承宗袁可立等為考官,後二公聯兵抗清共築遼海屏障,且二公皆不為閹黨所喜,時人有指其為孫黨者自此始。元璐曾為袁可立撰有《袁節寰大司馬像贊》,言語間充溢着對先師的敬仰。冊封德府,移疾歸。還朝,出典江西鄉試。
暨覆命,則莊烈帝踐阼,魏忠賢伏誅矣。楊維垣者,逆奄遺孽也,至是上疏並詆東林、崔、魏。元璐不能平,崇禎元年正月上疏曰:臣頃閲章奏,見攻崔、魏者必與東林並稱邪黨。夫以東林為邪黨,將以何者名崔、魏?崔、魏既邪黨矣,擊忠賢、呈秀者又邪黨乎哉!東林,天下才藪也,而或樹高明之幟,繩人過刻,持論太深,謂之非中行則可,謂之非狂狷不可。且天下議論,寧假借,必不可失名義;士人行己,寧矯激,必不可忘廉隅。自以假借矯激為大咎,於是彪虎之徒公然背畔名義,決裂廉隅。頌德不已,必將勸進;建祠不已,必且呼嵩。而人猶且寬之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然耳。”充此無可奈何、不得不然之心,又將何所不至哉!乃議者以忠厚之心曲原此輩,而獨持已甚之論苛責吾徒,所謂舛也。今大獄之後,湯火僅存,屢奉明綸,俾之酌用,而當事者猶以道學封疆,持為鐵案,毋亦深防其報復乎?然臣以為過矣。年來借東林媚崔、魏者,其人自敗,何待東林報復?若不附崔、魏,又能攻去之,其人已喬嶽矣,雖百東林烏能報復哉?臣又伏讀聖旨,有“韓爌清忠有執,朕所鑑知”之諭。而近聞廷臣之議,殊有異同,可為大怪。爌相業光偉,他不具論,即如紅丸議起,舉國沸然,爌獨侃侃條揭,明其不然。夫孫慎行,君子也,爌且不附,況他人乎!而今推轂不及,點灼橫加,則徒以其票擬熊廷弼一事耳。廷弼固當誅,爌不為無説,封疆失事,累累有徒,乃欲獨殺一廷弼,豈平論哉?此爌所以閣筆也。然廷弼究不死於封疆而死於局面,不死於法吏而死於奸璫,則又不可謂後之人能殺廷弼,而爌獨不能殺之也。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品,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以方之羅倫舒芬。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譚不已,將毋門户二字不可重提耶?用更端以相遮抑耶?書院生祠,相勝負者也,生祠毀,書院豈不當修復!
時柄國者悉忠賢遺黨,疏入,以論奏不當責之。於是維垣復疏駁元璐。元璐再疏曰:臣前疏原為維垣發也。陛下明旨曰:“分別門户,已非治徵”,曰“化異為同”,曰“天下為公”,而維垣則倡為孫黨、趙黨、熊黨、鄒黨之説。是陛下於方隅無不化,而維垣實未化;陛下於正氣無不伸,而維垣不肯伸。
倪元璐 倪元璐 [4]
維垣怪臣盛稱東林,以東林嘗推李三才而護熊廷弼也。抑知東林有力擊魏忠賢楊漣,首劾崔呈秀高攀龍乎!忠賢窮兇極惡,維垣猶尊稱之曰“廠臣公”、“廠臣不愛錢”、“廠臣知為國為民”,而何責乎三才?五彪五虎之罪,刑官僅擬削奪,維垣不駁正,又何誅乎廷弼?維垣又怪臣盛稱韓爌。夫舍爌昭然忤璫之大節,而加以罔利莫須有之事,已為失平。至廷弼行賄之説,乃忠賢藉以誣陷清流,為楊、左諸人追贓地耳,天下誰不知,維垣猶守是説乎?維垣又怪臣盛稱文震孟。夫震孟忤璫削奪,其破帽策蹇傲蟒玉馳驛語,何可非?維垣試觀數年來破帽策蹇之輩,較超階躐級之儔,孰為榮辱。自此義不明,畏破帽策蹇者,相率而頌德建祠,希蟒玉馳驛者呼父、呼九千歲而不怍,可勝嘆哉!維垣又怪臣盛稱鄒元標。夫謂都門聚講為非則可,謂元標講學有他腸則不可。當日忠賢驅逐諸人,毀廢書院者,正欲箝學士大夫之口,恣行不義耳。自元標以偽學見驅,而逆璫遂以真儒自命,學宮之內,儼然揖先聖為平交。使元標諸人在,豈遂至此!維垣又駁臣假借矯激。夫當崔、魏之世,人皆任真率性,頌德建祠。使有一人假借矯激,而不頌不建,豈不猶賴是人哉!維垣以為真小人,待其貫滿可攻去之,臣以為非計也。必待其貫滿,其敗壞天下事已不可勝言,雖攻去之,不已晚乎!即如崔、魏,貫滿久矣,不遇聖明,誰攻去之?維垣終以無可奈何為頌德建祠者解,臣以為非訓也。假令呈秀一人舞蹈稱臣於逆璫,諸臣亦以為無可奈何而從之乎?又令逆璫以兵劫諸臣使從叛逆,諸臣亦靡然從之,以為無可奈何而然乎?維垣又言“今日之忠直,不當以崔、魏為對案”,臣謂正當以崔、魏為對案也。夫人品試之崔、魏而定矣,故有東林之人,為崔、魏所恨其牴觸、畏其才望而必欲殺之逐之者,此正人也。有攻東林之人,雖為崔、魏所借,而勁節不阿,或遠或逐者,亦正人也。以崔、魏定邪正,猶以明鏡別妍媸。維垣不取證於此,而安取證哉!
總之東林之取憎於逆璫獨深,其得禍獨酷。在今日當曲原其被抑之苦,不當毛舉其尺寸之瑕。乃歸逆璫以首功,代逆璫而分謗,斯亦不善立論者矣。
疏入,柄國者以互相詆訾兩解之。當是時,元兇雖殛,其徒黨猶盛,無敢頌言東林者。自元璐疏出,清議漸明,而善類亦稍登進矣。
倪元璐小像 倪元璐小像 [20]
元璐尋進侍講。其年四月,請毀《三朝要典》,言:“梃擊、紅丸、移宮三議,哄於清流,而《三朝要典》一書,成於逆豎。其議可兼行,其書必當速毀。蓋當事起議興,盈廷互訟。主梃擊者力護東宮,爭梃擊者計安神祖。主紅丸者仗義之言,爭紅丸者原情之論。主移宮者弭變幾先,爭移宮者持平於事後。數者各有其是,不可偏非。總在逆璫未用之先,雖甚水火,不害壎篪,此一局也。既而楊漣二十四罪之疏發,魏廣微此輩門户之説興,於是逆璫殺人則借三案,羣小求富貴則借三案。經此二借,而三案全非矣。故凡推慈歸孝於先皇,正其頌德稱功於義父,又一局也。網已密而猶疑有遺鱗,勢已重而或憂其翻局。崔、魏諸奸始創立私編,標題《要典》,以之批根今日,則眾正之黨碑;以之免死他年,即上公之鐵券。又一局也。由此而觀,三案者,天下之公議;《要典》者,魏氏之私書。三案自三案,《要典》自《要典》也。今為金石不刊之論者,誠未深思。臣謂翻即紛囂,改亦多事,惟有毀之而已。”帝命禮部會詞臣詳議。議上,遂焚其板。侍講孫之獬,忠賢黨也,聞之,詣閣大哭,天下笑之。
元璐歷遷南京司業、右中允。四年,進右諭德,充日講官,進右庶子。上制實八策:曰間插部,曰繕京邑,曰優守兵,曰靖降人,曰益寇餉,曰儲邊才,曰奠輦轂,曰嚴教育。又上制虛八策:曰端政本,曰伸公議,曰宣義問,曰一條教,曰慮久遠,曰昭激勸,曰勵名節,曰假體貌。其端政本,悉規切温體仁;其伸公議,則詆張捷薦呂純如謀翻逆案事。捷大怒,上疏力攻,元璐疏辨,帝俱不問。八年,遷國子祭酒
元璐雅負時望,位漸通顯。帝意向之,深為體仁所忌。一日,帝手書其名下閣,令以履歷進,體仁益恐。會誠意伯劉孔昭謀掌戎政,體仁餌孔昭使攻元璐,言其妻陳尚存,而妾王冒繼配復封,敗禮亂法。詔下吏部核奏,其同裏尚書姜逢元,侍郎王業浩劉宗周及其從兄御史元珙,鹹言陳氏以過被出,繼娶王非妾,體仁意沮。會部議行撫按勘奏,即擬旨雲:“登科錄二氏並列,罪跡顯然,何待行勘。”遂落職閒住。孔昭京營不可得,遂以南京操江償之。
十五年九月,詔起兵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明年春抵都,陳制敵機宜,帝喜。五月,超拜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仍充日講官。祖制,浙人不得官户部。元璐辭,不許。帝眷元璐甚,五日三賜對。因奏:“陛下誠用臣,臣請得參兵部謀。”帝曰:“已諭樞臣,令與卿協計。”當是時,馮元飆為兵部,與元璐同志,鈎考兵食,中外想望治平。惟帝亦以用兩人晚,而時事益不可為,左支右詘,既已無可奈何。故事,諸邊餉司悉中差,元璐請改為大差,兼兵部銜,令清核軍伍,不稱職者即遣人代之。先是,屢遣科臣出督四方租賦,元璐以為擾民無益,罷之,而專責撫按。户部侍郎莊祖誨督剿寇餉,憂為盜劫,遠避之長沙、衡州。元璐請令督撫自催,毋煩朝使。自軍興以來,正供之外,有邊餉,有新餉,有練餉,款目多,黠吏易為奸,元璐請合為一。帝皆報可。時國用益詘,而災傷蠲免又多。元璐計無所出,請開贖罪例,且令到官滿歲者,得輸貲給封誥,帝亦從之。
先是,有崇明人沈廷揚者,獻海運策,元璐奏聞。命試行,乃以廟灣船六艘聽運進。月餘,廷揚見元璐,元璐驚曰:“我已奏聞上,謂公去矣,何在此?”廷揚曰:“已去復來矣,運已至。”元璐又驚喜聞上。上亦喜,命酌議。乃議歲糧艘,漕與海各相半行焉。十月,命兼攝吏部事。陳演忌元璐,風魏藻德言於帝曰:“元璐書生,不習錢穀。”元璐亦數請解職。
在袁可立的門生中,黃道周、倪元璐和劉理順皆為國殉,名垂千秋。其中元璐素負時望,亦漸獲重用, 思宗頗欲用之,然卻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讒言罷歸。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為,從此絕意仕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聞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動,求救兵於天下,元璐毅然盡鬻家產以徵兵,募得死士數百人,馳赴北京。並向思宗陳述制敵之法,思宗拜為户部尚書,深恨不能早日用之。十七年二月,命以原官專直日講。逾月,李自成陷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闕,大書几上曰:“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斂。暴我屍,聊志吾痛。”遂南向坐,取帛自縊而死。 [3] 

倪元璐主要影響

倪元璐書法

倪元璐 倪元璐
在學書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羲之顏真卿蘇軾三人翰墨之助,以雄深高渾見魄力,書風奇偉。黃道周曾在《書秦華玉鐫諸楷法後》雲:“同年中倪鴻寶筆法探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長,如劍客龍天,時成花女,要非時妝所貌,過數十年亦與王蘇並寶當世但恐鄙屑不為之耳。”正如黃道周所言倪元璐在植根傳統的同時,又在竭力尋求變化,其學古人,靈活變通,學到舉一反三。
其受益蘇字,便能將蘇字的扁平結字特徵,反其道地化為偏長狹瘦的自家構字法則;學王字,卻能把王氏書中居多的方筆,變成自己腕下能隨機生髮的圓筆;晚年用力顏(真卿)字,去其“屋漏痕”意,書風漸趨渾沉,又能將揉、擦、飛白渴筆等技法引入其中,藉以豐富作品內涵。並以奇險多變的結體,聚散開合隨機應變,再以字距極密、行距極寬的章法布白,呈現出一種奇異的圖像。其行草立軸代表作有《冒雨行樂陵道詩軸》、《贈樂山五律詩軸》等。同時代王思任曾戲評倪書如“刺菱翻筋斗”,言其稜峭和動感,不過評論最準確的還是曾從黃道周學書的倪元璐之子、清人倪後瞻更為準確。他説:“倪鴻寶書,一筆不肯學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鋒稜四露,仄逼復疊,見者驚叫奇絕。方之歷代書家,真天開叢蠶一線矣。”
倪元璐的行草書用筆鋒稜四露中見蒼渾,並時雜有渴筆與濃墨相映成趣,結字奇側多變,人曾戲稱“刺菱翻筋斗”,其稜峭生動之姿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時謂“元璐靈秀天戍,而學力深邃,故落墨趨逸”,“以雄深高渾見魄力”。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説:“明人無不能行書者,倪鴻寶新理異態尤多。”康有為所説的“新”與“異”,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同於一般的明人書法;二是不同於一般的帖學書法,這二者對於倪書來説是統一的。倪元璐書法有明人行書流便秀雅的特點,又有澀勁朴茂的風貌,其源出於帖學書法,又含有碑學特別是六朝碑學的特點。既以風骨凌厲,“異態”高古,清勁奇趣,格調曠達的特點,展現出明代氣勢豪邁、奔放的書風,行書流利猶如“凌魚奮尾,駭龍反拘”,體現明人行書流便秀雅的特點,但又以其不求表面點書之精,這就超越了明代書法的一般風格,能惟求氣勢之盛,集形、意、氣為一體,依意而生、率真天成,把明代的書風推向情與美相結合的道路,從而能達“通神”的極高境界。此其一。其二:細度他的墨跡,結字多抬高右角,竭盡傾斜交錯,危絕救應之勢。如果説倪元璐的這幅書法很講究造型的話,還不如説他更善於用筆,他在用筆上直落直收,斬釘截鐵,筆畫恣意,給人以剛勁暢達之感,其墨濃而厚筆畫重而沉,方整中見婉遒,可窺篆、隸之意趣。加上筆畫字型的粗細大小變化,墨色濃濕乾枯交替,卻又出現險勁中寓古雅的韻律。這就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學、碑學書法,將所學融入自己的創造,使之“下筆磊落無俗氣”,難怪後人對他有“筆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勢足、意足、韻足”之“三足”的稱譽,正像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説的“元璐書法靈秀神妙,行草尤極超逸”。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書風,創造了具有強烈個性的書法,對清末民國初年的書風有過一定的影響。
書法作品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14-15] 

倪元璐繪畫

倪元璐詩文為世所重,書畫俱工。他的山水畫落墨超逸,峯巒峻嶒,林木蒼鬱,間寫文石蒼澗佔雅,以水墨生暈,頗具別緻。竹石亦佳,謂其畫乃出之溢也。傳世作品有天啓七年(1627年)作《臨董北苑雲壑高逸圖》軸,圖錄於《宋元明清名畫大觀》;崇禎五年(1632年)作《樹石圖》卷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同年作《竹石圖》軸藏中國美術館;同年作《蒼林秀石圖》軸藏美國基懷爾樂藝齋;崇禎十三年(1640年)作《江山風帆圖》軸藏日本東京靜嘉堂;崇禎九年(1636年)作《文石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崇禎十一年(1638年)作《枯木竹石圖》軸藏廣東省博物館;《松石圖》軸圖錄於《浙江古代畫家作品集》;《山水圖》軸、崇禎十二年(1639年)作《山水花卉圖冊》藏上海博物館。 [9] 

倪元璐歷史評價

文震孟:“(倪)鴻寶之於文章,其天性也。所為制辭,無一靡語,無一濫語,蓋凜乎其王言焉。復無一塵語,無一勦語,無一凡語,又無一語不嚴且荘也。海內想聞而欲見其全,……斯鴻寶之制詞,匪絲綸是煥,且經緯攸賴,裁成輔相,亦窺一斑。何啻黼黻,皇猷已哉。” [11] 
谷應泰:“凡此(殉節)諸臣者,無論道術素許,至性勃發,位列三階,榮邀一命,莫不椎心扼吭,追路相從。良以衣帶夙銘,馮生者固少;宮車晏駕,蓐蟻者益多耳!……予蓋讀懷宗之君臣,而嘆其亡國之正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7] 
林時對:“本朝一代偉人,皆吾浙產也。劉文成之謀略、方正學之慘忠、於忠肅之戡定、王文成之理學、倪文正之文章氣節,求之漢、唐、宋不多見矣。” [13] 
張廷玉等:“範景文、倪元璐等皆莊烈帝腹心大臣,所共圖社稷者,國亡與亡,正也。當時壎顏屈節,僥倖以偷生者,多被刑掠以死,身名俱裂,貽詬無窮。而景文等樹義烈於千秋,荷褒揚於興代,名與日月爭光。以彼潔此,其相去得失何如也。” [17] 
紀昀等:“元璐少師鄒元標,長從劉宗周、黃道周遊,均以古人相期許。而尤留心於經濟,故其擘畫設施,勾考兵食,皆可見諸施行,非經生空談浮議者可比。其詩文雖不脱北地弇州之舊格。至其奏疏,則詳明剴切,多軍國大計、興亡治亂之所關,尤為當世所推重。然當天崇之時,君子小人襍遝並進,元黃水火,防怨相尋,大抵置君國而爭門户。元璐獨持論侃侃,中立不阿,故齟齬不得大用。及壞亂已極,始見委任而已。無所措其手,僅以身殉國,以忠烈傳於世而已。此世所以重其人彌重其文也。” [11] 
愛新覺羅·弘曆:“元璐在明季本東林黨,其從劉宗周、黃道周遊,尚能留心經濟,奏疏多切中時務。國朝定鼎時,即賜諡文貞,實明季諸臣中矯矯者。” [11] 
張舜徽:“倪鴻寶與黃石齋同科進士,風節文章,亦絕相似。書畫俱工,落墨超逸。行草尤極靈秀神妙,為時所稱。畫跡亦極卓特有致。” [8] 
黃仁宇稱倪元璐為“新儒家官僚的‘現實主義’”,並説:“作為晚明的一位學者官像,倪元璐從來就沒有被視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儘管關於倪元璐的記錄無非是挫折和失敗,但他的作品卻值得今天的歷史學家們關注。在他寫給皇帝的奏疏中,包含着大量關於明代末年財政管理的頻有價值的信息。” [12] 
楊鈞:“數百年來,為畫家領袖者,均知為趙(孟頫)、董(其昌),其餘如倪鴻寶(倪元璐)、傅青主(傅山)、王覺斯(王鐸)之流,亦皆昂然千古,其故可知矣。” [19] 
林散之:“明末草書人才薈萃,徐天池(徐渭)、祝枝山、倪元璐、黃道周、傅山、王覺斯(王鐸)各有千秋。” [18] 

倪元璐人際關係

師:鄒元標 [11] 
友:劉宗周、黃道周、文震孟 [11] 
門人:陳子龍 [11] 

倪元璐主要作品

倪元璐的遺著見《倪文貞集》。 [11] 

倪元璐後世紀念

倪元璐故居 倪元璐故居 [6]
倪氏後人將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小越街道倪梁村的倪氏老宅捐出,由村集體出資修繕成為倪元璐紀念館,供世人蔘觀憑弔。 [6] 

倪元璐史料索引

明史紀事本末》卷80 [7] 
明史》卷265《倪元璐傳》 [17] 
參考資料
  • 1.    王寶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129
  • 2.    倪元璐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19-01-19]
  • 3.    倪元璐  .中國硬筆書法在線[引用日期2015-04-15]
  • 4.    鄒博 主編.中國國粹藝術通鑑 書法藝術卷:線裝書局,2011-08:216
  • 5.    倪元璐畫像軸  .安徽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2-14]
  • 6.    賀溪倪氏:耕讀傳家 留名百世  .浙江省紀委省監委網站[引用日期2023-02-14]
  • 7.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14]
  • 8.    張舜徽 著.藝苑叢話:南開大學出版社,2018-07:72
  • 9.    吳䍩木 主編.中國古代畫家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08:357
  • 10.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力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 美術卷 上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01:594
  • 11.    《倪文貞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15]
  • 12.    [美]黃仁宇 著.放寬歷史的視界:九州出版社,2019-01:285-286
  • 13.    《荷牐叢談·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3-21]
  • 14.    自書道中詩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18]
  • 15.    行書立軸  .中華珍寶館[引用日期2023-04-18]
  • 16.    倪元璐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8]
  • 17.    《明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8]
  • 18.    林散之.林散之筆談書法:古吳軒出版社,1994:36
  • 19.    楊鈞.草堂之靈:嶽麓書社,2019:366
  • 20.    倪元璐小像,取自由伍崇曜編輯,譚瑩校勘編訂,於1850年至1875年在廣州刊刻的叢書《粵雅堂叢書》中所附的倪元璐畫像。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