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修水縣文化館

鎖定
修水縣文化館,由縣文化局領導下的羣眾文化輔導機構,屬公益性事業單位。
1982年,修水縣文化館遷到廣場新建的科學文化宮左翼,館舍面積530平方米,有辦公室和演出廳等設置。1985年,工作人員已有18人。
中文名
修水縣文化館
外文名
Xiushui County Cultural Museum
成立時間
2004年(新館)
機構職能
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完成市總工會交辦的其它工作
地    址
老城中心廣場

修水縣文化館簡要介紹

修水縣文化館,解放前稱民眾教育館,建於民國31年(1942年)。館址縣城衙前,佔地750平方米,工作人員2人。解放後,改稱文化館,仍在原址。開初,圖書館只是文化館內的一個圖書室,後來才分設圖書館。文化大革命期間,江西各地文化(羣藝)館均改為工農兵文藝站,簡稱文藝站,修水縣也一樣。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文藝站又恢復原名。

修水縣文化館歷史沿革

修水縣文化館建在老城區中心廣場邊,20世紀60年代以前是一棟平房。館舍約100多平方米,不足10名職工,包括一名館長。70年代起,沿街蓋起兩層新辦公樓,舊平房加層改本館職工宿舍。文化館隔街正對面,是修水縣烈士紀念館。斜對面是修水縣唯一的老劇場,由於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21世紀初被拆除蓋樓房。
修水文化館教授舞蹈 修水文化館教授舞蹈
50年代至60年代,有傅堂標、傅梅影、凌南生、李有謀、方伯鳴等業務骨幹在修水縣文化館工作。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搞鬥批改,縣圖書館又併入縣文化館,1968年文化館稱文藝站,多了饒明敏、陳靖華等幾位圖書館來的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歷任站長的有徐業春、周國華、唐普兒。1970年起,增加了3名上海下放知識青年學美術或文學。1972年8月又從縣劇團調入陳運和任文學創作輔導幹部。陳運和在文藝站工作的5年多中,每年編一本鉛印文藝作品選,解決業餘作者的作品出路問題。陳運和一邊輔導別人一邊堅持創作,許多詩歌在省內外報刊發表。如《江西文藝》《江西日報》《延河》《安徽文藝》《廣東文藝》等,尤其是《福建文藝》1977年四期、五期分別發表的組詩《燎原之火》與《上井岡》較有影響,陳運和開始逐步走上全國詩壇,而調往上饒。1978年,恢復文化館,跟圖書館又分開。
1982年,修水縣文化館遷到廣場新建的科學文化宮左翼,館舍面積530平方米,有辦公室和演出廳等設置。1985年,工作人員已有18人 [1] 

修水縣文化館文化活動

(2015年——編者加註)“12月20日,市文化館選派3位舞蹈老師到渣津鎮中學舉辦興趣舞蹈培訓班,免費教學生學習舞蹈。” [2] 

修水縣文化館非遺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修水縣文化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民俗“全豐花燈”項目的保護單位。 [3] 
2021年9月18日,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寧河戲)保護單位。 [4] 

修水縣文化館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二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