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息工程

鎖定
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電子信息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是與現代工程技術密切相關的工科專業,以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為核心,學習內容涉及數理基礎、工程光學、信息光學、電子技術、光電技術、通信技術、測控技術、計算機等信息工程諸領域,培養學生具備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成為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掌握激光與現代光學及光電子範疇相關理論和實驗技能、熟悉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綜合型人才。 [2] 
中文名
信息工程
外文名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專業代碼
080706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電子信息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信息工程發展歷程

1986年,在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及畢業生使用方向介紹》中,正式設置了信息工程專業,屬無線電技術和電子學類專業。 [3] 
1993年,在教委高等教育司編寫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簡介》中,原信息工程、圖象傳輸與處理、信息處理顯示與識別、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合併調整為信息工程專業,屬電子與信息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05。 [4]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信息工程專業出現在《工科本科引導性專業目錄》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609Y。 [5] 
2012年,教育部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原信息工程、信息科學技術、信息物理工程專業合併調整為信息工程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706,屬電子信息類專業。 [6]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信息工程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06,屬電子信息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7] 

信息工程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必備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相應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身心健康,可從事電子信息及相關領域中系統、設備和器件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應用、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信息工程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 [1] 
  • 基本業務要求
(1)具有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開發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2)掌握信息工程相關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基本的計算機理論、應用與開發能力;具有系統的與專業相關的工程實踐或科研訓練經歷,瞭解生產工藝、設備與製造系統,瞭解該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3)能夠熟練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儀表,初步具備設計與實施電子信息領域工程實驗的能力,並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並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理論或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可參與相關係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
(4)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創業方法;初步具備電子信息領域中綜合類實踐、實驗獨立設計、分析和調試能力以及進行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工程設計與分析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或研究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科技論文寫作基本能力;
(6)瞭解與專業相關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標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管理知識,能正確認識電子信息技術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效益、環保、職業健康和服務意識;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8)掌握1門外語,能閲讀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9)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 

信息工程課程體系

信息工程總體框架

信息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課程設置應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體系應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通識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分、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學分、經濟管理課程學分、外語課程學分、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學分、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和體育課程學分。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分。
專業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50%左右,其中學科基礎及專業類課程約佔總學分的30%。
綜合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與健康教育、學術科技與創業活動、文體活動、跨專業選修課、社會實踐及自選活動等。
總學分中,實踐與實訓教學學分(含課程實驗摺合學分)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各高校可根據具體專業的特點進行確定,專業類實踐環節應能體現電子信息領域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創業、工程設計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1] 

信息工程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包括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等基本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基礎。
各高校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實際情況,開設融合專業發展與社會科學內容的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 [1]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和專業類基礎知識須涵蓋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系統與應用、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波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教學內容可參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知識時,應講授相關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除上述學科與專業類基礎知識,還應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應包括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通信電路與系統、信息理論基礎、信息網絡、工程圖學中至少4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 [1] 
  •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課程應包括數字通信、射頻工程基礎、信息安全、VLSI設計、數字圖像處理、雷達技術、語音信號處理、電視原理與數字視頻、電子測量原理、統計信號處理、衞星通信、移動通信、天線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無線互聯網、光纖通信與數字傳輸、移動流媒體技術、IPTV技術等知識領域,可根據學校情況進行選取和適當補充。
依據上述核心知識領域的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電路分析基礎(64)、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信號與系統(64)、程序設計思想與方法(48)、C++程序設計(48)、數據結構(64)、計算機結構與邏輯設計(64)、微機系統與接口(64)、嵌入式系統原理與實驗(86)、電磁場與波(64)、數字系統仿真VHDL設計(48)、通信原理(64)、數字信號處理(64)、通信電子電路(64)、微波與天線(64)、近代信息論(48)、雷達原理(48)、平面顯示技術(32)、無線通信原理與移動網絡(64)、操作系統(64)、數字圖像處理(48);
示例二:C語言程序設計(32)、電路分析基礎(64)、信號與系統(64)、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48)、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64)、通信電子線路(48)、電磁場與電磁波(48)、隨機信號分析(48)、數字信號處理(48)、通信原理(64)、通信網絡基礎(48)、信息論與編碼理論(64)、信號測量與估值(48)、離散數學(48)、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48)、數據壓縮與信源編碼(48)、無線通信(32)、傳感技術(32);
示例三: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48)、電路分析基礎(64)、信號與系統(64)、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高頻電子線路(48)、通信原理(48)、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基礎(48)、現代通信網(48)、數字信號處理器原理(48)、無線傳感器網絡(32)、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32)。 [1] 

信息工程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驗實踐活動。
實驗課程:在電路類、信號類、計算機基礎和應用類、電磁場類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其中電子工藝實習必修、金工實習或其他相關實習可選)、專業相關的製作實習、生產實踐等。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要求,一般應結合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信息工程教學條件

信息工程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5:1,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35歲以下專任教師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比例不低於20%(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專業可適當降低比例);實驗教學須配備專任專職實驗技術人員,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 [1]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專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熟悉並承擔該專業教學工作。
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具有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應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本科畢業於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碩士、博士學位屬於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物理學學科之一;(2)已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獲得電子信息相關行業的國家或國際資質或認證。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所有專任教師均須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教師應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師應至少承擔1門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或專業實習等,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必要指導。 [1] 
  • 教師發展環境
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有吸引與穩定合格教師的制度,支持教師進修和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指導和培養青年教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為教師從事教學、學術研究、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和環境,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 [1] 

信息工程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學實驗室
(1)具有物理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實驗設備完好、充足,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生均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
(2)有良好的設備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近5年年均更新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0%,現有儀器設備完好率不低於95%,滿足實驗教學需求;
(3)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提倡一人一組,特殊情況下每組不超過2人;綜合實驗、大型儀器實驗每組不超過4人,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獨立操作能力;
(4)實驗室應提供開放服務,滿足學生課內外學習要求,提高設備利用率;
(5)實驗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實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等資料齊全。實驗室建設有長遠建設規劃和近期工作計劃,既要注重專業基礎實驗,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術的發展,還要結合專業特長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建設專業實驗室;
(6)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管理、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有效利用、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踐基地
(1)因地制宜建設校內實習基地,能為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設備使用時間,並設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跟蹤和指導;
(2)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就業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1] 
  • 信息資源要求
根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加強圖書館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圖書資料包括文字、光盤、聲像等各種載體的中外文獻資料。
具有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含電子圖書)和國內外常用數據庫,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完善的圖書流通、書刊閲覽、電子閲覽、參考諮詢、文獻複製等服務體系。能夠方便學生學習網絡課程與精品共享資源課程,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
信息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1] 

信息工程教學經費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不低於300萬元,且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學科研儀器總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有充足的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費,滿足日常實驗教學需求。
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信息工程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具有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含實驗大綱)、教學計劃的管理規定,具有定期修訂培養方案的機制,一般每4年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研討和全面調整,修訂工作有畢業生、用人單位、校外專家參與,並綜合考慮各方反饋意見和專業發展情況,確保專業培養定位和規格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並對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與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有分級教學督導隊伍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有專業學情調查和分析評價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測評。 [1]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
各高校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意見和建議,以及對畢業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使反饋信息能有效用於指導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1]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定期開展由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對該專業的教學質量內部評估,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使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用於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進。每年對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的成效和進一步改進措施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形成各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信息工程培養模式

  • 面向新工科、深化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結構設置:一方面注重講授信息工程領域所需的基礎知識,併兼顧人工智能領域國家戰略的需求;另一方面嚴格遵循新工科建設要求,課程體系包含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與信息應用等關鍵環節,並且兼顧了信息科學在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此外,將人工智能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結合作為講授內容或者選講內容,貫穿於課程體系的全過程,為學生打下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基礎。
產教融合措施: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典型的面向工程應用的工科專業,因此在堅持夯實基礎知識、構建全面的專業知識的同時,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採用“校企合作、雙導師制”等措施,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企業實踐過程等機會,構建紮實、完善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和產教融合的方式,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的方式,使學生對信息科學領域的社會需求和技術前沿有清晰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水平。 [8] 
  • “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
(1)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課堂教學中開展理論與實踐互動的教學模式,在系列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中開展基於工程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於工程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和基於工程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教學改革與實踐。即以項目設計為主線組織教學,以典型的工程實例為研究對象,將項目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把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融入項目設計的各個階段,以工程實例中所涉及的信息獲取、處理和傳輸等課程知識點為載體開展教學,將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2)課內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將課外教學活動貫穿於本科教育的全過程,為學生實踐動手創造機會,使學生在自主、綜合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鍛鍊。將課外教學納入正常教學體系,規定學生必須完成的課外學分,可以用校級及以上科技培訓競賽獲獎、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科研與創新、承擔校級省級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參加企業實習與實踐等多個環節來替代。從三年級起全面實行本科生專業導師制培養模式,與畢業設計相接軌。
(3)產學研相結合。完善校內教師到相關產業和領域一線學習交流,相關產業領域的人員到學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同時發揮學科科研優勢,積極培育企業實踐基地。在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與信息產業領域的知名企業密切合作,進一步增加和改進校外校內實踐實習基地的建設。
(4)工程基礎與工程設計和實踐相結合,實行工程基礎模塊、設計模塊和實踐模塊課程整合培養等,強化企業環境下的綜合工程實踐訓練。進一步強化工程訓練、實習實訓、設計課程等實踐訓練環節,增加企業環境下的綜合工程實踐訓練環節,創造條件由企業工程師直接指導或聯合指導學生的設計。 [9] 

信息工程發展前景

信息工程考研方向

可報考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等碩士專業。 [2]  [11] 

信息工程就業方向

畢業生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領域從事研究、開發、設計、應用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就職單位如電子信息類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科技產業公司、企事業單位等。 [12] 

信息工程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北京工商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
----
----
天津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
----
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
----
重慶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工程學院
河北
河北北方學院
廊坊師範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滄州師範學院
----
----
----
河南
河南科技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
----
山東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魯東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山東政法學院
安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
阜陽師範大學
----
----
江蘇
東南大學
蘇州城市學院
無錫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
----
----
浙江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萬里學院
----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漢江師範學院
----
湖南
國防科技大學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
廣東
華南師範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中山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
雲南
雲南農業大學
----
----
----
貴州
凱里學院
銅仁學院
貴州師範學院
----
四川
西華大學
成都工業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東軟學院
陝西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郵電大學
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
----
西藏
西藏大學
----
----
----
福建
福建師範大學
華僑大學
閩南科技學院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4日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