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伯蓀

鎖定
俞伯蓀(1922~2013.04.17),男,中國四川成都人,古琴演奏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擅長揚琴二胡等多種樂器。12歲進“東方戲劇學校”學習戲曲,14歲時始學古琴,師承川派琴家陳藴儒、龍琴舫。中年時遍訪海內琴家查阜西吳景略溥雪齋等,博採眾長。1948年在重慶與國畫大師齊白石同台雅集。1983年開始創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1985年創辦東坡詩琴社,致力於培養川派古琴繼承人。2006年成立成都市俞伯蓀蜀派古琴研究所。同年,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授予俞伯蓀“中國民樂終身成就獎”。2006年,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授予俞伯蓀“中國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2013年4月17日20點40分,俞伯蓀同志在中國成都逝世,享年92歲。 [1] 
中文名
俞伯蓀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2013年04月17日
出生地
中國四川成都

俞伯蓀簡介

古琴名家俞伯蓀 古琴名家俞伯蓀
俞伯蓀,192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當代琴家。卒於2013年4月17日20點40分,享年92歲。
2013年4月17日,92歲的蜀派古琴大師俞伯蓀在成都家中去世。2013年4月18日,其50歲的妻子黃明康(又名俞琰)透露,俞伯蓀並非因病去世,走得很安詳,也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他曾讓我以後每年我都能創作十幾首古曲,以後我也會將古琴教學繼續下去。” [1] 

俞伯蓀個人履歷

俞伯蓀與妻子黃明康(又名俞琰) 俞伯蓀與妻子黃明康(又名俞琰) [1]
俞伯蓀十二歲進“東方戲劇學校”學習戲曲,十四歲時始學古琴,師承川派琴家陳藴儒、龍琴舫。中年時遍訪海內琴家查阜西吳景略溥雪齋等,博採眾長以豐富自己的藝術生命。
1942年至1945年他與父親——國畫家、教育家俞梓丹共同創辦了“古風國樂社”,自編自演了三絃獨奏曲《岳飛大戰朱仙鎮》,極大地激發了民眾驅逐日寇的愛國主義激情。他不僅彈琴,還擅長揚琴、二胡、笛、蕭等多種樂器。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參加“大同國樂社”活動,與彭修文、楊竟明等音樂家一起演出。
1948年在重慶與國畫大師齊白石同台雅集。1983年他開始創作第一首琴歌《峨眉山月歌》,中唱成都公司特別製作了一盒磁帶發行,名為《峨眉山月歌》,由俞老師的弟子王淑宜演唱。
1985年他創辦了東坡詩琴社,致力於培養川派古琴繼承人。2006年又成立了成都市俞伯蓀蜀派古琴研究所,以便更好的研習古琴。

俞伯蓀主要作品

俞伯蓀善彈《墨子悲絲》《佩蘭》《高山》《流水》等曲,琴風峻急奔放、跌宕鏗鏘、穩健樸實。他從事挖掘和打譜工作,為《蜀道難》等古詩詞配曲數十首。
俞伯蓀有古琴演奏專輯《蜀中琴韻(二):俞伯蓀》上、下兩集流傳於世,共收錄二十首琴曲,包括:《墨子悲絲》《孔子讀易》《水仙操》《長清》《石上流泉》《醉漁唱晚》《平沙落雁》《梧葉舞秋風》《關山月》《流水》《秋江夜泊》《春山聽杜鵑》《高山》《欸乃》《搗衣》《佩蘭》《瀟湘水雲》《憶故人》《漁樵問答》《陽關三疊》。

俞伯蓀個人榮譽

2006年,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授予俞伯蓀“中國民樂終身成就獎”,俞伯蓀是川派古琴的優秀傳人。
2006年,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授予俞伯蓀“中國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俞伯蓀從而成為中國民樂首位獲獎古琴家。
2010年,四川省和成都文化局分別命名俞伯蓀先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派古琴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時,成都東坡詩琴社及成都俞伯蓀蜀派古琴研究所被評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蜀派古琴”傳習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