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倦遊雜錄

鎖定
《倦遊雜錄》,古代中國文言軼事小説。是仿照《容齋隨筆》而作的,在幾百篇的作品中,作者涉及了中國古代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人物、奇聞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可謂豐富多彩。
中文名
倦遊雜錄
中文名
《倦遊雜錄》
作    者
張師正
語    種
中文
開    本
16開
裝    幀
平裝
作品評價
洪邁當初寫作《容齋隨筆》的時候,閲讀了大量的史書典籍。張紀新也同樣有着讀書破“萬卷”的艱苦過程,不然他很難寫出這樣一部內容浩繁的作品。讀書貴在理解,落筆貴在表達,表達貴在準確和深刻。張紀新雖然還無法與洪邁這樣的大學問家相提並論,但是他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思想的深刻程度也還是達到了一定高度的。所以這本書不是一本庸常之作,它是一面當代社會的鏡子,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能夠獲得許多有意義的信息。也許有些東西看起來很簡單,也缺乏獨到之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後人來看這些東西時,這種感覺會自然消失的。從這個意義上説,《倦遊雜錄》所承載的價值應該是很大的。有人評價《容齋隨筆》是一本“可以勸人為善,可以戒人為惡,可以使人欣喜,可以使人驚愕,可以增廣見聞,可以澄清謬誤,可以消除懷疑,可以明確事理,並對世俗教化頗有裨益”的書,那麼《倦遊雜錄》又何償不具備這些元素呢?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本書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張紀新三個字的份量也會越來越重。
當然,這本書也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使用半文半白的語言,儘管增加了書的古典韻味和厚重感,但是讓人讀起來卻有頗多彆扭,感覺不如直接使用現代漢語流暢、舒服。柏楊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懂《資治通鑑》,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將其譯成了現代語文版。《容齋隨筆》、《史記》等許多古籍也同樣被譯成了白話文。我們現代人著書立説再去使用古代漢語,就顯得很沒必要。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那樣快,通俗易懂的書都不想讀,誰還有時間慢慢琢磨一本讀起來艱澀生硬的書?因此僅憑這一點,《倦遊雜錄》很可能會失去許多不應失去的讀者。另外,有些篇章的議論不夠精彩有力,個別篇目只是記錄一點並不特別的現象,也是這本書的一大缺陷。如果這幾點得到了修正,那麼這本書將更有值得研究的價值。希望作者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能不斷進步,更上一層樓。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