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俠之大者

鎖定
俠之大者,即大俠:舊時指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人;行俠仗義的人。出自《神鵰俠侶》。
中文名
俠之大者
品    質
光明磊落、善惡分明、為國為民
原    著
金庸武俠小説《神鵰俠侶
源    頭
墨家思想

俠之大者解釋

《辭源》雲:舊時指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人;俠士——仗義的人。
《詞海》雲: “俠”字在立人旁有“夾”。《説文》雲:從人從夾,夾從大從二人。顏師古説:俠之言挾也,以權力俠輔人也。

俠之大者引申

俠之大者,他們的所做所為大都符合傳統武俠的標準。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敢於與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進行殊死的抗爭;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為別人排難解紛,報仇雪恥;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能夠挺身而出,毫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得失,甚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等。

俠之大者代表人物

金庸武俠小説《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宅心仁厚,義膽忠肝,堪稱“俠之大者”。觀其六歲時掩護蒙古勇士哲別以及救出豹口下的華箏公主,便見其勇敢的天性。
待到他長大成人,有一次隨成吉思汗進攻撒麻爾罕,因該城城堅守固,久攻不下,成吉思汗便當眾宣佈:“誰能攻破此城,城中的玉帛子女全數賞他。”當郭靖用黃蓉之計攻破撒麻爾罕城後,成吉思汗果執行諾言,叫他領兵前去點收。在攻城之前,郭靖本與黃蓉計議好,破城後向成吉思汗提出解除與華箏公主的婚約。正當他要説出這個要求時,蒙古軍開始屠城,城中數十萬奔逃苦叫,面對此慘像,他毅然把要求改為“饒了這數十萬百姓的姓命”,即使因此而與黃蓉的姻緣化為流水也在所不惜。其後在《神鵰俠侶》中,兩次死守襄陽,抗擊蒙古大軍。當金輪法王捉了他的小女兒郭襄,要挾他獻城投降時,他大義凜然,不為所動,高聲激勵女兒慷慨就義,不可害怕,以社稷為重,兒女為輕,為國為民,不愧大俠稱號。

俠之大者原著論述

郭靖一面解衣就寢,一面説道:“過兒,眼前強虜壓境,大宋天下當真是危如累卵。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我親眼見過蒙古人殘殺異族的慘狀,真是令人血為之沸。”楊過聽到這裏,想起途中蒙古兵將施虐行暴諸般可怖可恨的情景,也不禁咬得牙關格格作聲,滿腔憤怒。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説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大丈夫一生當為國為民,方為真正的俠之大者。”這一番説誠摯懇切,楊過只聽得聳然動容,見郭靖神色莊嚴,雖知他是自己殺父之仇,卻也不禁肅然起敬,答道:“郭伯伯,您死之後,我定會記得您今晚這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