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羅·寇恩

鎖定
保羅·寇恩(Paul Joseph Cohen,1934年4月2日---2007年3月23日) 美國數學家,他證明策梅洛-弗蘭克爾公理系統加上選擇公理 (ZFC) 不能反駁連續統假設 (CH) 的否命題,而 ZF 不能反駁選擇公理 (AC) 的否命題。這一劃時代的工作與哥德爾在1930年代的工作一起,證明了 CH 和 AC 分別獨立於 ZFC 和 ZF。寇恩在證明中創造了力迫法,如今力迫法已經成為公理集合論的一項基本技術。寇恩憑藉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證明於1966年獲得菲爾茲獎章。
中文名
保羅·寇恩
外文名
Paul Cohen
出生日期
1934年4月2日
去世日期
2007年3月23日
職    業
數學家
籍    貫
美國
畢業院校
芝加哥大學 [1] 

保羅·寇恩人物生平

保羅·寇恩生於美國新澤西州長灘(Long Branch)的一個猶太家庭,1950年畢業於紐約市的 Stuyvesant 高中。 1950年寇恩入讀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不過他了解到申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院只需兩年大學經歷,因此於1953年從布魯克林學院肄業。1954年寇恩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58年他在 Antoni Zygmund 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寇恩的博士論文題為《三角級數唯一性理論的一些問題》(Topics in the Theory of Uniqueness of Trigonometric Series)。
1957-1959年,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曾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
1959-1961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
1961年,獲聘為斯坦福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
1962年,升任斯坦福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同年獲得 Sloan 基金獎勵。
1963年,憑藉連續統假設的獨立性證明獲得 Research Corp. 獎。
1964年,升任斯坦福大學數學系教授。
1966年,獲得菲爾茲獎章
196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2004年,從斯坦福大學退休,但任教直至2007年春季。
2007年3月23日因病在斯坦福醫院去世,享年72歲。

保羅·寇恩成就與貢獻

Paul Cohen 年輕時照片 Paul Cohen 年輕時照片 [2]
生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寇恩的博士論文和早期的研究內容是調和分析。1964年寇恩憑藉分析學論文《關於李特爾伍德猜想和冪等測度》(On a conjecture of Littlewood and idempotent measures)獲得美國數學學會頒發的博修獎(Bôcher Memorial Prize)。1960年代初,寇恩開始對連續統假設感興趣。最終他發明了力迫法。在 ZF 協調的假設下,他運用力迫法構造了一個 ZFC 的模型 M,M 不滿足 CH,因此 ZFC 不能證明 CH。另外,同樣在 ZF 協調的假設下,寇恩運用力迫法擴張一個給定的 ZFC 模型 M 得到 M[G],然後取 M[G] 的一個子模型 N,N 滿足 ZF、然而不滿足 AC。寇恩的這兩項工作和哥德爾在1930年代的工作一起,證明了 CH 獨立於 ZFC 而 AC 獨立於 ZF,因此 CH 是 ZFC 上的一個不可判定問題。憑藉 CH 的獨立性證明,寇恩於1966年獲得菲爾茲獎章,並於196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直至今天,寇恩的菲爾茲獎章依然是數理邏輯界獲得的唯一一枚菲爾茲獎章。 寇恩生前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他指導的博士生彼得·薩納克(Peter Sarnak)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保羅·寇恩連續統假設

據説在研究連續統假設的過程中,寇恩曾經感到其他數學家認為沒有希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當時沒有構造集合論模型的新方法。1985年寇恩接受採訪時提到,人們甚至認為考慮這個問題的人多少有點瘋狂。寇恩的獨立性證明引入了力迫法,如今力迫法成為一項強有力的技術,不計其數的數學家們運用這一方法構造模型,檢驗給定的假設可否與不同的公理系統協調。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