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鎖定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Po Leung Kuk Museum),位於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佔地面積332.7平方米,是香港保良局屬社會科學類歷史專題博物館。
1979年,保良局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內部的文獻資料。1998年1月19日,保良局文物館展覽廳揭幕,由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太平紳士主禮,並正式開放,免費讓市民參觀。2002年5月,保良局文物館更名為“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截至2010年末,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藏品逾6萬項。 [1] 
中文名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外文名
Po Leung Kuk Museum
地理位置
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
佔地面積
332.7 m²
類    別
社會科學類歷史專題博物館
開放時間
開放:星期一至六上午9時半至5時半;休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門票價格
免費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歷史沿革

1979年,保良局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內部的文獻資料。
1980年,設專櫃存放。
1984年,於保良局內福利大廈2樓闢設文物室,同年3月8日開幕。
1985年,再撥毗鄰一室以擴充,並開始進行文獻復修。
1996年,文物室遷往中座大樓,擴展為文物館,積極編整和復修文物,並籌辦公開展覽。
1998年1月19日,保良局文物館展覽廳揭幕,由當時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太平紳士主禮,並正式開放,免費讓市民參觀。
保良局 保良局
2002年5月,保良局文物館更名為“保良局歷史博物館”。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場館佈局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綜述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位於香港保良局總部的中座大樓之內,佔地面積332.7平方米。中座大樓分有兩層,上層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屬下單位,博物館各室則設於下層,其中關帝廳及展覽廳屬公開展覽的場地,其他地方尚包括兩間文物儲藏室、館長室及職員辦公室、工作室、接待室及影印室。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

展覽廳1:《保良局現時的服務概況》透過照片、印刷品、紀念品,輔以文字及圖表等,介紹保良局現時的四大服務概況,包括社會、教育、康樂及文化。廳內設計算機1部,供參觀者瀏覽保良局的資料簡介。陳列面積24平方米。
展覽廳III:《保良局早期的珍藏》,展示保良局自清光緒四年(1878年)倡立以來富有特色的歷史文物檔案。陳列面積38平方米。
關帝廳 關帝廳
關帝廳:大廳中央供奉着關帝神座,廳內保留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中座大樓落成時之建築原貌,並有不少富歷史特色的對聯、碑刻、瓷相、銅像及傢俱擺設等。廳內設有展覽櫃,展出珍貴的歷史圖片,2010年的主題為《保良局的早期工作圖片展》,從五個不同角度:兒童服務、籌募工作、賑濟貧苦、接待嘉賓及籌辦慶典活動,展示保良局自1878年成立初期至上世紀80年代的工作,從而窺見保良局的發展概況及香港社會變遷的面貌。陳列面積136平方米。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專題陳列

展覽廳II的專題陳列:1998年:《保良局史略》,介紹保良局自清光緒四年(1878年)倡立至1997年的局址演變、服務發展、組織架構及經濟來源等。
2001年:《1932至1945年之歷史發展》,展陳保良局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遷往香港禮頓道66號開始,至日治時期結束期間的歷史檔案。
2003年:《保良局125年》,展陳保良局自清光緒四年(1878年)至2003年的歷史文物檔案,分5個時期略述125年來保良局的發展及變遷,以配合保良局創立125週年誌慶。
2006年:《馬錦明博士紀念展》,保良局前顧問故馬錦明博士對保良局貢獻尤大,博物館通過文獻檔案、照片及相關紀念品,展出馬博士的生平背景、事業成就、個人榮譽、社會功績及對保良局的建樹等,以彰顯及感謝馬博士對社會及保良局所作出的貢獻。
2007年:《保良教育的歷史及發展》,分階段介紹保良局早期的教育服務,以及歷年推動發展中小學、幼兒園、特殊學校、預科書院及專上教育的進程,讓參觀者認識保良局的教育服務範疇及發展方向,並配合保良局興辦教有60週年紀念。
2008年11月:在保良局總部舉行開放日暨慈善嘉年華,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於中座大樓外設遊戲攤位,加深市民對保良局及博物館的認識。另於毗鄰之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保良局社區書院的展藝廳內設展覽板,簡介保良局歷史發展及博物館的資料。
2009年:《保良局早期的婦孺服務》,展示早年婦孺進入保良局的原因、留局的生活及遣發的安排,從而展現出保良局由清光緒四年(1878年)倡立至70年代初婦孺服務的概況。
“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的短期專題陳列:自2002年起,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參與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香港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設置展覽和互動遊戲攤位,以介紹博物館的使命、功能、服務及館藏特點。歷年的展覽主題包括:《保良局史略》《保良局的工作:防止拐帶·保護婦孺》《保良局125年》《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發展沿革》《保良局的服務:社會、教育、文化及康樂服務》《保良局館藏文獻及歷史圖片展》等。展覽廳1I1展廳面積:52平方米。 [1] 
歷史照片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建築特色

香港保良局總部的中座大樓採用西方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宏偉而莊嚴;大樓呈對稱長方形,中央塔樓將其分成左右兩翼,由一條長廊貫通。中央塔樓築有穹頂作冠飾,保良局的旗幟在穹頂上飄揚。大門星半圓拱形,頂部裝有扇形窗框。大樓中央有一條與長廊垂直的門廊,與大門及大廳相連接。大廳名為“何東太夫人紀念堂”,為保良局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度副主席何東爵士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捐助港幣3萬元予保良局,以紀念其母施太夫人而得名。因廳內供奉着關帝神座,故又稱關帝廳。關帝廳糅合了中西建築文化的精髓,門廊和內堂綴滿對聯與碑刻,堂中央擺放着酸枝神案及香爐桌,分別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及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器物。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 綜述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為舊藏、內部單位移交、捐贈及徵集等。藏品類別主要分為呈文、信件往來類、志事錄類、議案簿類、人數簿類、登記簿類、口供簿類、徵信錄類、年刊及特刊類及記數簿類。除文獻檔案外,保良局尚存有大量照片、器物、聲像紀錄、新聞剪報、傢俱、書畫及紀念品等。截至2010年末,藏品逾6萬項。 [1] 
  • 重要藏品
志事錄:志事錄為保良局早期的會議紀錄,為研究保良局局務及發展的重要檔案。志事錄中記有清光緒十年(1884年)香港政府首次資助保良局經費港幣1000元的資料。
登記簿:包括《留局婦孺登記簿》《收容婦孺名冊》《立領帖》《難民登記簿》《領婚登記》《婦孺出入局登記》等。登記簿記錄有保良局早期領育及領婚服務的資料,為研究者最常查閲的文獻之一。
口供簿:保良局的口供檔案,屬早期的口述歷史紀錄,詳細紀錄被保良局收容的婦孺的經歷及生活背景,對研究早期婦女歷史有莫大的幫助。
歷史照片:館內收藏有大量的歷史照片,詳細記載了保良局的歷史發展,屬極珍貴的早期歷史資料。 [1] 
館藏文物
  • 藏品保護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文物儲藏室設有24小時抽濕及冷氣系統,嚴格控制濕温度,並以温濕度測量儀記錄各室的温度及濕度,製成統計圖表,監控着各室濕温度的變化。文物儲藏室及展覽場地的玻璃窗均貼上防紫外線的過濾紙,以阻隔陽光中的紫外線。室內的電燈開關掣均裝有光暗調器,將光線維持在適當的勒克斯之內。文物儲藏室內的層架加放文獻書籍專用的防蟲劑,並於每3個月由專業消毒殺蟲公司進行滅蟲。展覽場地加裝空氣淨化機,殺滅有害細菌,保持空氣清新;展覽櫃以防潮度高的木材製成,木質偏硬,耐腐抗蛀,不易變形和發黴。為避免文獻受到破壞,早期的紙本檔案均已製成複製本,供日常查閲之用。歷史圖片則存放於以無酸紙製成的書冊之內,以作保護。嚴格規定凡進入文物儲藏室內的人員,必須穿着保護鞋套;在處理文物檔案時,必需穿着工作服,戴上手套、口罩及保護帽;除鉛筆以外,不得使用其他的書寫工具。文物檔案被移離儲藏室時,必須以無酸紙分別包裹,再用膠箱盛載,以防止驟變的温濕度對文物檔案的影響。每星期以非化學清潔劑徹底清潔儲藏室,以保持各室的環境衞生。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文化活動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學術研究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歷年編研有《保良局歷史》單行本及《保良局楹聯錄輯》等。
2006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葉漢明博士撰文《“便從此處作根源”:從保良局楹聯看歷史》,從歷史角度對保良局的楹聯進行研究和考據,文章收錄於《保良局楹聯錄輯》修訂版內。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合作辦展

2002年12月,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應香港文化博物館之邀,合辦以《保良局文獻與香港婦女歷史》為主題的參觀活動,並設座談深入介紹保良局有關“妹仔”(即婢女)方面的檔案。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宣傳活動

自1999年起,保良局歷史博物館為保良局舉辦的各類慶典活動進行攝錄,至今共錄得活動四百餘個,並製成光盤存檔。
2000年,接受商業電台節目“一起走過的日子”主持人訪問,講述有關保良局早期的服務概況。
2001年,接受報章《東方日報》訪問,介紹博物館的源起和發展概況。
2005年,接受雜誌《明報週刊》和《TVB週刊》的訪問。
2007年,接受雜誌《野外動向》和報章《蘋果日報》的訪問,介紹有關保良局祭祀關帝的由來及過程。
2001年至2008年期間,博物館館長先後接受香港電台及香港亞洲電視的訪問,詳述保良局的服務及歷史發展,以協助其製作《百載爐峯》《香港歷史系列》及《香港風華》等電視節目。
2010年,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製成歷史影片《保良今昔》,備有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三個版本,介紹保良局自清光緒四年(1878年)倡立至今的歷史發展及服務概況。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合作交流

1999年11月,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出席國際檔案理事會東亞分會於香港舉行的第四屆全體會員大會,以“檔案鑑定及電子檔案的保存”為題,探討在研究“長期保存電子檔案的真確性”問題上的情況及成果。
2000年6月12至15日,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應邀出席由香港、深圳及上海三地檔案館合辦,於深圳舉行的“檔案現代化保護技術研討會”,探析現代文件保護技術和科技發展帶來的文件保護問題。
2004年8月26日,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應邀出席由廣州市檔案局舉辦的“廣州檔案文化推介會”,參與見證廣州市檔案局與香港檔案學會簽署“穗港檔案文化合作意向書”。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重要活動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工作小組到訪博物館,為其籌建成立歷史文物館蒐集資料。
2002年5月,蒙保良局林樂蓓總理之夫婿林炯偉慷慨捐款,贊助保良局文化服務,遂將展覽廳命名為“林炯偉展覽廳”,以示謝忱。2002年5月23日舉行命名捐款揭幕儀式。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祟基書院及香港浸信教會負責人,先後到訪博物館,館長與其分享有關籌備成立檔案館的經驗和心得。
2009年5月及9月,澳門同善堂的值理會成員、監事及職員兩度到訪作實地考察和交流,為籌建歷史檔案陳列館進行資料蒐集,博物館向其介紹成立和發展的經過、檔案室的設備裝置及處理檔案的守則等。
1999年7月,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與香港檔案學會合辦“電子檔案;挑戰與響應”學術研討會,討論計算機科技帶來的種種問題。
2001年12月,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應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邀請,舉辦題為《保良局與香港社會發展》的公開專題講座。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所獲榮譽

2001年,保良局文物館在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與古物古蹟辦事處主辦之“香港文物獎(二零零一)”比賽中,獲得社區文物獎優異獎項。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機構設置

單位性質:民營/私營
經費來源:主要為保良局每年撥資的經常費及撥備金,前者作為進行日常工作之用,後者則用以購置器材設備及進行大型的增善項目。博物館亦設有捐款箱,接受市民捐款,以充裕經費。
人員編制、組成:館長1人、助理館長1人、文物助理1人、文員1人及工友1人。
服務觀眾項目:展覽導賞:為團體參觀者提供免費導賞服務;影片播放:為團體參觀者播放由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製作的歷史影片《保良今昔》;提供參考諮詢服務:提供資料及文獻複印服務予各地研究者進行學術研究;為曾被保良局收容的人士或其家人提供查詢服務,追溯有關其留局時的資料;專題講座:舉辦專題講座,向市民大眾介紹保良局的歷史發展;紀念品發售:備有保良局歷史博物館製作的特色紀念品,供市民選購;聲像互動設施:展覽廳內設有聲像互動設施,上載有保良局舉辦的慶典活動及服務概況等錄像片段,供參觀者瀏覽。
觀眾接待:年約7000人。
歷任領導:
廖元智(第一任)(1998.1—2002.7)。
梁惠娟(第二任)(2002.7至今)。 [1]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保良局歷史博物館位於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 [1] 
保良局
  • 開放時間
開放:星期一至六上午9時半至5時半;休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1] 
  • 門票
免費 [1] 
  • 交通指引
從粵港直通巴士總站出發,乘坐九巴7B,九巴108,即可到達。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博物館志.廣東卷·香港卷·澳門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7:551-557.
  • 2.    百度地圖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