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山玉皇閣

鎖定
保山玉皇閣又名太保山玉皇閣,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太保山東坡,是滇西主要道教建築之一。原為明洪武十三年(1389年)修建的毗盧閣。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玉皇閣, [7]  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竣工, [9]  佔地1000餘平方米。 [3] 
保山玉皇閣現存建築有大殿、灶君樓、會真樓及殿前兩側之鐘鼓二亭,坐西向東, [3]  其佈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工藝精湛,對研究保山道教的傳播及古代建築技術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3] 
2006年5月,保山玉皇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保山玉皇閣
地理位置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太保山東坡
所處時代
明代 [1] 
佔地面積
約 1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建立時間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建築風格
道教 [2] 
編    號
6-0751-3-454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保山玉皇閣歷史沿革

保山玉皇閣前身為毗盧閣,乃佛教寺院,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嘉靖初年被焚。 [4]  [6]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郡人馮君魯根據當時宣揚皇天至尊思想的需要,邀人在此興建道教玉皇天尊之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玉皇閣建成。 [4]  [9]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總兵偏圖重修玉皇閣。 [4] 
1939年10月,西南運輸處在玉皇閣設立招待所,接待南橋機工和西南運輸處的工作人員。 [4] 
2004年10月19日,保山地區發生地震,受其影響保山玉皇閣瓦屋面嚴重漏雨,一層北面瓦屋面凹凸不平,瓦件脱節,望板、椽子嚴重糟朽,特別是一層西面瓦屋面瓦件脱節,部分屋面坍塌脱落、無存,椽子、望板、遮椽板糟朽,斗拱、梁等主要構件暴露在外,隨時經受風吹日曬的洗禮,破損嚴重,特別是大殿樑架出現了歪閃。 [6] 
保山玉皇閣古建築 保山玉皇閣古建築 [5]

保山玉皇閣建築格局

保山玉皇閣
保山玉皇閣(5張)
保山玉皇閣,坐西向東,佔地1000餘平方米, [7]  系供奉道教玉皇帝君而得名。依山形砌高台築就,由神殿、月台、鐘鼓二亭組成品字形院落。平面佈局,神殿靠山,前為月台。月台兩側為鐘鼓二亭。有通道,左上會真、翠微二樓,右下太保山公園大門,整個院落佔地835平方米。 [10] 

保山玉皇閣主要建築

綜述
保山玉皇閣現存建築有大殿、灶君樓、會真樓及殿前兩側之鐘鼓二亭。 [7] 
大殿
大殿為高台迴廊式閣樓,通高18.6米,由18根巨柱支撐,五開間、四進間佈設,通柱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結構。柱頭樑架之間,以數十組異形斗拱連接,自下而上層層相疊,向內漸升為覆鬥式八卦藻井,向外漸升為飛檐式屋面。建築外觀為三重檐歇山頂樣式,上覆黃色琉璃瓦,並有花脊寶頂、鰲魚鴟吻等裝飾。 [6] 
鐘鼓二亭
鐘鼓二亭是神殿的補充。 [10]  分別位於大殿院前的左右兩側。 [6]  亭內原懸有鐘鼓架,擊告朝暮,現已無存。亭各佔地14平方米。建築樣式為單檐八角攢尖亭閣。內外檐也以異型斗拱連接。內檐斗拱上收為圓形藻井。中以八卦太極圖收心,具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10] 
會真樓
會真樓位於大殿北側,為穿鬥式樓房,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因為供奉天、地、水等“諸真天師之像”而得名。會真樓整個小院是獨立的,圓形捲筒式的院門向南直對着玉皇閣的北山牆,曾為徐霞客遊歷保山下榻處所。 [7-8] 
灶君樓
灶君樓位於大殿南側,為下藏地下室式穿鬥樓房。 [7] 
玉皇閣

保山玉皇閣文物價值

保山玉皇閣建築內外濃墨重彩,遍施彩繪壁畫,整個建築氣勢雄偉,結構精湛,裝飾華美,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帝王為尊、皇權至上的構思主題,具有極高的史學研究和藝術鑑賞價值。玉皇閣為三重檐歇山頂建築,檐口雕樑畫棟,斗拱風格別具一格,上下中三層斗拱風格各異。室內裝飾藻井工藝精湛全部用斗拱組合而成,為研究保山地區古建築提供實物例證。 [6] 

保山玉皇閣保護措施

1984年,保山玉皇閣由保山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並公佈為保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1988年,保山玉皇閣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 
2006年5月,保山玉皇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5月,保山玉皇閣維修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 [6] 

保山玉皇閣旅遊信息

保山玉皇閣地理位置

保山玉皇閣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保岫西路132號。

保山玉皇閣交通信息

城市公交
①遊客乘坐1路公交,在工人文化宮站下車,步行600米;②遊客乘坐2路B公交,在蘭都飯店站下車,步行990米;③遊客乘坐3路/7路公交,在明昌園步行街站下車,步行1.2公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