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個人神話

鎖定
青少年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別人不能理解我正經歷的一切”,“那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我能應付一切”。這些觀念反映出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相信自己是獨特的、無懈可擊的、無所不能的。Elkind 把青少年這樣的心理特點命名為“個人神話”。
中文名
個人神話
外文名
Personal Fable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發展心理學

個人神話假想觀眾與個人神話

青少年期,個體在身體上、認知上和社會情感上都會經歷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他們對於自己非常地關注,自我意識顯著提高,他們似乎有這樣的看法,即像他們自己關注自己那樣,其他人也非常關注他們,而且他人對他們的評價與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非常吻合。上個世紀 60 年代,受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影響,Elkind 把青少年這樣一些特殊表現解釋為認知發展中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他提出了自我中心的兩個維度——假想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
專家們認為這樣的心理特徵影響了許多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比如對自我意識的誇大感覺、對危險的過分輕視、年輕人的理想主義和對同伴壓力的過度敏感等。假想觀眾和個人神話這兩個概念一直沿用下來,並被用來解釋青少年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為表現。

個人神話概念界定

在Elkind等人有關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理論建構中,把假想觀眾和個人神化作為了自我中心的構成要素。所以這兩個結構最初是作為自我中心的兩個維度被提出的。這兩個結構反映的思維模式對於青春期一些典型的情感和行為,如自我意識、對同伴羣體準則的遵奉以及冒險行為等似乎具有特殊的解釋能力。因此,假想觀眾和個人神話這兩個理念在青少年發展研究中成為長期被引用和探討的概念。
青少年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別人不能理解我正經歷的一切”,“那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我能應付一切”。這些觀念反映出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相信自己是獨特的、無懈可擊的、無所不能的。Elkind 把青少年這樣的心理特點命名為“個人神話”。它被劃分為“獨一無二”、“無懈可擊”和“無所不能”三個成分。心理動力學把個人神話定義為一種自戀補償性策略(narcissism restitution strategy)。個人神話的概念有助於解釋青少年的一些自毀行為或無意義行為,它反映了青少年認為自己是獨特的並且對危險具有特殊的防禦能力的心理。同時由於青少年對自我價值和自我意識的過分強調,認為不好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們對一些存在的危險常常視而不見。 [1] 
參考資料
  • 1.    郭菲,雷靂. 青少年假想觀眾和個人神話觀念的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6,14(6):87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