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息文明

鎖定
本世紀5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已為人們所公認。“信息社會”、“信息文明” 、“信息時代”等無論作為概念還是現實,都已不容否認。因此,信息文明建設也就提上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乃至物質文明建設的日程。
中文名
信息文明
外文名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含    義
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形成時間
本世紀50年代以來

信息文明書籍介紹

信息資源價值論 信息資源價值論
本文試對此作初步探討。
什麼是信息?
信息現代定義。[2006年,醫學信息(雜誌),鄧宇等].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逆維納信息定義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逆香農信息定義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2002年

信息文明客觀存在

信息文明理論界定

首先必須給予理論界定或本體論確認。我們知道,傳統哲學是以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作為自己的基本問題的,這個本體論的基本範疇是前信息時代的產物,它不能不受那個時代的限制並帶有歷史的侷限性。若以此來劃分,那麼信息到底屬於物質還是屬於精神?恐怕二者都不是。既然在哲學本體論上(本質論上)信息既不能劃歸物質範疇也不能劃歸精神範疇,那麼在社會實踐中也就很難把信息文明歸入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地提出信息文明建設問題。 信息這一概念作為科學範疇最初是由美國科學家申農在信息論中提出和運用的。作為通信的內容,信息被看作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因為人們在獲得信息的同時,也就相應地獲得了某種對事物更明確的認識,隨着信息概念的廣泛運用,人們對它的解釋也越來越多,僅對信息的定義已不下百種,但卻仍然弄不清信息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信息文明分類

以物質與精神範疇來界説信息的便有五類,即:信息的本質是物質或物質性的;信息本質上是精神的;信息的本質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信息是不同於物質與精神的第三態;部分信息是物質的,部分信息是精神的。這些界説各執其理,莫衷一是。既無法否定又很難認同和統一。因此,我們贊成國內某些學者用場的概念來描述信息(詳見張小軍所著《社會場論》一書),並認為信息是一種不同於有形實物和以上各種説法的“虛物” ,但不是一般的虛物,而是一種特殊的虛物即“共振虛物”,它具有致序的功能,是一種負熵。其獨特的性質及其發生,至少是兩種虛物共振的結果。物息包括各種消息、情報資料、物相(聲色形貌)等等,它們與各種符號通常成為信源,而信宿的虛物形態在人類社會中主要表現為人腦的思維。社會信息產生於人腦接受信源物息時的一系列複雜操作。在上述界定中,有一種看法認為信息是實物(或物質),如“樹”的信息是因為有樹的實物存在而不是憑人腦想象出來的。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樹的信息的產生並不是實物的樹進入人腦,而是樹的物息或符號藉助光電場傳入人腦,產生的樹的信息也不是一棵實物的樹,而是樹的思維符號,樹的信息正是樹的物息符號和意識符號共振的結果。因此,信息不能單獨屬於任何一方,否則都不是“信息”而只是物息或符號之類。廣義的“物質”範疇應該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實物和虛物。信息是“物”,但不是實物而是虛物。作為虛物,信息又不簡單是意識或精神本身,而是一種共振的複合虛物。並以高能量低能耗的共振方式傳遞相互作用。虛物也是一種物,是場能量運作的表現形態之一,因而具有能量。在維納看來,不消耗能量就不能傳遞信息。在場的意義下,物質、能量、信息沒有根本的界限(不過是場的實物態凝聚態粒性物與虛物態瀰漫態波性物而已),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因此用傳統思維中的物質與精神範疇來界説信息也就很難得到準確的表達。信息與物息等其它虛物之間彼此互相轉換,一方面物息等虛物複合可形成信息,另方面已經生成的信息又可用其它虛物來表示,如上述樹的信息可被賦以文字或圖形符號等。實物的能量大多具有可測的相對固定值並遵循能量轉換中的守恆定律,而信息性虛物的能量在轉換中卻無定值,不遵守能量守恆(如一條信息或消息,對不同個人乃至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作用結果)。正因為如此,物息、符號、意識、知識等等以及由它們複合而成的信息和文化,構成了社會中最活躍、最主動的方面。並對社會存在及其演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進化作用。這一點從人的思維脱穎於動物界以及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經過工業社會而邁進信息社會的事實便能證明。思維信息、語言信息以及信息工具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信息等虛物的進化作用本質上來源於它的省能和致序特性。

信息文明媒介作用

信息虛物由於運作省能,能夠更快更好地充當物質間的傳遞媒介物,是社會中主要的溝通方式,特別是信息的共振特點,決定其更顯媒介作用。

信息文明放大作用

物息、符號、意識、知識等等以及由它們複合而成的信息和文化,構成了社會中最活躍、最主動的方面。並對社會存在及其演化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進化作用。這一點從人的思維脱穎於動物界以及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經過工業社會而邁進信息社會的史實便能證明。思維信息、語言信息以及信息工具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信息等虛物的進化作用本質上來源於它的省能和致序特性。二是媒介作用,信息虛物由於運作省能,能夠更快更好地充當物質間的傳遞媒介物,是社會中主要的溝通方式,特別是信息的共振特點,決定其更顯媒介作用。三是放大作用。信息等虛物在其社會運動中常常產生增殖現象,如上所述,由於它違反能量守恆定律,具有不確定的能量,因此在運作和傳遞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自行增殖(如一個“上帝”的虛物就影響世界上十幾億信徒)。四是控制作用。虛物的省能特點以及信息的致序性,使其具有比實物遠為重要的控制作用。社會中最主要的控制物即政治權力便是一種“虛物”或曰權能信息。五是致序作用。信息量是一種負熵,而熵是系統無組織的量度。信息的反熵傾向將不斷減少不確定性和無組織情況。社會(及生物機體)之所以具有較強的自組織能力和秩序,信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文明作用

二 信息與信息文明建設的作用,不限於理論上的一般概括和界定,而在現實社會實踐中則具體地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 首先,信息技術與智能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國內外的研究認為,一種以信息為重要原料的生產方式正在和已經出現。有人把全球興起的創意與電腦的聯手稱之為“觀念產業革命”。由於信息的迅速及時或瞬間反應,已使商品的產—供—銷之間信息反饋的時間差、地區差幾乎縮小到零的程度。信息先於生產即以買定產的方式,節省了庫存,節省了積壓,也節省了風險。因為信息交流速度的加速,使生產和流通中的庫存規模縮小,甚至不再需要庫存,相關的運輸工具由大變小,運輸頻率加快,資金佔用由多到少,信息消除了傳統生產流通諸環節的浪費,併成為現代生產中的一項至關重要的經濟資源。同時,信息資源還克服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中資源只能獨佔和使用的侷限性,而可為不同的使用者所共享,並在使用中產生更多的信息。這就使得商品生產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隨着“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衞星通信的發展,信息迅速更新,產品及時換代,年推陳出新的比例甚至高達50%。這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由高數量轉向高質量,知識型信息型勞動力逐漸成為主流(主要發達國家的白領工人比例早已超過藍領工人)。信息革命正在或已經改變了人類經濟生活及物質文明的幾乎一切領域。 其次,信息技術革命對政治文明及制度文明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外的研究者認為,要想了解民主的前景,就必須弄清信息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新作用,或者叫做“信息政治”。他們認為,隨着信息革命的發生和信息文明的到來,權力或者力量正在發生轉移。權力或力量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通常是由暴力、財富和知識三個要素構成。在不同歷史階段中,這三個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的。在漫長的農業文明中,暴力起着主導作用,這是人們攫取財富、擴大權力的主要基礎。在工業文明的早期,財富(金錢)日益增加權力的籌碼,它漸漸成了權力、地位的象徵,成了控制社會的主要手段,而正在到來的信息文明,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知識的急劇膨脹與迅速傳播,即所謂的知識和信息的“大爆炸”。所以權力或力量將由金錢向知識轉移,誰握有大量的知識信息,誰就能在未來的世紀中獲勝,無論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人來説,都是如此。我們所説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所説的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及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實在是信息時代所必需。據認為,信息時代有三種事影響着未來的政治。一是腦力工人(或腦力勞動者或白領工人或知識型工人,也有不準確的“知識階級”“文化階級”之稱)人數的增加,用我們通常的説法就是知識化勞動者的增多,它不僅成為上述所謂權力或力量轉移的原因,而且也創造了政治參與或民主政治的主體條件和力量。二是決策任務的新發展。決策是政治最關鍵的方面,現實中為什麼有些決策的質量不高,主要不是因為決策者愚昧,而是社會流動的信息越來越多越快,需要做的決定決策也過多過快,大有使決策者應接不暇之勢。這就迫使社會不得不容納更多的人來參與決策,這就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參與管理制度產生的原因。

信息文明關係

三 信息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關係,
是我們在本文中所要着重探討的問題。因為自50年代信息革命發生以來,人們對信息技術給經濟建設或物質文明建設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已是有目共睹,談“信息經濟”多,談“信息精神”少。至於信息文明 建設就更難或幾乎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信息存在決定意識,在某種意義上説,為了使人們的精神更文明就需要就必須傳播文明的信息,或者説使信息更文明。如果説人們的精神、意識、認識、觀念、知識、文化、道德倫理等一切精神思維內容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通過接受各種信息獲得的話,那麼沒有信息傳播或文明信息的傳播,也就沒有人們的精神活動可言,更不會有人類精神文明建設可言。人類認識信息現象並建立信息科學是本世紀50年代以後的事情,但信息現象的存在及信息的傳播卻早已有之古已有之(其實原始人之間的一個動作一種聲音就是在傳達一種信息,只不過它沒有成為科學沒有今天的信息傳遞工具罷了)。沒有信息傳播人類歷史文明就不可能延續至今。所以信息的傳播特別是文明信息的傳播是人類精神運動和精神文明建設所離不開的。由此可見,如何搞好信息文明建設已是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礎和關鍵。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信息傳播卻並非盡如人意。由於信源、信宿、載體、環境以及轉換方式和規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而導致信息的破損、丟失、失真,造成假殘信息。如人們所説的信息的“假冒偽劣”,它比商品的假冒偽劣更危險,因為用假信息作決策,不僅不會產生好的科學決策,反而可能造成重大決策失誤。這種決策小則害民,大則誤國。社會的信息化必然要求信息的社會化。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一刻也離不開信息。其實不止經濟,政治決策也一刻離不開信息。
同時經濟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也都需要傳播,不傳播就不能為人們所共享,就失去了價值。但信息傳播如何淨化和消除“信息污染”、“信息垃圾”,如何防止假冒偽劣信息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正如美國某網絡公司的一位總經理所説,想要掌握或控制經由網絡傳輸的大量色情暴力和犯罪數據,在技術上幾乎是無法實現的。美國的電腦犯罪每年使企業和消費者損失高達百億美元。面對“黃色垃圾”以及“信息污染”,一位母親所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令人深思。據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每天看電視超過三個小時以上的少年兒童智力明顯低下,學習成績均差。同時,我們又在被“大爆炸” 的信息所淹沒,通過衞星轉播的有線電視節目可達五百個頻道。除此之外還有成百上千的報刊雜誌和數不清的各類圖書。由於信息的“爆炸”和氾濫,就造成了“信息過剩症 ”,薩蓋定律開始發揮作用,戴一塊表的人知道準確的時間,戴兩塊表的人反而不敢確定當前的鐘點了。顯而易見,信息革命正因為是一種高科技高智能的革命(其傳播速度的“瞬時反應”已使“地區差”、“時間差”縮小為零),所以它也就更難駕馭和控制,在帶來巨大正效應的同時,也不可能不帶來負效應或者叫管理和調控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看到信息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艱鉅性。不但要研究經濟信息政治信息,還要研究思想文化道德精神信息。一條好的經濟信息固然可以使一個企業或地區獲得巨大經濟價值和貨幣收入,但一條壞的思想文化信息(如“黃色垃圾”)也可能毀掉一個青少年的一生(甚至一代青少年),這也並非危言聳聽。所以,要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首先大力促進信息文明建設,信息管理也應該立法。這是信息時代的必然要求。因為在信息革命、信息社會、信息文明階段是不能離開信息去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乃至物質文明建設的。 搞好信息文明建設,還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信息文明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間的關係。應當看到,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工業化的過程尚未完成,與發達國家相比,信息產業差距更大。這就造成了我國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並存的現狀和局面,使我們面臨着雙重乃至三重任務,我們的農業要機械化、現代化、信息化,我們的工業要現代化、信息化,我們的信息化既要社會化又要產業化,這些任務哪一個都不能忽略不能甩掉,哪一項任務完不成都不可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強國。我們知道,下世紀的基本特徵就是生產、資本、產品、技術、信息都將國際化。如果我們信息開發不夠,就不能更多吸收國際信息。信息的社會化必然走向信息的產業化,其構成大致是信息製造業、信息傳輸業、信息服務業將全面發展,信息高新技術的發展走向產業化,信息技術手段將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運用。因此應當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信息文明,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改進社會各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開發程度和社會共享程度,使社會信息化得到全面的腳踏實地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推進信息化。 總之,信息文明建設是一個經濟性、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現實性、未來性都很強的課題,還不可能拿出十分完滿的答案。但我們相信,借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東風,我國信息文明建設的大發展必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飛躍。

信息文明影響

體積大,集中控制使用的電腦系統增強了國家對個人的權力。體積小分散使用的電腦和電腦網絡卻可以用來加強個人的權力。電腦可以大大改變軍事戰略上的平衡、政治選舉,甚至決定政治問題的方式。所以有人認為電腦可能是自從創立投票以來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朋友。總之,信息是同權力和政治密切相關的,如政治的公開化、透明度、“陽光法”等等,隨着“信息政治”時代的到來,就更是如此了。 再次,是信息文明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文化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建設範疇(下面將專門論述),這裏僅在社會形態的完整性即經濟政治文化相統一的意義上論及。社會文化是一種複合虛物,它本身並不等於信息,它是集物息、符號、語言以及信息等為一身的複合體。由於文化的發生作用主要是以信息方式即文化主體與受體發生文化信息共振的方式進行的,它本身又包含着許多信息性虛物也就是以信息方式存在的虛物,如語言、文字、思想、知識等等,所以可以把社會文化看作是一個信息複合體。在帕森斯的社會行動體系理論中,不僅認為文化子系承擔着維模(即指模式之維護)的功能,而且認為它是控制和操縱其它子系變遷的主要決定性因素,處在物理有機環境—行為有機體 —人格體系—社會體系—文化體系的最高控制層。文化體系是一個高信息(資訊)、耗能少的子系,由於這一特點它能夠節制和約束那些信息少、高能耗的體系。以信息和能量特徵來劃分控制的強弱,是符合控制論的,也是與人類進化的歷史相符的。高信息意味着高秩序,高秩序控制低秩序,低能耗優於高能耗,這是能量運作的必然,也是人類進化的選擇。社會愈是向複雜進化,愈是呈現出分叉和選擇的多樣化(即解的多重性)。正因為如此,信息才有意義。信息是為消除不確定性才產生的,沒有不確定,便沒有信息存在的必要。因此人們把人類文化類型分為:採摘、漁獵文化;畜牧文化;農耕和養殖文化;機器工業文化;信息智能文化。可見信息智能文化成為截至目前人類文化的最高類型,而信息的貢獻功不可沒。 綜上所述,“信息革命”作為“科學技術革命”、“產業革命”、“智能革命”、 “觀念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縱向地歷時態(或歷史)地看,它將人類文明推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信息文明(並將人類文化推進到信息智能文化階段);橫向地共時態(或現實)地看,它將社會形態推進到信息經濟信息政治信息文化的新階段。因此,我們若想真正加速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不認識和研究作為人類文明新階段新水平新形態的信息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