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嬰撮要

(明朝薛鎧、薛己合編的中醫兒科著作)

鎖定
《保嬰撮要》,兒科著作,20卷,明·薛鎧撰,其子薛己增補,初刊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前十卷論述初生嬰兒護養法、兒科疾病診法、變蒸、五臟主病以及幼兒內科雜病的證治。後十卷主要論述有關幼兒外科、皮膚科及痘疹等病證治及醫案。書中不僅介紹了豐富的治法,還收載了大量的兒科醫案,為本書特點之一。後人將本書收入薛已《薛氏醫案》中。
書    名
《保嬰撮要》
作    者
薛己
薛鎧
出版社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
9787513235389 [5]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保嬰撮要內容簡介

《保嬰撮要》前10卷正文部分由薛鎧原作,主要論述初生兒護養法、兒科疾病的診斷方法、五臟主病及小兒內科雜病證治。其中所有的臨牀醫案均由薛立齋補入。後10卷論述的是小兒外科、傷科、皮膚科及痘疹等的證治及有關醫案,均由薛立齋本人所作。全書共列病證221種,載方780餘首。此書不僅收錄的小兒病種比較全,而且附有大量的臨牀醫案。書中採擷了十分廣博的各家醫論,上自《內經》,中至唐宋金元各家,下延明初醫家的重要論述,多所收錄,反映了中醫兒科理論歷史的延續與各代的發展。另一方面,在資料的選擇及臨牀應用上,又充分體現了薛氏父子重視張潔古臟腑辨證及錢乙調補脾胃的學術觀點及薛氏家傳的兒科診治經驗。因此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首先在嬰幼兒衞生方面,書中提出了一些很有現實意義的見解:①初生兒除毒法。小兒初生之時,當急用棉帛擦拭口腔,以清除其中的穢液。這是唐宋中醫兒科學著作即提出來的觀點,如《千金要方》等書均有記載。而《保嬰撮要》一書對之有着更為深刻的論述及更為具體、也更為多樣的方法。書中雲:“小兒初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臟腑百骸,藉胎液以滋養。受氣既足,自然生育。分娩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嚥下,而毒伏於命門。遇天行時氣久熱,或飲食停滯,或外感風寒、驚風發熱等因,發為瘡疹。須急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去其血。用黃連、豆豉、朱、蜜、甘草解之。後雖出痘,亦輕矣。”並對黃連、豆豉、朱、蜜、甘草、牛黃及犀角等各種不同解毒藥物的使用方法及其優缺點一一作了介紹與評價。認為:黃連性寒,金石(硃砂)鎮墜,犀角能傷脾胃生氣,“不若只以牛黃分許,蜜調與吮為佳。”《卷一·初誕法》②斷臍法。中國曆代兒科醫家對於新生兒斷臍法均相當注重。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斷臍不得以刀子割之”,而必須隔單衣物用牙咬斷。宋代亡名氏之《小兒衞生總微論方》明確提出了臍風是由斷臍不慎所致,與成人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提出了用“烙臍餅子”燒烙斷臍以防止臍風。薛氏在繼承前人經臉的基礎上,提出用紙捻燒灼斷臍,雖然他的出發點並不在於滅菌消毒,而在於“使暖氣入腹”,以防感冒風寒,而實際上卻很好地起到了滅菌消毒的作用。此外,薛氏還彙集了17種治療小兒臍風的內服或外用方藥。他認為用綿灰或枯礬抹擦或以艾灸臍中,有可能治癒此病。③嬰病調母。薛氏對於乳母與嬰兒的密切關係十分重視,認為小兒初生,須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及厚味炙烤,方能使乳汁清寧,兒不致病。否則,陰陽偏勝,血氣沸騰,乳汁敗壞,必生諸症。而小兒臟腑柔嫩,若屢用藥餌,則臟腑陰損,多成敗證。故提出“大抵保嬰之法,未病則調治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卷一·護養法》)、在此書對小兒200餘病證的論述中,充分體現了薛氏父子的這一觀點。許多病證都提到可能由乳母飲食、七情、外感等因的影響而使嬰兒患病,如小兒寒吐,就可由“乳母當風取涼,或風寒客於乳房”所致。因而,在嬰兒疾病的治療上也提出“宜調治乳母為主”。如治療小兒胎症,提出了:“乳母服大連翹飲,兒用浴體法,以疏通其腠理。”薛氏在400多年以前已經注意到乳汁對嬰兒的影響,確是難能可貴的。
薛氏在小兒疾病的治療上也體現了其注重脾腎,善用温補的學術特點。對於小兒疾病的辨治,以錢乙的五臟辨證為依據,五臟之中,尤其重視脾胃。認為脾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人身氣血臟腑俱由胃氣而生,賴胃氣以養,這是薛氏一貫觀點。而在小兒疾病的辨治中,對於脾胃之氣,則更是給予特殊的重視,指出“小兒雖得乳食,水谷之氣未全,尤重胃氣。胃氣一虛,則四髒俱失所養矣。”(《卷九·胃氣虛寒》)對於多種病證,常以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調治小兒脾胃為主,而某些治療本證的峻厲之劑,卻用之十分謹慎。如在“驚搐目直”一證中,提出“凡飲食停滯,痰涎壅滿而見驚證者,實因脾土虛弱,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平木,故木邪妄動也。宜健脾消食,其症自愈。若輒用驚風之藥,反成其風而益其病也。況臟腑脆嫩,不可投以峻厲之劑,治者慎之。”(《卷二·驚搐目直》)與此同時,薛氏父子還特別賞識錢乙的六味地黃丸,認為“稟賦不足,肢體瘦弱……五臟齊損,或屬肝腎諸虛不足之症,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盡述。”(《卷一·腎臟》)在同一條目中,還説:“地黃丸壯腎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虛而不能生腎水者,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可見薛氏“滋化源”的概念是比較廣泛的、包括健脾補腎二法在內。在薛氏醫案中,將補中益氣湯與六味地黃丸合用,是十分常見的。例如五軟證,認為“此五者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故骨脈不強,肢體痿弱,源其要總歸於胃。蓋胃水穀之海,為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稱以脾胃為主,俱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頭項手足三軟兼服地黃丸,凡此症必須多用二藥。”(《卷三·五軟》)此證病案,大多以“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丸”為治。
薛立齋擅長外科,在《保嬰撮要》他所撰著的10卷中,從理論上或治療上均顯示了他小兒外科治療的獨特風格。在病因方面,他認為有些病與胎毒、稟賦有關。如楊梅瘡,他認為除了因“傳染而患”,也有因“稟賦而得”。所謂稟賦而得,實際上是指小兒先天性梅毒,這種認識是十分先進的。在小兒外科疾病論治方面,他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當分臟腑所屬之因,病之虛實,調其血氣,平其所勝。”他按臟腑經絡對小兒外科疾病進行辨證。如口瘡病,“若發熱作渴欲冷,額間色赤,左寸脈洪數者,此屬心經,先用導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黃丸滋腎水;若寒熱作渴,左頰青赤,左關脈弦洪者,屬肝經,先用柴胡梔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黃丸生肝血;若兩腮黃赤,牙齦腐爛,大便酸臭,右關脈洪數,按之則緩者,屬脾經,用四味肥兒丸治脾火,以五味異功散補脾氣;若發熱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脈洪數,按之澀者,屬肺經,先用清肺飲治肺火,用五味異功散補脾胃;若發熱作渴,兩額黧黑色,左尺脈數者,屬腎經不足,先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次用補中益氣湯以生肺氣。”(《卷十一·諸疳口瘡》)在薛氏治療用藥中,對於寒涼峻厲藥物用之極其謹慎,主張調血氣、平所勝。

保嬰撮要作者簡介

薛凱,明代醫學家,自良武,吳縣人,素業儒,為郡學生,精醫理,曾任太醫院醫士,宗張潔古,又參各家之説,治病不按方施治。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明代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約生活於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學,得父薛鎧之傳。早年即以外科聞名,後通擅各科,在學術上能旁通諸家。正德年間,選為御醫,擢太醫院判。嘉靖初,為太醫院使,後因事告歸。當時醫界承元代遺風,重視降火,有的醫者動輒恣用寒涼之劑克伐生氣,對此流弊,薛己提出責疑:“世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於是援引經旨,致力著述,潛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視甘温以升發脾胃之陽氣,臨證注重脾與腎、命之辨證,治療用藥以温補著稱,對後世醫家之温養理虛,頗多啓發。著有《內科摘要》《外科發揮》《外科樞要》《外科心法》等。

保嬰撮要成書背景

《保嬰撮要》中對上自《內經》,中至唐宋金元各家,下延明初醫家的重要論述,多所收錄,反映了中醫兒科理論歷史的延續與各代的發展。同時又體現了薛氏父子重視張元素臟腑辨證和錢乙調補脾胃的學術觀點,並結合了薛氏家傳的兒科診治經驗。

保嬰撮要流傳版本

《保嬰撮要》現存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薛氏自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明萬曆十一年(1583)趙氏福建刻本、《薛氏醫案》本等,1949年後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保嬰撮要書評、序言

餘一日過薛立齋先生處,見先生蓬頭執卷,紬繹尋思,恍然如經生下帷之狀。先生以餘至,乃入户理衣冠。餘締觀几案中,皆殘編斷簡,皮殼脱落,及取一卷閲之,其點竄註釋,較之經生下帷者倍之矣。餘曰∶先生苦心哉!先生曰∶醫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者,將何所控訴為也?而嬰兒為甚,夫嬰兒不能言也。《傳》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夫中其欲非難也,尤須心誠求之,而況於疾痛癢痾,變幻百出者邪!今之醫者,率執數方以求試,及其不效,則曰命也。夫按方以求病,非因病以處方,此與刻舟、膠柱者何異焉?顧卒委之命,悲夫!先生又曰∶真精合而人生焉。是人之一身固五行之軀殼也,五行之中,土能生物,是人之身亦借脾土以生,茲蓋主本之論雲。今嬰兒雖未能言,然聲音之所悲號,形氣之所宣揚,意欲之所指向,機未嘗不可見也。虛之、實之、扶之、抑之,古人之成法俱在,或晦而難辨,或雜而不分,宜乎學醫者之望洋矣。餘曰∶願先生纂而約之,餘將刻以傳焉。先生唯唯。餘又曰∶頻年以來,倭夷弗靖,丘墟村落之民,耕織之所根據者,十亡二三也。先生幸用心校之,倘是書的然可傳,則今日之所生全者,即不必皆俊秀,固亦云漢之遺黎,桑榆之耕織也。先生有餘仁矣。書成於丙辰年正月。餘不佞,為之識其篇端。立齋先生名己,官太醫院院使,蓋三吳世家雲。
嘉靖丙辰歲春正月吉日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知蘇州府事前工科給事中閩林懋舉書

保嬰撮要章節目錄

卷一
初誕法
護養法
噤風撮口臍風
脈法
變蒸
肝臟
心臟
脾臟
肺臟
腎臟
卷二
面上症
發搐
目睛瞤動
唇口蠕動
驚搐目直
睡中驚動
目動咬牙
搖頭便血
偏風口噤
角弓反張
卷三
急驚
慢驚
驚癇
驚風
天釣內釣
盤腸氣痛
胎驚
胎風
五軟
五硬
卷四
風熱風症
痙症
夜啼
悲哭
胎症
解顱囟填囟陷
目症
耳症
鼻塞鼻衄
龜胸龜背
卷五
鶴膝行遲
齒遲
咬牙
語遲
滯頤
腹痛
腹脹
癖塊痞結
積滯
卷六
發熱
潮熱
寒熱
傷寒夾驚夾食
咳嗽
百晬內嗽
作喘
黃疸
嘔吐乳
吐舌弄舌
卷七
熱吐
寒吐噦逆
霍亂吐瀉
魃病
冷瀉
熱瀉
食瀉
驚瀉
諸痢
諸瘧
卷八
脱肛
肛門作癢
便血尿血
大便不通
小便不通
諸淋
遺尿
白濁
疳症
二便色白
卷九
吐血
虛羸
胃氣虛寒
食積寒熱
腫脹
蛔蟲
疝氣
渴症
煩躁
注夏
卷十
自汗
盜汗
噫氣
下氣
不寐
驚悸
吞酸
脾弱多困
尋衣撮空
喜笑不休
卷十一
腫瘍
潰瘍
胎毒發丹
傷食發丹
胎毒瘡瘍
熱毒瘡瘍
胎毒瘰癧
熱毒瘰癧
驚風結核
胎毒瘡疥
熱毒瘡疥
諸疳瘡疥
諸疳口瘡
熱毒口瘡
卷十二
疔瘡
時毒(頭面赤腫)
流注
天蛇毒
天泡瘡
楊梅瘡
赤白遊風
發癍
黃水粘瘡
頭面瘡
眉煉(附癩頭瘡)
卷十三
喉痹
腮癰(附耳症)
臂癰
腋癰
脅癰
腹癰
臀癰
腿癰
鶴膝風
卷十四
肺癰肺痿
腸癰
痔瘡
下疳陰痿
便癰
囊癰(謂陰囊患癰)
足指凍瘡(附耳凍瘡)
湯火瘡
翻花瘡
多骨疽
漏瘡
五瘤
卷十五
作痛不止
作嘔不止
出血不止
肌肉不生
發熱不止
大便不通
大便不止
小便不通
小便不止
作渴不止
敷寒涼藥
服敗毒藥
用刀針法
五善七惡
卷十六
跌僕外傷
跌僕內傷
舌斷唇傷
腦骨傷損
腹破腸出
陰囊被傷
金木所傷
漆瘡
風犬傷(附蛇蟲痛傷)
瘡瘍發痙
破傷風
瘈瘲
顫振
卷十七
痘疹受病之由
痘疹正狀
痘疹輕重
不治五症
發熱口渴煩躁不止之症
痘瘡出遲屬各經所主
泄瀉切牙作渴之症
痘瘡發熱屬陰屬陽之異
痘瘡大便不通之症
欲靨不靨欲落不落之症
涕唾稠粘大便堅實之症
頂陷灰白瀉渴之症
寒戰切牙飲水瀉渴之症
卷十八
不靨悶亂哽氣腹脹之症
兩目生翳痕黯凹凸之症
靨後發熱咽痛不利之症
頂陷心煩狂躁氣喘之症
作癢抓破膿水淋漓之症
風邪搏於肌肉患疳蝕之症
癍症
水痘麻痘
痘瘡生癰毒之症
痘疔
夾疹痘
卷十九
痘稠密
痘吐瀉
痘自汗
痘癢塌
倒靨
癍爛
痘癇搐
痘風
痘潮熱
痘吐逆
痘咳嗽
痘喘症
卷二十
痘小便不利
痘便血或黑屎
痘瘡焮裂出血
痘衄血吐血
痘煩躁
痘腹痛
痘腰痛
痘面青
痘痕赤白
痘喑
痘瘡痛
痘身疼

保嬰撮要影響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本書“於幼科證治,最為詳悉”。
[1-4] 
參考資料
  • 1.    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 2.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 3.    盛維忠.薛立齋醫學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 4.    賈維誠.三百種醫籍錄: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 5.    保嬰撮要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