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信宜縣

鎖定
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轄東鎮、鎮隆、水口、北界、高坡、金銅、徑口、丁堡、池洞、硃砂、安莪、貴子、旺沙、洪冠、茶山、懷鄉、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等23個鎮。2004年將徑口併入金垌鎮,高坡併入北界鎮,安莪、旺沙併入硃砂鎮。2005年東鎮鎮改為街道辦事處。現在全市18個鎮及1個街道辦,下轄370個村委會及8個居委會。
中文名
信宜縣
全縣土地面積
3080.5平方公里
人    口
102萬
位    置
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

信宜縣縣鎮介紹

信宜縣位於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東部與東 北部同羅定市接壤,東南同陽春市交界,南同高州市相 連,西部與西北部同廣西的北流、容縣、岑溪三縣為鄰。 縣城東至廣州市378公里,南到茂名市90公里。全縣土 地面積3080.5平方公里,人口102萬,轄23個鎮。縣政 府駐信城鎮。

信宜縣歷史沿革

信宜歷史悠久,據本土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信宜縣公元前

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信宜地屬交趾(後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

信宜縣公元1000年前

晉永和七年(公元346年)信宜地屬廣州晉康郡端溪縣,南朝梁、陳年間(公元502—581年),始在信宜地置梁德郡及梁德縣。由高涼地區的馮冼氏家族世襲粵西南路為酋長,隋開皇九年(公元583年 ),信宜仍是梁德郡領梁德縣。24年後,行郡縣制,以羅定的太平、羅鏡為中心設立永熙郡,梁德縣隸屬永熙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梁德縣改為懷德縣。唐武德四年(621)唐朝出於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析懷德地置信義、譚峨兩縣,並在信義縣(今鎮隆)設南扶州管轄這三個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懷德縣地置特亮縣(以特亮山即牛弼山得名,縣治在今徑口鎮木威村)、扶萊縣(今廣東省信宜市西南部,廣西北流市大倫鎮、白馬鎮一帶),隸屬南扶州。唐貞觀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竇州,以鎮隆東江、西江匯合處的羅竇洞得名。轄懷德、信義、潭峨、特亮、扶萊5縣。(《舊唐書 》 地理四 .嶺南道.竇州記載: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户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户一千一十九)。 唐貞觀八年(634)南扶州改稱竇州,管轄範圍不變,隸屬嶺南道容縣都督府。唐乾封二年(公元667),本屬竇州的扶萊縣劃歸了東峨州,總章二年(公元669),改屬禺州。(《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八之扶萊廢縣) 宋開寶五年(972)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併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信義縣改信宜縣。

信宜縣公元1000年後

宋熙寧四年(1071)廢竇州,信宜歸廣南西路高州管轄。元朝屬海北海南道高州路,明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高州府。明萬曆五年(1577)羅旁戰事後,將信宜之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今白石、大成、錢排、合水、新寶,平塘、思賀、貴子、旺沙、硃砂、安莪、洪冠、茶山、懷鄉等鎮)池洞部分、高州之馬貴、古丁、深鎮及羅定之扶合、加益、棼濱、新樂一帶,劃給新設的西寧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經朝廷批准,定康、信豐、感化、從善四都重歸信宜管轄。沿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清朝信宜隸屬廣東省高州府。民國(1912)之後 信宜先後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後督辦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後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併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

信宜縣歷史事件

信宜縣淩十八起義

公元1850—1852年,信宜暴發一場農民起義,當時轟動整個粵西地區。起義首領叫“淩十八”。故歷史上叫做“淩十八起義”。淩十八(1819—1852)名錦才,因排行十八稱為淩十八,是信宜錢排人。1849年前往廣西金田村參加洪秀全的“拜上帝會”,第二年春回到信宜錢排大寮組織拜上帝會,聚眾宣講,進行拜旗起義。起義軍發展到三千多人。知縣宮步霄知道後,親自率隊前往“征剿”,鎮壓拜上帝會。淩十八奮起反攻,取得勝利。1851年1月,淩十八率軍四千人進取廣西,攻入玉林州城,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已北進,起義軍北進受阻,戰鬥很激烈。7月10日,淩十八率兵轉移到信宜與羅州交界的羅鏡圩安頓下來,繼續籌糧擴軍,加築工事,抗擊清軍。廣東巡撫葉名琛前來督剿。由於起義軍受困,糧斷彈盡。6月12日,清軍分三層十五隊進攻羅鏡圩,凌軍奮起還擊,無法抵擋,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淩十八也跳井就義。

信宜縣大洪國起義

繼淩十八起義之後,又一場農民革命風暴席捲了信宜大地。這場鬥爭的領導者,就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之一,農民政權“大洪國”的建立者陳金缸。1857年,陳金缸在廣東懷集稱南興王,建立“大洪”政權。1861年,陳金缸率部繞道廣西岑溪進入信宜,一路打破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追堵截,直撲信宜縣城(當時的縣城在鎮隆)。縣城守軍和大小官員望風而逃,起義軍不戰而攻下鎮隆。陳金缸在信宜仍稱南興王,建立“大洪國”,將學宮作為皇宮府。其勢力拓展到茂名、化州、電白以及廉江的許多地方。1864年9月,大洪國的重要將領鄭金叛變,誘殺陳金缸,獻城投降。轟轟烈烈的大洪國起義遂告失敗。

信宜縣懷鄉起義

1927年12月16日,中共廣東南路特委和信宜縣委領導200多名信宜農軍,為配合廣州起義發動了懷鄉起義。當天中午,起義軍司令部在懷鄉大營地召開慶祝大會,朱也赤代表革命政府宣佈:建立懷鄉區蘇維埃政府,實行減租減息,廢除苛捐雜税,並處決反動區長周植盛。12月18日,廣州起義失敗,國民黨信宜縣府將派大批兵力前來“圍剿”。為避敵鋒芒,12月23日起義軍安全衝出重圍,轉移到洪冠,留下17名骨幹在洪冠堅持鬥爭,其餘分散隱蔽。

信宜縣桄榔武裝起義

1945年2月2日,信宜特派員陳志輝領導武裝起義。當晚,起義隊伍四十多人分為兩隊,一隊攻打桄榔(今鎮隆)東鄉公所的20多人,由林驥、練松林率領,半夜12時,由內應林仲豪開門接應,不發一槍即攻下桄榔東鄉公所,繳槍十多支,接着拉隊往龍登衝收繳地主林佐光的槍支和開倉奪糧;另一隊攻打桄榔西鄉公所的20多人,由甘耀楷、林壽祥率領。由於內應林俊耀、林俊昌事先被敵發覺,他們已被監視,當我軍到達鄉公所時被敵開槍掃射而撤退。起義次天,敵軍100多人趕來清鄉掃蕩。我隊伍被迫化整為零,起義遂告失敗。游擊隊員林俊昌、黨員林俊耀被敵押解回縣城後,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忠貞不屈。於同月10日,在鎮隆圩尾英勇就義。

信宜縣信宜解放

1949年10月22日,中共高州地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五支隊司令員王國強令十五團從北面直攻信宜縣城;令中共高州地委委員車振倫率領陳庚桃起義部隊(原保九團)從東面柴口向信宜進攻;令打入國民黨信宜縣自衞總隊任副總隊長的共產黨員陳達增策動該隊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麥國起義,麥國見到兵臨城下,大勢已去,同意起義,由陳達增指揮官兵400餘人起義。國民黨縣長陸祖光倉惶出逃,信宜縣宣告解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