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倦客

(唐代鄭谷詩作)

鎖定
《倦客》是唐代詩人鄭谷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概括寫自己遭逢戰亂、輾轉漂泊的情況;次聯具體描寫輾轉流徙的情景;第三聯抒發感慨;末聯點出歸隱的主旨。此詩語言平易,對仗工整。
作品名稱
倦客
作    者
鄭谷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倦客作品原文

倦客
十年五年岐路中,千里萬里西復東。
匹馬愁衝晚村雪,孤舟悶阻春江風。
達士由來知道在,昔賢何必哭途窮
閒烹蘆筍炊菰米,會向源鄉作醉翁。 [1] 

倦客註釋譯文

倦客詞句註釋

①倦客:因漂泊而疲勞的羈旅之客。詩人早年遭逢戰亂,曾逃亡巴蜀,流寓荊楚吳越。登第入仕後,又遇軍閥混戰,屢屢“耷走驚魂”故自稱“倦客”。
②歧路:即岐路,岔道。典出《列子·説符》:“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
③達士:明智達理之士。典出《呂覽·知分》:“達土者,達乎死生之分。”知:通曉。
④哭途窮:典出《世説新語·棲逸》“阮步兵嘯聞數百步”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途窮,路盡,喻境遇困窘。
⑤菰(gū)米:雕胡米。生於水中,至秋結實,可為饌。 [2] 

倦客白話譯文

長年累月我奔波在岔道之中,千里萬里我西去又轉而復東。
傍晚騎駑馬愁對荒村的飛雪,春日乘孤舟悶對阻船的江風。
明智人由來通曉人世的道理,昔賢者何必痛哭迷失的途窮。
閒暇烹煮蘆筍炊熟菰米來食,有機會就回到故鄉作一醉翁。 [2] 

倦客創作背景

光啓三年(887年),春風得意的鄭谷回到蜀中與家人團聚。這是他的第二次入蜀,此後他即留滯於蜀中,等待出仕的機會。此次在蜀的時間不短,時光逐漸耗卻了鄭谷初始的喜悦,“十口漂零猶寄食”(《漂泊》)的現實越來越讓他灰心。面對珠玉塵封、命途多舛、投告無門,鄭谷顯得頗為無奈。而漂泊奔走、浪蕩無依的生活終於讓他身心俱疲,在他心中“歸隱”種子開始萌發,開始嚮往田園生活。遂作此詩,抒發自己歸隱田園的心境。 [3] 

倦客作品鑑賞

倦客整體鑑析

這是詩人所寫的一首遭逄離亂、漂泊流離的詩。
首聯概括寫自己遭逢戰亂、輾轉漂泊的情況。“十年五年”,從時間上言戰亂、漂泊年月之久;“千里萬里”,從空間上言戰亂、輾轉地域之廣。次聯具體描寫輾轉流徙的情景:暮色蒼茫中,騎着匹駑馬,冒着鵝毛風雪,憂慮歇宿的村落;春日裏,乘着孤舟,頂着獵獵江風,擔心旅途受阻。“愁”“悶”二字,細膩地刻畫了詩人的心理活動;“衝”“阻”二字,描寫了旅途的艱難困苦。第三聯抒發感慨。明智達理之士,本來就通曉造化之道,人世之理;往昔的才德之士,也應該不為困窘的境遇,痛哭流涕。這裏借達士、昔賢的明智從側面寫岀自己的曠達和心志。末聯點出歸隱的主旨。閒暇便採來蘆筍和菰米,烹煮而食;有機會就回歸故鄉,作一個隱居的醉士。
此詩避寫戰亂,只寫漂泊,語言平易,對仗工整,前二聯藴含悲苦淒涼之意,後聯顯露出曠士的清操之氣。 [2] 

倦客名家點評

咸陽地方誌辦公室研究員何金鎧《中華詩詞曲對仗大辭典》:“頸聯多以虛字為對,系主體虛名對。” [4] 

倦客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年~約910年),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啓三年(887年)進士,官右拾遺、都官郎中等。以《鷓鴣》詩聞名,人稱“鄭鷓鴣”。詩多寫景詠物,亦有一些關心社會及民瘼之作,詩風通暢清新。著有《宜陽集》,已佚,存《雲台編》。 [5] 
參考資料
  • 1.    杜牧.唐詩百家全集:海南出版社,1992.08:279
  • 2.    曾凡玉.唐詩譯註鑑賞辭典:崇文書局,2017.02:1248-1249
  • 3.    趙敏,崔霞.鄭谷與晚唐詩風: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2:54
  • 4.    何金鎧編著.中華詩詞曲對仗大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06:352
  • 5.    尚永亮.唐詩觀止: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