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息化

(現代信息化方向)

鎖定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與智能化工具相適應的生產力,稱為信息化生產力。 [1-2]  信息化以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對所研究對象各要素彙總至數據庫,供特定人羣生活、工作、學習、輔助決策等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各種行為相結合的一種技術,使用該技術後,可以極大的提高各種行為的效率,並且降低成本,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供極大的技術支持。 [3] 
中文名
信息化
外文名
Informatization
類    別
歷史過程
基    礎
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
起    源
60年代的日本

信息化發展背景

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信息化有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中國信息化已走過兩個階段正向第三階段邁進。第三階段定位為新興社會生產力,主要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這兩項技術掀起了計算機、通信、信息內容的監測與控制的4C革命,網絡功能開始為社會各行業和社會生活提供全面應用。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中國政務信息化取得了較大進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06年,中國的政務信息化市場規模為550億元,同比增長16.4%。至2010年,中國的政務信息化市場規模為1014億元,同比增長17.5%。未來幾年,中國政務信息化市場仍將持續平穩增長,預計2012年中國電子政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390億元。
中國醫療信息化市場的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已經連續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市場5.1%的年均複合增長率。截至2010年,中國醫療整體IT市場投資規模達到120多億元。預計到2014年,中國的醫療信息化市場規模將達到286.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9%。
2010年,中國物流信息化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到18.12億元。未來幾年是物流信息化大發展的幾年,物流信息化市場需求增長幅度將超過20%,後幾年增長速度更快,2015年增長速度將達到30%以上,保守估計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6.44%,2011年國內市場整體規模將突破20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流信息化市場規模達到51.12億元。
此外,電力信息化、金融信息化、酒店信息化等也取得了顯著進展。信息化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和文化傳播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着突出的問題。在社會信息化、政務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建設領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隨着中國政策的支持和產業問題的解決,中國信息化將進一步向着縱深方向發展。 [4] 

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一般定義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日本學者梅棹忠夫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5] 

信息化標準定義

信息化代表了一種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信息化也是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的,不斷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段持續的過程。 [6] 
此定義綜合了以下學者的定義
⑴1963年,日本學者Tadao Umesao在題為《論信息產業》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其中行為合理化是指人類按公認的合理準則與規範進行;通訊現代化是指社會活動中的信息交流基於現代通信技術基礎上進行的過程;計算機化是社會組織和組織間信息的產生、存儲、處理(或控制)、傳遞等廣泛採用先進計算機技術和設備管理的過程,而現代通信技術是在計算機控制與管理下實現的。因此,社會計算機化的程度是衡量社會是否進入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林毅夫等指出:“所謂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
⑶趙蘋等給信息化所下的定義則是:“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

信息化信息化生產力

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要求要有先進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一切不適應該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將隨之改變。完整的信息化內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⑴信息網絡體系,包括信息資源,各種信息系統,公用通信網絡平台等。
⑵信息產業基礎,包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裝備製造,信息諮詢服務等。
⑶社會運行環境,包括現代工農業、管理體制、政策法律、規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觀念等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
⑷效用積累過程,包括勞動者素質,國家現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等。

信息化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簡介

信息化建設指品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撐品牌管理的手段和過程。
隨着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企業信息化已成為品牌實現可持續化發展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品牌應該採取積極的對策措施,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進程。品牌2.0理論指出,信息化建設是品牌母體樹冠部分的支持網絡,龐大的品牌識別系統必須對應有強大的信息化建設體系,如果信息化建設不能滿足品牌識別系統的要求,品牌識別系統也將受到傷害,會自動調低到現有的信息化建設體系可以支撐的大小,這是品牌母體的自我調整過程。根據這個原理可以解釋一種現象:為什麼有的品牌進行了很好的品牌識別系統設計,初看起來是一個極具競爭力和發展前景的品牌,但卻不能持久,並馬上出現了負品牌效應(品牌的負面元素暴露進行損害品牌的美譽度)。 [7] 
2022年2月23日,全國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啓用,將實現代表議案建議提出、交辦、辦理、溝通、答覆、反饋、查詢全環節在線辦理。 [12] 

信息化內涵

信息化建設包括了企業規模,企業在電話通訊、網站、電子商務方面的投入情況,在客户資源管理、質量管理體系方面的建設成就等。信息化建設是品牌生產、銷售、服務各環節的核心支撐平台,並隨着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的不斷深入顯得越來越重要,未來甚至許多企業就是隻依靠信息化建設而生存。
品牌指數數據模型中的信息化建設權值為10分,當品牌在企業規模、通訊系統、網絡、電子商務、客户資源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有正向的建設內容時,品牌指數將給予加分。
在品牌2.0理論體系中,信息化建設作為品牌母體樹冠部分的支撐物,同屬自觸點,也就是品牌母體可以主導的部分。
品牌信息化建設必須詳細分析、系統實施。品牌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必須根據該品牌的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千萬別好高騖遠,在中國,信息化建設失敗的案例極其常見,尤其是CRM、ERP領域。對品牌來説,錯誤的信息化建設決策有可能帶來比未進行有效信息化建設更大的風險。

信息化解決方案

實現企業管理產銷一體化,主要業務與財務管理的集成,推進企業全面面向市場和適應市場的變化,促使企業管理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化、精細化,全面提升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在企業工程建設和規模擴張的同時,以市場和客户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競爭力、市場佔有率、客户滿意度和獲取最大利潤為目標,以協同商務、協同競爭為商業運作模式,通過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集成技術,達到對整個企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業務流和價值流的有效規劃和控制,從而將企業和客户、供應商、銷售商和服務商等合作伙伴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鏈結構。
IT需求,即用户對信息技術方面的需求,這個需求可描述為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用“信息化”來表示,因此,信息化解決方案也可以説是IT解決方案。
對信息化建設有貢獻的企業,中國信息化機構會授予企業一定榮譽,深圳市昕網格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2011年獲得了中國行業信息化突出貢獻企業獎。這也是中國政府機構促進中國信息化發展的一大舉措。

信息化信息化平台

不少企業常常面臨溝通不暢,信息無法及時獲得,管理效率低下,資源和資源之間各自為政,難以統一管理和協調的現狀。尤其是當企業業務流程日益複雜,業務與業務之間關聯與交叉頻繁;人與人,部門與部門,企業與企業的溝通和協作愈發凸現重要性的時候,企業更需要打破各種溝通和管理的屏障,實現對管理和運營各環節的掌控、調配和協作。而引進一套能充分發揮出協同理念和協同應用的OA辦公系統,能有效幫助企業突破以上發展瓶頸。
知識管理平台
建立學習型企業,更好的提高員工的學習能力,系統性地利用企業積累的信息資源、專家技能,改進企業的創新能力、快速響應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和員工的技能素質。
日常辦公平台
將自己的日常安排、任務變更等集成在一個平台下,改變了傳統的集中一室的辦公方式,擴大了辦公區域。通過網絡的連接,用户可在家中、城市各地甚至世界各個角落隨時辦公..
信息集成平台
對於一些使用ERP系統的企業,已存在的生產、銷售、財務等一些企業經營管理業務數據,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起着關鍵性作用,但它們都是相對獨立、靜態的;
信息發佈平台
建立信息發佈平台的標準流程,規範化運作,為企業的信息發佈、交流提供一個有效場所,使企業的規章制度、新聞簡報、技術交流、公告事項等都能及時傳播,而企業員工也能借此及時獲知企業的發展動態。
協同工作平台
將企業各類業務集成到OA辦公系統當中,制定標準,將企業的傳統垂直化領導模式轉化為基於項目或任務的“扁平式管理”模式,使普通員工與管理層之間的距離在物理空間上縮小的同時,心理距離也逐漸縮小,從而提高企業團隊化協作能力,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創造力。
公文流轉平台
企業往往難以解決公文流轉,總覺得文件應該留下痕跡,但是在信息化階段,改變企業傳統紙質公文辦公模式,企業內外部的收發文、呈批件、文件管理、檔案管理、報表傳遞、會議通知等均採用電子起草、傳閲、審批、會籤、簽發、歸檔等電子化流轉方式,同樣可以留下痕跡,真正實現無紙化辦公。 [8] 
企業通信平台
也就是企業範圍內的電子郵件系統,使企業內部通信與信息交流快捷流暢,同時便於信息的管理。

信息化信息化特性

信息化趨勢:
隨着信息化建設的發展,OA選型問題討論從未停止過,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但也不難看出隨着成長型企業認識到信息化重要性之外,政府對於企業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也加大了助推力度。 [9] 
六大特性最受企業青睞:
⒈易用性:
易用性對軟件推廣來説最重要,是能否幫助客户成功應用的首要因素,故在產品的開發設計上尤為重點考慮。一套軟件功能再強大,但如果不易用,用户會產生牴觸情緒,很難向下推廣。
⒉健壯性
健壯性表現為軟件能支撐大併發用户數,支持大的數據量,使用多年以後速度、性能不會受到影響。
⒊平台化、靈活性、拓展性
通過自定義平台,可以實現在不修改一行源代碼的前提下,通過應用人員就可以搭建功能模塊,及小型業務系統,從而實現系統的自我成長。同時通過門户自定義、知識平台自定義、工作流程自定義、數據庫自定義、模塊自定義,以及大量的設置和開關;讓各級系統維護人員對系統的控制力大大加強。
⒋安全性
系統能夠支持WINDOWS、LINUX、UNⅨ等各種操作系統,對安全性要求高的用户通常將系統部署在LINUX平台,同時,從流程、公文、普通文件等在傳輸和存儲上都是絕對加密的,系統本身有嚴格的思維管理權限、IP地址登錄範圍限制、關鍵操作的日誌記錄、電子簽章和流程的綁定等等多種方式來保證系統的安全性。
⒌門户化、整合性
協同辦公系統只是起點,後續必然會逐步增加更多的系統建設,如何將各個孤立的系統協同起來,以綜合性的管理平台將數據統一展示給用户,選擇具有拓展性的協同辦公系統就成為向後一體信息化建設的關鍵。
技術上
產品底層設計選擇了整合性強的技術架構,系統內預留了大量接口,為整合其他系統提供了技術保障
經驗上
成功實施了大量系統整合案例,豐富的系統整合經驗確保系統整合達到客户預期的效果
⒍移動性
信息化平台嵌入手機,使用户通過手機也可以方便使用信息化服務。

信息化信息化層次

產品信息化
產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礎,含兩層意思:一是產品所含各類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質
產品信息化 產品信息化
比重日益降低,產品日益由物質產品的特徵向信息產品的特徵邁進;二是越來越多的產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產品具有越來越強的信息處理功能。
企業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指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經營等多個環節中廣泛利用信息技術,並大力培養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務,加速建設企業信息系統。
產業信息化
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廣泛利用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建立各種類型的數據庫和網絡,實現產業內各種資源、要素的優化與重組,從而實現產業的升級。
國民經濟信息化
指在經濟大系統內實現統一的信息大流動,使金融、貿易、投資、計劃、通關、營銷等組成一個信息大系統,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經濟的四個環節通過信息進一步聯成一個整體。國民經濟信息化是各國急需實現的目標。
社會生活信息化
指包括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政務、日常生活等在內的整個社會體系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各種信息網絡,大力開發有關人們日常生活的信息內容,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拓展人們的活動時空。等社會生活極大程度信息化以後,我們也就進入了信息社會。

信息化信息化作用

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信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嘗試。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論述:一種是將信息化的作用概括為支柱作用與改造作用兩個方面;另一種是將信息化的作用概括為先導作用、軟化作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與優化作用等五個方面。這些觀點對充分認識信息化的經濟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此不可忽視。信息化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信息產業的經濟作用予以體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0] 

信息化信息產業的支柱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支柱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⑴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信息產業以3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不斷攀升,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不斷提高,間接貢獻率穩步提高。⑵信息產業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到2005年年底,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佔全國外貿出口比重將超過30%,其在國家外貿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位居前列,將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

信息化信息產業的基礎

信息產業是關係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⑴通信網絡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網絡與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強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件業是確保網絡與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⑵信息技術和裝備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爭奪科技、經濟、軍事主導權和制高點的戰略性產業。

信息化信息產業的先導

信息產業是國家經濟的先導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4個方面:⑴信息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社會再生產的基礎。⑵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羣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帶動其他高新技術產業騰飛的龍頭產業。⑶信息產業的不斷拓展,信息技術向國民經濟各領域的不斷滲透,將創造出新的產業門類。⑷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縮短技術創新的週期,極大提高國家的知識創新能力。

信息化信息產業的核心

信息產業是推進國家信息化、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產業。這一作用體現在3個方面:⑴通信網絡和信息技術裝備是國家信息化的物資基礎和主要動力。⑵信息技術的普及和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將推動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⑶信息產業的發展大量降低物資消耗和交易成本,對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集約型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信息化主要問題

規模小和質量不高
海淀區信息化應用系統 海淀區信息化應用系統
信息產業在總量上具有相當規模,但總體規模小,質量並不高。在經濟發達國家,信息產業已成為第一、第二大產業,而中國信息產品製造業在全國工業行業中僅排7到8位。中國信息產業的總量水平也較低,僅接近於1990年前後新加坡、英國的水平。在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份額中,美國佔30% 以上,日本佔20% 以上,而中國僅佔3.5%。
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差
總體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差。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信息技術水平相比,中國技術水平的差距主要是技術創新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極為不足,信息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中國VCD產量雖然居世界第一位,但VCD的關鍵元器件解碼芯片和機芯卻都需要進口;中國彩色電視機的批量生產國產化率已在95%以上,但芯片和顯像管的技術卻掌握在外國企業手裏。此外,中國國產集成電路生產水平不高,產品檔次很低,市場佔有率僅為20% ;,高檔產品無力生產,也只能依賴進口。到目前為止,芯片、軟件、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核心軟件等一些關鍵技術,仍由發達國家所主宰,業已成為制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自主發展的主要瓶頸。
結構不合理
信息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仍然未能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電信支撐網建設和業務發展滯後於通信能力發展;通信產品製造業發展又滯後於網絡建設,缺乏統籌規劃,發展協調不夠。郵政的資產結構、業務結構不合理,基礎業務增長緩慢,業務拓展和市場開發比較薄弱,網絡佈局及服務手段、管理體制及經營機制還不適應市場需要。電子行業結構性矛盾仍然較突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一些地區和部門爭上熱門產品、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的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在VCD、移動通信、手提電腦等製造設備方面,存在品牌過多、分散經營、產品雷同、重複生產的不正常現象,既浪費了有限的資源,也不利於企業競爭。
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營銷能力較弱
出口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營銷能力較弱。中國信息產業出口從總體上看,仍處於粗放型和勞動密集型階段。雖然近幾年中國信息技術產品在不斷優化,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從根上本扭轉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的不利局面。兩難境地是:出口電子產品多數屬於低檔次的、低附加值的產品,而進口的電子產品則多數屬於高檔次的、高附加值的產品。1998年,中國出口的有線電話機平均單價為12.23美元/台,而進口電話機平均單價則高達190.35美元/台,進口平均單價是出口平均單價的15.56倍。與境外的信息企業營銷能力相比,中國信息營銷能力還有很多不足:營銷體系不健全;進出口權還受到很大的限制;市場佔有的層次較低。
開發能力不足
信息技術發展相對滯後,開發能力明顯不足。中國基礎信息技術產業和軟件產業技術水平還很落後,不少產品設計技術與生產技術要依賴進口才能解決。有相當比例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還處於引進和模仿階段,自主創新生產比重還相當低。致使一些尖端產品與美國、日本相比至少落後10年以上,一般信息技術要相差2—3個發展階段。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加大了電子信息產品的投入,但開發能力仍然嚴重不足。研究開發經費的比例偏低,嚴重製約了中國信息產業的技術創新,阻礙了電子信息產品檔次的提高和附加值的增加。此外,電子信息產品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很低:一般發達國家都在75% 以上,而中國的轉化率僅為15% 。

信息化綜合集成

企業想實現部門的信息綜合集成,實際主要就是要實現企業業務集成和管理集成,從整個信息化建設角度看, [11]  要分五個台階實現,如下所示。
信息化綜合集成五個階段 信息化綜合集成五個階段
部門級應用
首先要實現部門級應用,即每個部門能夠實現自主採集、輸入和查看本機數據,這是信息化普及的基礎。比如辦公管理使用OA系統,財務管理使用K3系統,物資供應部使用按單採購系統,技術部使用CAXA系統,生產調度使用Project等等。
數據大集中
在部門級應用通暢的情況下,進行跨部門數據大集中,即將所有關鍵業務的數據集中管理和共享,這是實現信息化綜合集成的根本。
信息快準穩
在數據集中的基礎上,要着力解決一手數據快、準、穩定問題,為管理信息化發揮切實效益提供基礎保障。所謂快、準、穩即數據獲取快、數據準確性高、數據來源穩定,這需要做到兩點:其一,堅決取消手工單據,從根源杜絕數據差錯、數據丟失等問題;其二,務必從工作現場採集數據,避免後期錄入、推演等行為,保證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數據的決策支持價值。
多數據源綜合集成
多數據源綜合集成包括三個方面:產品維度的綜合集成、企業管理維度的綜合集成、價值鏈維度的綜合集成
1、所謂產品維度的綜合集成,即從產品維度出發,將生產準備,圖紙轉換、產品結構、工件級產品信息、標準工藝、定額等集成。
2、所謂企業管理維度的綜合集成,即從企業管理維度,將OA、工作流、短信網管等工具進行集成,可實現工作流推動表單或者表單推動工作流,達到同一時間、不同人的協同工作。像銷售這類移動辦公的崗位,可通過外部窗口登錄系統,系統也可實現推送,將業務和生產上的里程碑、關鍵信息等,通過系統自定義自動邏輯推送到用户界面。這就實現了從用户操作級、中層管理報表級到高層管理決策級的綜合集成。
3、價值鏈維度的綜合集成是從公司的內部價值鏈和外部價值鏈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內部價值鏈實現產供銷的綜合集成;外部價值鏈實現產業鏈上企業的綜合集成,如將開放部分窗口讓這些企業的用户可登錄,查看採購訂單、上報外協進度、跟蹤生產過程等。
信息化管控
信息化管控即是企業實現信息化綜合集成的第五步,也是信息化綜合集成所期望達到的管理形態,即流程固化、管辦分離。這既需要強大的信息化實施推進力,也需要管理的二次提升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信息化應用的二次優化。上述兩點十分必要,因為企業的思想在變,管理細節和內涵在變,如果沒有能夠持續跟進隨之而變的信息化系統,那麼信息化一定是短命的,持續地優化將為管理和信息化更深層次、更廣範圍的結合創造有利的條件。
延展諮詢估算,通過綜合集成的實現,製造企業能夠實現每年10~20%的銷售收入增長;每台產品交貨期平均能縮短1~1.5個月,客户變更響應速度提高10~20%;關鍵設備產能利用率提高5~15%,單台產品的財務決算速度提高30-40%,資金週轉率提高約5~8%,確實具有很高的管理價值和經濟效益。
參考資料
  • 1.    黨衞紅. 信息化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 黑龍江史志, 2015, 18(13):118-119.
  • 2.    張津航. 信息化發展對生活的影響[J]. 通訊世界, 2017(23):367-367.
  • 3.    王濟昌.現代科學技術名詞選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2
  • 4.    李柏萱. 論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創新及應用[J]. 科技風, 2018, No.352(20):25.
  • 5.    李娟. 論商業銀行信息化建設發展以及取得的成就[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3(2):219-220.
  • 6.    奚惠鵬, 王源. 淺談學會工作信息化[J]. 科協論壇, 2009(7):29-31.
  • 7.    賈延鋒, 孟凡營, 韓雨傑,等. 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加強油田生產現場安全監管[J]. 中國信息界, 2011(8):46-47.
  • 8.    張穎達. 公文流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 東北大學 , 2009.
  • 9.    王凱. 試論信息化建設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探討[J]. 中國新通信, 2016, 18(1):7-8.
  • 10.    產業信息化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作用的研究[D]. 安徽農業大學, 2008.
  • 11.    姚宇紅. 一種實現企業級業務流程整合的信息化建設思路[J]. 信息技術與信息化, 2011(4):18-23.
  • 12.    全國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啓用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3-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