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壽寺

鎖定
保壽寺,位於浙江台州市靖江山公園內。靖江山又稱白塔山,在台州市臨海城區花街老區南,臨海大道南側,靈江二橋東,靈江北側。
中文名
保壽寺
外文名
baoshousi
地理位置
浙江台州市靖江山公園內 [1] 
氣候條件
季風氣候

保壽寺寺廟簡介

保壽寺,掩映在靖江山公園小山的綠樹翠竹中。拾級而上,可見寺廟的門楣上寫着“白塔保壽寺”。朝西望,遠處是臨海大橋、靈江二橋。山腳東南是蜿蜒的靈江。
寺廟建築及廟宇外牆均漆成黃色,看上去比較新,從廟中所刻石碑可知,近些年來,廟宇經過多次的整修。除了兩側及前後的一些附屬小屋,朝西有兩間一層廟宇是主要建築。
左側廟宇楣額為“靖江山”,右廟楣額為“白塔保壽寺”。廟宇大門及廊柱上有多副楹聯,其中一副為:“秉性正直仁慈不用禮佛也有德,言行奸詐歹毒即便頌經也無功。”

保壽寺佈局結構

保壽寺外南側,立有從博物館抄錄鑿刻的“白塔山保壽寺歷史碑”。讀碑文,讓人對小小的靖江山及保壽寺的歷史有了認識和了解。
保壽寺“舊名普明,宋乾德二年,建祥符中改額,東有塔,乃僧德昭建,俗名白塔,有三目觀音。傳天聖初,有一木泝潮而至,泊於院山浮圖之下,時見異光,僧惟諒遂以為像,奉安劃然有聲,視其目裂,為三矣,自是禱者日盛。”

保壽寺朝南而建

建築一般都朝南而建,寺廟亦然,但保壽寺卻是西向而建。箇中原因:“寺本南向,康熙十一年,高宋培有西向拱城之議,未梁十三年,閩寇薄城,官軍對壘,大士屢顯靈異,遂決意重新,僧通琦經始,未幾示寂,高守囑僧照心成之,建大殿、方丈、東西樓,定磉時得古石磐,知寺本西向,今仍復舊。”

保壽寺相關典故

高力士舊宅保壽寺《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三·畫四》·保壽寺,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載,舍為寺。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一擊百千。有規其意,連擊二十杵。
經藏閣規構危巧,二塔火珠授十餘斛。河陽從事李涿性好奇古,與僧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甕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觸而塵起。涿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換之。令家人裝治,大十餘幅。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玄宗賜力士,因留寺中。後為鬻畫人宗牧言於左軍。尋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進入。帝好古,見之大悦,命張於雲韶院。(出《酉陽雜俎》)

保壽寺民間傳説

譯文:保壽寺本是宦官高力士的舊宅,唐玄宗天寶九年,舍為寺院。寺鐘剛鑄成時,高力士設齋祭儀表示慶賀,滿朝文武大臣都來參加。擊一下鍾捐施錢成百上千。有窺測到高力士用意的,連擊二十杆。寺內的經藏閣構造高峻精巧,二塔接受火齊球(按:即水晶石。)十多斛。河陽從事李涿稟性喜好珍奇古玩,跟寺裏的僧人關係很好。一次,他跟寺裏的僧人一塊兒到寺觀庫中翻揀舊物,忽然在一隻破甕中發現一件象被子一樣的東西,破敗污穢,佈滿塵垢,一觸碰它立即塵埃四起。
李涿慢慢仔細察看着,發現原來是幅古畫。他用三幅州縣圖和雙絲細絹三十匹跟僧人換來這幅古畫,讓家人進行裝表處治,有十餘幅那麼大。李涿求教常侍柳公權,才知道是張萱畫的《石橋圖》啊。
當年,唐玄宗賞賜給高力士,因此留在寺內庫中。後來,賣畫人宗牧言將這件事告訴了左寶貴將軍。過了不久,有一小使領着幾十個兵卒來到李涿家,宣讀敕書來取這幅畫。當天,左寶貴就將這幅畫進獻給皇上。肅宗皇帝也非常喜愛古物、古玩,看到這幅畫特別高興,讓人將它張掛在雲韶院。

保壽寺文化意義

保壽寺位於唐朱雀大街以東來庭坊/栩善坊,雙塔結構,內有二百四十二尊菩薩像,首如塔勢,分臂如意蔓。其榜子有一百四十二日鳥樹,一鳳四翅,水肚樹,所題深怪,不可詳悉,畫樣凡十五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