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倉(拼音:c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古代的糧倉:上部像屋頂,中間像門,下部像地基。“倉”本義指倉房,即貯藏穀物的地方,泛指儲藏物品的地方。 [14] 
中文名
拼    音
cā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WBB [3] 
倉    頡
OSU [3] 
鄭    碼
ODYY [3] 
筆    順
撇、捺、橫折鈎、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149)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4] 
總筆畫
4(部首2,部首外2)
四角號碼
8071₂
統一碼
4ED3 [3]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ㄘㄤ
異體字
仺、𡶍、𫝉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倉”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糧倉的樣子,由三部分組成,上部是倉的屋頂;中部為“户”字,即一扇門的樣子,門軸的方向或左或右;下部像倉的基礎,一説是地窖,古代一些地區倉儲與居住同,常為半地穴式。“倉”字始行於商代,西周與商代初文基本相同,但至戰國,變化紛繁:下部“口”有時簡化為一橫或二橫;倉門中軸另一側空曠處填二橫畫作飾筆;倉門形或簡寫作“圖A”,再簡為“圖B”,就是《説文解字》所收“奇字”。但同時期秦國文字仍承西周體勢,只是把底部“口”形上移至門扇豎軸右側。小篆把門軸線向左斜拉,秦漢隸書將門軸寫作一撇。楷書都沿襲漢隸,只是新楷書字形把“人”下的橫畫變成點。 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把“倉”字簡化作“倉”,這與《説文》“倉”下奇字及清代刊行的《目連記彈詞》等書中“倉”的寫法相近。 [2]  [15] 
“倉”本義是貯藏糧食的建築物,“糧倉、米倉、穀倉、倒倉、填倉”的“倉”用的都是‘倉”字的本義。
在古代,與倉意義相近的有廩(lǐn)、囷(qūn)、庫等字,雖都是指藏物的建築物,但其形制或其中所藏的物品是各不相同的。如倉是藏穀物的,廩是藏米的,庫是存放兵器或財物的。在建築外形上,圓形的糧倉稱囷,方形的則稱倉。後來詞義混合使用,把倉與庫連用,所指對象不再作嚴格區分。現代漢語中,“倉庫”這個複合詞已成為貯藏、放置物資的場所或建築物的統稱,不管裝糧食,還是裝其他東西都叫做“倉庫”。
倉皇、倉促中的“倉”和糧倉的“倉”在意義上沒什麼聯繫,是假借字。“倉皇、倉促”都是單純詞,拆開後每個字都無意義可言。“倉皇”也寫作倉黃或蒼黃,是匆忙而慌亂的意思;“倉促”也寫作倉卒(cù)或倉猝,也是匆忙的意思。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āng
名詞
儲存大批糧食或其他物資的建築物
granary;
barn;
storehouse
《詩經·小雅·甫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晉·葛洪《抱朴子·守塉》:“收麰秬之千倉,積我庾之惟億。”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八路軍)打開元茂屯的積穀倉,叫把穀子苞米,通通分給老百姓。”
倉庫;倉儲;貨倉
指投資者所持有的證券、期貨等的金額佔其資金總量的比例
補倉;減倉
通“蒼”。青色
cyan
《儀禮·聘禮》:“繅三採六等朱白倉。”
《禮記·月令》:“乘鸞輅,駕倉龍。”
漢·揚雄《甘泉賦》:“東燭倉海,西耀流沙。”

用同“艙”。船上乘人載物的部分

宋·楊萬里《初二日苦熱》詩:“船倉周圍各五尺,且道此中底寬窄。”

(Cāng)姓氏用字

《三國志·魏志·倉慈傳》:三國魏有倉慈。

chuàng
-
倉兄】(chuànghuǎng)同“愴怳”。悲傷

《詩經·大雅·桑柔》:“不殄心憂,倉兄填兮。”朱熹集傳:“倉兄,與愴怳同,悲閔之意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五】【倉部】七岡切(cāng)
倉,榖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從食省,口象倉形。凡倉之屬皆從倉。
仺,奇字倉。 [5] 

説文解字注

“(倉)穀藏也”注:藏當作“臧”,臧,善也。引伸之義,善而存之亦曰臧,臧之之府亦曰臧。俗皆作藏,分平去二音。榖臧者,謂榖所臧之處也。广部曰:“府,文書藏。庫,兵車藏。廥,芻稾藏。”今音皆徂浪切。
“蒼黃取而臧之”注:蒼,舊作“倉”,今正。蒼黃者,匆遽之意,刈穫貴速也。
“故謂之倉”注:蒼、倉㬪韻。
“從𠊊省,口象倉形”注:七岡切,十部。
“仺,奇字倉”注:蓋從古文巨。 [9] 

廣韻

七岡切,平唐清 ‖ 倉聲陽部(cāng)
倉,倉𢈔也。亦官名。《齊職儀》曰:“大倉令,周司徒屬官有廩人、倉人,則其職也。”《釋名》曰:“倉,藏也,藏穀物也。”《漢書》曰:“耿壽昌奏設常平倉。”又姓,黃帝史官倉頡之後。七岡切。七。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倉;部外筆畫:8
古文:仺
(cāng)《唐韻》七岡切。《集韻》千岡切,並音蒼。《説文》:穀藏也。《國策》註:圓曰囷,方曰倉。《詩·小雅》:乃求千斯倉。《禮·月令》:季秋,命冢宰舉五穀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
又官名。《周禮·地官》:倉人掌粟入之藏。
又倉卒,悤遽貌。杜甫《送鄭虔》詩:倉皇已就長途往。
又姓。周倉葛。
又與蒼通。《禮·月令》:駕倉龍。《前漢·蕭望之傳》:倉頭廬兒。
又與臓通。五倉,五臟也。《前漢·谷永傳》:成帝曰:化色五倉之術,皆左道以欺妄。
又與滄通。揚雄《甘泉賦》:東燭倉海。
又與桑通。《亢倉子》亦作《庚桑子》。
(chuàng)又《集韻》楚亮切,借作愴。《詩·大雅》:倉兄填兮。 [10]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D3;下:U+5009) 字形對比(上:U+4ED3;下:U+5009) [3]

書寫提示

“倉”字書寫筆順 “倉”字書寫筆順
“人”寬“㔾”窄,“人”罩住“㔾”。“人”,撇、捺相接於豎中線左側,撇尖過橫中線,捺腳收筆於橫中線。“㔾”,的橫段在橫中線,豎鈎段在豎中線,略向左斜;乚(豎彎鈎)從左、下包圍𠃌(橫折鈎)。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次清
七岡切
tsʰ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一唐
開口呼
次清
千剛切
tsʰ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次清
楚亮切
tʃʰ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千剛切

增韻

平聲





蘇郎切


平聲





千剛切


去聲





楚亮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清

tsʼ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租藏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蘇郎切
saŋ

平聲
十七陽


次清
千剛切
ts‘aŋ

去聲
十七漾
穿


次清
楚浪切
tʃ‘u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tsʰ
先秦
董同龢系統
tsʰ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tsʰ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sh
ang
西漢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ʰ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tsʰ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ʰ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ʰ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h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ʰ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ʰa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sʰa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ʰa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sʰ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sʰu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sʰ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sʰ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sʰ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ɔ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ʰ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ɔŋ
55
陰平
文讀
tsʰ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aŋ
33
陰平
文讀
tsʰɯŋ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ʰou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ʰ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6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7]
  • 4.    平水韻 七陽 倉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07]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04
  • 6.    倉-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0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05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84-785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2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0
  • 14.    丁義誠,張國慶,富金壁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231-232
  • 1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14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