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充

鎖定
俞充(1033年~1081年),宋朝政治人物。字公達,宋代明州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
出生地
明州鄞縣
出生日期
1033年
逝世日期
1081年
本    名
俞充

俞充人物生平

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任虞鄉縣令,宋神宗熙寧初,擢都水丞,升為成都路轉運使,集賢殿修撰。元豐元年(1078年),王珪計劃出兵西夏,命俞充為右正言、天章閣侍制、慶州知州和懷慶路經略安撫使。元豐四年(1081年),卒。
事見《寶慶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三三有傳。

俞充人物事蹟

俞充初入仕途

俞充,生於1033年,字公達,明州鄞縣人。年少時,俞充拜“慶曆五先生”之一的樓鬱為師。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26歲的俞充考中進士,成為鄞縣最早的進士之一。他先是被任命為虞鄉(今山西省永濟市虞鄉鎮西北)縣令。俞充將明州興教重學的理念帶到這個山麓小城,一時民風大為改觀。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俞充被召入京都,升任都水丞。在隨後幾年裏,俞充主持了汴河清淤工程。俞充發動百姓清淤築堰,並將挖出的淤泥作為肥料改良農田,一舉解除了河道淤塞及洪澇災害的威脅,將汴河沿岸的8萬頃農田改造成為肥沃的良田。由於治水績效顯著,俞充被任命為中書户房的檢正官,加集賢校理、淮南轉運副使。 [1] 

俞充築城御蕃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俞充出任成都府路轉運使。當時,成都路轄下的茂州(今汶川縣、茂縣)沒有城牆。俞充瞭解這一情況後,向朝廷獻上“御蕃十策”,其中之一就是建議修築茂州、雅州城牆。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次年4月,正值茂州城牆動工之際,其下轄的羈縻州——靜州守將楊文緒覺得此舉是斷他的財路,便聯合張仁貴部發動叛亂。
同年十一月,俞充和王中正調集多路官軍,征討茂州蕃部,迅速攻破蕃部要塞雞宗關,掃平蕃部諸多部族,經此一役,茂州蕃部全部訂立盟約,歸順宋朝。 [1] 

俞充淡泊名利

西南邊陲安定後,朝廷決定對有功人員進行褒獎。俞充淡泊名利,在申報戰績時,將功勞全部讓給了王中正。
熙寧十年(1077年)七月己丑,河決曹村,澶淵北流遂斷絕,河道南徙。宋神宗急令俞充以權判都水監的身份前去指揮搶險。同時交給俞充另外一項任務:實地調查“浚川耙”的疏導效能。
俞充通過實地調查,認定使用浚川耙疏導河水,有效保護了堤岸安全,證明了浚川耙的功效,使變法派在這場爭論中取得勝利。 [1] 

俞充籌劃西征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宰相王珪探知皇帝有收復被西夏侵佔的靈武之意,推薦文武雙備的俞充以天章閣待制的身份知慶州,兼任懷慶路經略安撫使,籌劃收復失地。
環州地區的慕容家族首領迎逋屢次縱火殺人,還聚兵為亂,攻殺旁族。俞充命大將張守約領兵彈壓,擒獲其黨徒36人,其餘300多户逃入西夏。俞充命宋軍陳兵西夏邊境,迫使西夏將這些人全部遣返。 [1] 

俞充壯志未酬

元豐四年(1081年)的一天,是俞充定下赴京的日子,這天清晨,隨行的士兵左等右等,就是沒有等來出發的命令,也不見俞充從卧室出來。哪知道他竟會一睡不醒。在宋夏大戰張弓待發之際,俞充因積勞成疾,猝然而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