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

鎖定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流傳於廣東省內的傳統醫藥技藝,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保滋堂最早由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廣州雙門底開辦,兼營診病與製售成藥,他根據潘務庵民間治療小兒驚風痰涎的驗方自行研製出保嬰丹,一時行銷於世。其後,保滋堂先後在佛山、潮州、梧州等地開設分店,其保嬰丹也隨之銷往各地,上世紀三十年代起,保嬰丹遠銷東南亞及秘魯、古巴、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1] 
中文名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
創始人
潘務庵
非遺類別
傳統醫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三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保滋堂保嬰丹針對風、寒、暑、濕、火、燥六淫之氣變化無常,致使小兒患急驚風來不及搶救等情況精心研製而成,對治療小兒驚跳痰鳴、氣促腹痛、夜啼身熱、咳嗽氣喘、牙關緊閉、嘔吐泄瀉等療效顯著。保滋堂保嬰丹雖以“丹”為名,實際上卻是散劑,在完整保存藥材藥性的同時,有利於藥效在最短時間內發揮。在此基礎上,保滋堂保嬰丹採用以蠟殼包裝散劑的方法,有效防止藥品受潮,便於長期保存和取用,也保證了患兒用藥藥量的精準。
由於散劑要求將所有藥材全部服下,與湯劑相比對藥材的質量和炮製工藝要求更加嚴格,保嬰丹傳統處方由全蟲、防風、殭蠶、天麻、鈎藤、石菖蒲、竹黃、蟬蜕、麝香、牛黃、冰片、琥珀、蛇膽陳皮末、珍珠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改進,增加到現在的二十六味,在重視單味藥物的同時,按照君、臣、佐、使配合發揮多味藥物效用。保嬰丹散劑製作工藝複雜,經粉碎、研磨、混合等多道工序而成,針對不同藥材所採用的操作方法也各有不同,如生地、熟地等藥物過於濕潤粘稠,進行烘烤會改變其藥性,而絲瓜絡等藥材纖維成分多、韌性十足,單獨加工無法打碎成細末,通過配伍運用在複方中容易將其粉碎。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歷史價值

在保滋堂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尊古、繼承的中醫製藥理念,從組方、藥效、劑型乃至包裝,都一絲不苟延續傳統,由此也被人們稱為“古方正藥”;與此同時,保滋堂人以關注和理解社會為出發點,從創立者“救死扶危”的宏願,到而今“噓寒問暖,始終如一”的理念,一以貫之的是保滋堂人的社會責任感。 [1] 

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生產技術的進步,傳統制藥技藝大多為機器生產所代替,過去依靠心口相傳、口傳身授的傳承體系受到極大的衝擊;此外,如今藥材生產的“短、平、快”現狀造成藥材質量缺少嚴格的保障,從而也對傳統中醫藥製劑等造成較大的影響,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挖掘和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廣東省醫藥行業協會獲得保滋堂保嬰丹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