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兆嶽

鎖定
俞兆嶽,字岱楨,清代海寧(今屬浙江省)人。康熙中由宣平教諭選大田知縣,升開州知州。雍正元年為松江府海防同知。雍正二年(1724年),華亭縣康熙年間所築土塘坍毀,沖毀民房無數。俞兆嶽認為土塘易潰,上書布政使鄂爾泰請築石塘。十二月,吏部尚書朱軾奉旨查視海塘,俞徒步隨行五十里,力陳改築石塘之必要,朱軾深以為然。但由於工程浩大,為節約經費,僅在四處險工段築石塘三千八百五十四丈,又因督工欽差李馥等偷工減料,沒有按照朱軾的樣式建造,質量較差。雍正六年(1728年),世宗決定全線四十里全部改建石塘,查辦前任欽差,擢升俞兆嶽為通政參議,全權總理塘工。
岱楨
所處時代
清代
本    名
俞兆嶽
籍    貫
海寧(今屬浙江省)人

俞兆嶽人物簡介

字岱楨,清代海寧(今屬浙江省)人。康熙中由宣平教諭選大田知縣,升開州知州。雍正元年為松江府海防同知。

俞兆嶽相關事件

雍正二年(1724年),華亭縣康熙年間所築土塘坍毀,沖毀民房無數。俞兆嶽認為土塘易潰,上書布政使鄂爾泰請築石塘。十二月,吏部尚書朱軾奉旨查視海塘,俞徒步隨行五十里,力陳改築石塘之必要,朱軾深以為然。但由於工程浩大,為節約經費,僅在四處險工段築石塘三千八百五十四丈,又因督工欽差李馥等偷工減料,沒有按照朱軾的樣式建造,質量較差。雍正六年(1728年),世宗決定全線四十里全部改建石塘,查辦前任欽差,擢升俞兆嶽為通政參議,全權總理塘工。俞接任後,改進原設計,條石之間加用鐵榫鐵銷上下左右連接,使石塘更為堅固,並先築樣塘六十丈示範,要求在工人員一律按式構築。雍正八年(1730年)在石塘之外所構築的外護土塘上創築五樁五石護塘壩,自戚家墩至胡家廠兩千三百四十七丈,這是上海地區出現的第一座樁石護塘壩。由於其採用多層階梯形結構,中用塊石填築,消能作用良好,當波浪拍岸後下泄時,又能減弱底流速,防止淘刷塘基,被稱為“玲瓏壩”,使處於頂衝段的土塘提高了抗災能力。(舊志認為系江蘇巡撫尹繼善所首創,今查尹的原奏,他所造的是一種條石護岸工程,系撈取崇禎石塘廢條石砌築而成,並非塊石、樁木構成的護塘壩。今據清人張鴻卓《海塘記》予以更正),雍正八年俞兆嶽以功升任太僕寺卿。全部工程於雍正十三年完工。

俞兆嶽軼事

在工期間俞兆嶽經常青衣、破帽,微服深入工地,與民工打成一片,沿海兒童牽其衣,扯其袖,稱為“俞伯”,見者均把他當作衙門中的一名小差役。工地漫長,人員眾多,承辦人員對木、石、鐵等材料向有舞弊行為。這次工程,頭一天出現問題,次日欽差即行文查詢,作弊者疑為“神”,此後再無人敢於作弊。工程完成之日,俞兆嶽到工地會勘驗收,人們才知道經常往來於工地之上青衣破帽的小差,原來就是欽差大臣。

俞兆嶽歷史貢獻

雍正十年(1732年)秋,颶風海溢,上海地區沿海均遭災,惟華亭因新塘建立而免災。
華亭大石塘,全長四十里,工程堅固有“四十里金城”之美譽,至今仍屹立在上海西南部杭州灣畔,制止了海岸的繼續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