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息與計算科學

鎖定
信息與計算科學(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數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1]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掌握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能運用所學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能在科技、教育和經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和應用開發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息科學和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打好數學基礎,受到較紮實的計算機訓練,初步具備在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及設計開發有關軟件的能力。 [2] 
中文名
信息與計算科學
外文名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專業代碼
070102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理學
專業類別
數學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信息與計算科學發展歷程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將原計算數學及其應用軟件、運籌學、控制科學、信息科學專業合併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專業代碼為070102,屬數學類專業。 [3] 
教育部2012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2020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為理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70102,屬數學類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4-5] 

信息與計算科學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科學與文化素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夠適應數學與科技發展需求進行知識更新,能夠在數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或在科技、教育、信息產業、經濟金融、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研究、教學、應用開發和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1] 

信息與計算科學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總學分為130~170學分。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愛國、誠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保護世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適應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2、專業方面
(1)接受系統的數學思維訓練,掌握數學科學的思想方法,具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2)具備數學研究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
(3)瞭解數學的歷史概況和廣泛應用,以及當代數學的新進展。
(4)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以及運用現代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
(5)熟練使用計算機,並掌握1門外語。
(6)師範類畢業生還應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具有教師職業的基本素養,以及一定的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根據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特點和區域特色以及學生髮展的需要,在上述業務要求的基礎上,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3、體育方面
掌握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衞生習慣,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鍛煉合格標準。 [1] 

信息與計算科學課程體系

信息與計算科學總體框架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性教學等。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課程體系由通識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幹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跨專業選修課程、實踐類課程和實踐環節等構成。選修課程由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專業定位與特色自主設置。
專業核心課程學分不少於除通識課以外總學分的60%。
實踐類課程和實踐環節學分不少於除通識課以外總學分的20%。 [1] 

信息與計算科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教育部和各高校統一規定的教學內容外,建議還應包含大學物理(含實驗)等。
  • 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
(1)核心知識領域
分析學、代數學、幾何學、隨機數學、計算科學、運籌與控制、信息科學等。
(2)核心課程
核心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幹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概率統計、常微分方程。
專業主幹課程: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各高校須從以下2組課程中至少選取6門作為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主幹課程,其中每組課程不少於2門:
A組:微分幾何、複變函數、實變函數、泛函分析、抽象代數、拓撲學、數理統計、隨機過程、離散數學、偏微分方程、數學建模。
B組:數值分析、微分方程數值解、程序設計與算法語言、數據結構與算法、信息論基礎、編碼理論、數字信號處理、數據分析、控制論基礎、運籌學。 [1] 

信息與計算科學實踐教學

主要包括學術與科技活動、課程設計及實驗、畢業實習、社會調查(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 [1] 

信息與計算科學教學條件

信息與計算科學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應當建立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專任全職教師人數不少於15人。生師比不高於18:1。
教師隊伍中應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者專業帶頭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35歲以下專任教師必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至少1名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所有專任全職教師必須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在編的主講教師中應全部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並通過崗前培訓;兼職教師人數不超過專任全職教師總數的1/4。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學士及以上學位。
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教師應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且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人數原則上不超過6人。
  • 教師的職業素質要求
忠實履行教書育人職責,主動承擔教學任務,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關心學生成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
具有數學學科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特點、學生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用科研帶動教學。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掌握數學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指導學生課外學術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 教師發展制度環境
建立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討制度,實施教師上崗資格制度。實施青年教師助教制度、試講制度、培養計劃,使青年教師能夠儘快掌握教學技能,傳承學校優良教學傳統。 [1] 

信息與計算科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基本辦學條件:基本辦學條件參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規定的綜合類和師範類的合格標準執行。鑑於數學學科的特點,還應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提供相對獨立的辦公場所。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及教學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教學設備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
(2)實驗室設備能滿足教學需要,裝備有較先進的硬件、軟件配置的計算機並與國際互聯網相連,學校還應配備有一定數量的中小型計算和信息處理設備,保證學生的上機和實驗需求。
(3)有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和教學實踐基地,以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 信息資源要求
基本信息資源: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專業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教材及參考書:原則上專業核心課程應採用正式出版的教材,並推薦教學參考資料。
圖書信息資源:學校應提供必要的教材、參考書和工具書,生均專業圖書量不少於50冊,每年生均專業圖書進書量不少於2冊。學校應提供數字化專業文獻資源、數據庫和檢索工具,以及一定數量的網絡教學資源。 [1] 

信息與計算科學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能夠保證教學日常運行支出,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且年教學經費應隨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
已建專業每年正常的教學經費應包含師資隊伍建設經費、人員經費、實驗室維護更新經費、專業實踐經費、圖書資料經費、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等。新建專業除固定資產投資外,還應保證一定數額的專業開辦經費。 [1] 

信息與計算科學質量保障

應在學校和學院相關規章制度、質量監控體制機制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建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和學生髮展跟蹤機制。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有教授每學年給本科生上課的保障機制;有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有完善的評教制度;有專業基本狀態數據監測評估體系,能夠開展專業評估;有專業學情調查和分析評價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測評;有完善的學習困難學生幫扶機制。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能夠有效徵求畢業生、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意見和建議,及對畢業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評價,評價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定期舉行學生評教和專家評教活動,及時瞭解和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定期開展專業評估,妥善解決專業發展和建設過程中的問題。 [1] 

信息與計算科學培養模式

  • 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在改革創新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新工科教學的時候,應當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培養創新思維,熟練計算機算法,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算法解決人工智能技術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要依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特點與社會需求來定位人才培養方向,以“高等數學”和“計算機算法”學習為根本教學目標,優化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養方案。但是這些課程都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積累。因此,高校可以將原本四年制的學習制度改為五年制,讓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與夯實課程基礎知識。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可以在第三學年將課程重點集中在“計算機算法”以及“高等數學”中,而在第四、五年可以進行知識拓展及實踐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 [6] 
  • “理進工出、四能協同、校企合作、雙師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理進”是指信息與計算科學這一理學專業的學生的數學基礎要比工科學生的厚實一些;“工出”是指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需要緊密跟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以培養大數據類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最終目標;“四能協同”就是基於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加強數學建模能力、工程計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和算法設計能力的培養,將四能的培養貫穿於整個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以確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在此過程中,學生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同時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有側重的培養自己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實現了學校和企業雙方資源、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實現了學校、企業的共同發展和學生的進步;“雙師培養”是指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聯合制定並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部分理論課程允許校企課程的學分置換,實踐性強的教學環節必須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另外,除第一課堂教師之外,為所有的專業學生配備了專業導師,真正落實本科生導師制,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校企合作、雙師培養”是“理進工出、四能協同”的保障,“理進工出、四能協同”通過“校企合作、雙師培養”來實現。 [7] 
  • 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第一學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認知實習和行業講座。通過邀請合作企業的相關專家給學生進行行業前沿講座,聯繫2~3家相關信息技術企業進行企業參觀,讓新生們對信息技術及其行業的發展現狀、今後可能的工作環境等有所瞭解,從而讓學生充分理解專業培養方案的目標、課程體系,明確今後的學習任務。
第二學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課程設計和技術講座。通過邀請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介紹行業所需主流技術,並和學校老師一同指導學生進行部分課程設計,使得學生對技能要求有更具體的認知,對小型項目有所瞭解,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第三學年,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技術培訓和綜合實習。此階段為校企合作教學內容的深度展開,也是保障校企合作進入良性循環的重要階段。通過學生自主選擇參與企業提供的技術培訓以及為相關的信息技術企業進行定製式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也為企業輸入人才做儲備。
第四學年,校企合作執行的主要內容是畢業實習和就業指導。藉助合作企業在信息技術行業內的影響,協助學生參與招聘活動,進行就業技能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8] 

信息與計算科學發展前景

信息與計算科學考研方向

可報考信息與計算科學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 [10] 

信息與計算科學就業方向

畢業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技術、經濟部門從事研究、教學、應用開發和管理等工作,也能在電力系統從事信息、計算、規劃、調度、預測、管理、軟件開發及科研等方面工作。 [11] 

信息與計算科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方工業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華北電力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天津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中國民航大學
南開大學
----
----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上海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
----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理工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重慶大學
河北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北方學院
石家莊學院
河北金融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
----
河南
鄭州大學
新鄉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大學
安陽工學院
中原工學院
商丘學院
----
----
山東
山東師範大學
泰山學院
山東工商學院
濰坊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青島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海洋大學
齊魯理工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
----
山西
呂梁學院
太原師範學院
運城學院
山西師範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工業大學
合肥學院
巢湖學院
安慶師範大學
安徽科技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安徽建築大學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江西
宜春學院
井岡山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財經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南昌大學
江蘇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
蘇州城市學院
無錫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蘇州科技大學
南京曉莊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淮陰工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江南大學
宿遷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
----
浙江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麗水學院
寧波工程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浙江農林大學
温州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萬里學院
湖北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三峽大學
長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師範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
----
----
湖南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湖南工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科技學院
懷化學院
湖南工商大學
湘南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南華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廣東
東莞理工學院
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嶺南師範學院
廣州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深圳大學
中山大學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東金融學院
韶關學院
嘉應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肇慶學院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廣西
廣西民族師範學院
廣西財經學院
玉林師範學院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大學
----
----
----
雲南
雲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普洱學院
雲南財經大學
曲靖師範學院
楚雄師範學院
紅河學院
----
貴州
貴州民族大學
遵義醫科大學
貴州師範大學
----
四川
西華大學
四川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成都大學
內江師範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西華師範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攀枝花學院
宜賓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陝西
長安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航空學院
西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陝西理工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學
----
----
----
寧夏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大學
----
----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大學
牡丹江師範學院
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
----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長春師範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大學
----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渤海大學
鞍山師範學院
大連民族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瀋陽建築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
新疆
新疆師範大學
新疆大學
石河子大學
新疆理工學院
內蒙
河套學院
集寧師範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民族大學
包頭師範學院
----
海南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
----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閩南師範大學
福建工程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華僑大學
廈門工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甘肅
蘭州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
隴東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1日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