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倒影池

鎖定
水體與建築之間有極其微妙的聯繫,建築本身的光影與水體相互作用,是建築環境中水景的精華所在,倒影池便是形成水景觀的載體之一。
傳統的倒影池一般設置於紀念性園林空間中,如泰姬陵倒影池、林肯紀念堂前倒影池等,為了襯托主建築的造型,倒影池平面外形均為簡潔的幾何形。現代倒影池設計作為靜水觀的主要類型,對其適應的空間環境進行了拓展,在造型和池底設計上進行了改變。倒影池的作用在於深化了人們對空間環境的感受,並營造出使人深思的靜謐氛圍。
中文名
倒影池
外文名
reflection pool
實    例
大同九龍壁倒影池
學    科
建築學
效    果
建築與環境得以自然地融合
應    用
水景觀

倒影池傳統應用

大同九龍壁前建有一長35 m,寬4.4 m,深約1 m的倒影池,有石柱圍繞,中有一橋相連。水面倒映牆壁上的九條龍,隨波逐流,增強了龍雕塑的生動感。這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古代倒影池應用。印度泰姬陵佈局單純,其正前方的倒影池寬90 m,純白色的泰姬陵以優雅的身姿投射池中,亦夢亦幻,仿似兩座泰姬陵在相互低語。相似,美國華盛頓紀念碑前方也利用長方形倒影池形成一個靜謐的空間,引導遊人緬懷先賢。在這樣的景觀環境中,倒影池擔負的是囊括整體建築造型景觀要素之間的溝通橋樑的任務。 [1] 

倒影池現代建築

現代建築界將倒影池空間作了極大的拓展,倒影池與建築的關係也不僅僅如傳統做法一般作為建築的附屬物,而是融入、滲透到建築空間中,成為建築空間的一部分。而在建築空間中適宜地運用倒影池這一元素,能較好的烘托空間的場所感,體現一定的文化氛圍。在這一方面做的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就是日本的安藤忠雄。在他設計的水之教堂中,在開闊地上挖出了一個90 m× 45 m的人工水池,從周圍的一條河中引水。風吹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外部的水面和矮牆界定了建築主體周圍的空間,十字架懸浮在水面上,室內和室外之間是一片若有若無的玻璃隔斷,保持了視線穿越水面的通暢。在這裏,折線的矮牆,大片的近似矩形的水面和簡潔的幾何聖壇空間巧妙組合,建築、十字架投影在水面上,創造出靜穆、神聖的宗教場所,體現出綠化、水、光和風根據人的意念從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來,它們即趨向了神性。倒影池水面以其平靜而又深遠的氣質,把人帶到了建築所需要創造的場所感中,同時也體現了日本文化中崇尚純淨而又抽象的“禪”的意境,給人帶來無盡的遐想。倒影池與現代建築的融合不但表現在空間造型上,而且體現在色彩效果的引入上。墨西哥設計師巴拉幹在其所設計的拉斯博拉達斯居住區入口處,在濃密的桉樹林下,藍色、白色的牆體沿着線狀水體佈置,藍色牆體增加了空間的距離感。陽光投射下的桉樹林產生的斑駁光影與構築物的水中的倒影,色彩鮮豔的高牆和清澈的水池融合到統一的空間氛圍中。在這樣的景觀建築環境中,倒影池作為建築空間的一部分而存在,而建築本身的色彩、周圍景觀的光影變化也構成了倒影池景觀富於靈動的景觀的重要部分。倒影池的魅力之處就在於:它於簡單中彰顯變化,純淨之中映射出神秘。

倒影池交接面處理

建築師早已對建築與自然如何相互融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日本著名景觀建築師安藤忠雄曾對此説過:“建築最終是人們對大地意義的一種應答,換言之,建築之力必須適應於自然之力。”如何用景觀手段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建築師們認為,水體與建築結合的手法,不失為一個另闢蹊徑的好方法。
在許多成功的建築環境中,水體真正成為建築的一部分,並擴大了建築表達的可能性。建築師通過對水體的形態、深淺及其與建築、環境關係的控制,創造出豐富的環境空間。這些作品使我們更瞭解水:水不但有許多生態功能,而且在營造建築空間與形象、愉悦精神、表達情緒與氛圍,甚而引起靈魂的遐思和共鳴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在處理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上,兩者交接面的處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建築與地面層的相接,不同的基面會形成不同的交接關係。以薩沃伊別墅為例,“漂浮”的結構改變了傳統的花園環繞佈局方式,其建築地面層用支柱局部架空,以避免其與草地的生硬接觸,但兩者在材質上天性的對比關係使兩者無法相互融合,建築最終成為人類主宰自然的宣言;而相比之下,路易·康設計的孟加拉國議會大廈,混凝土體塊式建築坐落在人工湖水面上,空廊的幾何形孔洞與水中的鏡像空間給建築增添了許多內蓄的神秘和力量,建築彷彿向水下延伸,給人以遐想,從而自然地融合了建築的基面,試想,若沒有水體的過渡而使建築與地面直接相接,其建築空間中的靜謐氛圍及其所營造的詩意將大打折扣。如果建築採用現代建築的處理手法,以大玻璃作為建築的垂直界面與水體相接,光在玻璃與水體之間多次地被反射、折射、透射,各種鏡像交錯重疊,建築的實體與空間消融於光影之中,建築與環境更具有濃濃的詩意。倒影池空間利用的正是水與建築的這種微妙關係,並通過鏡像建築及周圍環境形成虛幻空間,使空間環境富於光影的靈動和詩意的特性。
在有倒影池的建築空間中,一方面自然元素(光、影、風、雨、樹木、天空)在水中的鏡像使身處建築有限空間的人們能體驗到自然界的豐富與無限;另一方面,當自然與建築在水中的鏡像交錯重疊,虛幻與真實的景物與空間交相輝映時,建築與環境得以自然地融合。 [2] 

倒影池意藴

倒影池的外形設計一般來説比較簡潔平和,池底採用黑色和深綠色材料鋪裝,如黑色塑料、瀝青膠泥、黑色面磚等,以增強水的鏡面效果。就其設計技巧而言,並無太多造景元素和華麗的裝飾,但其所營造的空間意境卻是無窮的。鑑於這一點,將其與極簡主義園林、日本禪宗園林所營造的空間意境作比較。
極簡主義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流派,盛行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主張摒棄作品中複雜多變的形式,偏向極端純淨和幾何抽象,使作品朝向“空無”的方向發展。受其思潮的影響,極簡主義景觀代表人物彼得·沃克設計的作品形式簡單卻具有秩序美。其設計的唐納噴泉,由159塊巨石組成圓形石陣,中央是一座霧噴泉,噴出的水霧瀰漫在石頭上,噴泉會隨着季節和時間而變化,使人產生強烈的神秘感。沃克曾表示,他追求的“幾乎是一個宗教性的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倒影池外形設計的簡潔、規整,其所強調的靜謐感與極簡主義園林所追求的深層目標是一致的。
禪宗園林將庭園設計元素極簡化、抽象化,用極少的景觀元素來表現自然及人內心的思想境界。以寧靜、樸實、簡約的景觀效果和沉思、冥想的理念為特徵。而這一點,又恰恰與倒影池空間所要傳遞給人的靜謐感不謀而合。倒影池空間平淡而不平常,簡潔卻意藴悠遠。從設計的角度而言,倒影池是景觀設計師巧借自然天光流影,為景添彩的手法,但在審美鑑賞過程中,品味其空間的意藴不僅需要用眼睛去“看”,更需用心靈去感受和聆聽。它激發了人的內心對建築空間環境的情感,而它所營造的空間靜謐感是倒影池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參考資料
  • 1.    陳文清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部,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最.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4.07.
  • 2.    覃洪菊,閉秀麗. 倒影池空間意藴淺析[J]. 山西建築,2009,35(1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