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元之亂

鎖定
保元之亂(ほうげんのらん)發生於平安時代末期。由於皇位繼承問題和攝關家內訌,於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7月在平安京爆發的政變。政變導致了後白河天皇方與崇德上皇方的武力衝突,最終崇德上皇一方戰敗。由於這次公家內鬥的解決不得不借助武士的力量,武士的存在感由此增加。保元之亂成為了之後延續約700年的武家政權建立的契機之一。
名    稱
保元之亂(保元の亂、ほうげんのらん)
地    點
日本平安京
參戰方
後白河天皇 藤原忠通(關白)崇德上皇 藤原賴長(藤氏長者)
結    果
後白河天皇一方勝利崇德上皇配流贊岐國
參戰方兵力
天皇方:約600餘騎
上皇方:不明
傷亡情況
不明
主要指揮官
天皇方:平清盛
源義朝
源賴政上皇方:源為義
源為朝
平忠正
發生時間
1156年7月

保元之亂事件背景

保元之亂近衞天皇即位

永治元年(公元1141年)12月7日,鳥羽法皇逼迫藤原璋子(待賢門院)之子崇德天皇退位,讓位與藤原得子(美福門院)之子體仁親王(近衞天皇)。體仁是崇德的中宮藤原聖子的養子,本應該是“皇太子”,但是讓位的宣命上卻寫着“皇太弟”(《愚管抄》)。天皇的弟弟即位,退位後的上皇將不可能開設院政。對崇德來説,這一讓位是巨大的遺恨。第二年,待賢門院因詛咒美福門院的嫌疑被迫出家,崇德院的外戚閒院流德大寺家的勢力後退。另一方面,閒院流三條家、中御門流、村上源氏的公卿接近得子及其堂兄弟、被稱為鳥羽法皇第一寵臣的藤原家成,政界由此分為待賢門院派和美福門院派。兩派的對立導致了人事的停滯,保延四年(公元1138年)藤原宗忠辭職後,右大臣職位空缺。久安三年(1147年)源有仁辭職後,左大臣職位也出現了空缺,朝中只有一名大臣(內大臣藤原賴長)。

保元之亂攝關家內訌

攝關家在白河院政下遭受冷遇。鳥羽院政開始後,藤原忠實之女泰子(高陽院)成為鳥羽上皇的妃子,攝關家恢復了元氣。作為關白的藤原忠通因為尚未生有繼承人,於是遵父親藤原忠實之命迎異母弟賴長為養子。但是康治二年(公元1143年)藤原基實出生後,忠通希望將攝關的地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忠通由此與父親忠實、弟弟賴長髮生對立。
久安六年(公元1150年)正月初四,近衞天皇舉行元服儀式,同月10日賴長的養女多子入內,19日成為女御。然而到了2月,忠通再次將藤原伊通之女、大姨美福門院的養女呈子迎為自己的養女,並向鳥羽法皇奏稱“只有攝關的女兒可立為後”,暗示法皇讓呈子入內。這是處於劣勢的忠通通過與美福門院合作謀求保持住攝關地位的方法。鳥羽法皇避開這個問題的深入,打算以立多子為皇后、呈子為中宮的方式平息此事,但忠實、賴長與忠通的對立已經進入無法修復的階段。同年9月,不能忍受忠通一系列所作所為的藤原忠實動用父親的權限,將象徵着藤氏長者權力的家傳寶物——朱器枱盤和攝關家的正邸東三條殿一起接管過來,剝奪忠通藤氏長者的地位並將其給予賴長。但是鳥羽法皇始終對此保持曖昧的態度,一方面留任忠通為關白,另一方面下達了任命賴長為內覽的宣旨。關白和內覽同時出現在朝堂上,這是前所未聞的奇事。

保元之亂近衞天皇駕崩

成為內覽的賴長雖然致力於舊儀復興、綱紀整頓,但由於其苛烈、不懂妥協的性格,與院近臣產生了矛盾,被稱為“惡左府”。仁平元年(公元1151年),藤原家成的宅邸遭到破壞,鳥羽法皇對賴長的懷疑進一步惡化。在這種情況下,仁平三年(1153年),近衞天皇重病。作為繼承人,崇德的長子重仁親王是有力的人選,但是忠通向法皇上奏,請求美福門院的養子守仁繼位。當時,能與近衞天皇會面的只有關白忠通等極少數的人,鳥羽法皇認為忠通為了獨攬大權而故意説謊,由此拒絕了這個提議。鳥羽法皇對忠通的信任開始惡化。
久壽二年(公元1155年)7月23日,近衞天皇駕崩。朝廷召開會議討論繼位的人選,參加會議的公卿有久我雅定(源雅定)、三條公教等人,均與美福門院淵源頗深。王位繼承的候選人有重仁親王、守仁親王和暲子內親王,重仁親王是最有力的候選人。然而,美福門院害怕崇德院掌權會對自己造成掣肘,藤原忠通在重仁親王出生一事上對崇德院早有不滿,雅仁親王乳母的丈夫信西也在對權力虎視眈眈。因此,眾人合力決定由美福門院的另一個養子守仁親王,即崇德院四弟雅仁親王之子繼位。但由於守仁親王年幼,無法越過還在世的父親雅仁親王繼統。而且如果守仁立即登基,在其成年之前一旦發生鳥羽法皇駕崩的情況,作為上皇的崇德院便有可能成為實權的掌控者。為了避免這兩種情況的發生,便決定先由守仁親王的生父雅仁親王登上皇位,是為後白河天皇
在這個緊要關頭,藤原賴長因為給妻子服喪的緣故沒有參加會議。然而外界已經有傳聞,説近衞天皇的死是忠實與賴長詛咒的結果,藤原賴長事實上已經處於失勢狀態。忠實勸賴長謹慎行事,意欲通過皇后高陽院再次恢復法皇的信任。但12月高陽院去世後,忠實、賴長的願望也徹底破滅。

保元之亂鳥羽法皇駕崩

新體制成立後,後白河天皇與藤原忻子、守仁與姝子內親王的聯姻相繼舉行。忻子出身於待賢門院及賴長夫人的孃家德大寺家。姝子內親王是美福門院的女兒,同時也是統子內親王(待賢門院之女、後白河天皇同母姐)的養女。這被認為是修復待賢門院派和美福門院派之間的裂痕、同時瓦解支持崇德和賴長勢力的行動。
然而,在新體制的基礎尚未穩固的保元元年(公元1156年)5月,鳥羽法皇病倒。對於以法皇的權威為擋箭牌壓制崇德、賴長的美福門院、忠通、院近臣來説,這是重大的政治危機,鳥羽院周圍的活動變得異常繁忙。據《愚管抄》記載,由於擔心政局不穩,藤原宗能催促法皇計議今後的對策,卧病在牀的鳥羽法皇便下令源為義平清盛等10名北面武士簽署祭文(誓約書)交給美福門院。源為義是藤原忠實家的武士,而平清盛的亡父忠盛是重仁親王的監護人。因為很難保證他們在法皇死後是否願意跟隨美福門院,所以在法皇還活着的時候,有必要讓他們預先宣誓忠誠。在法皇病勢沉重的6月1日,以法皇所在的鳥羽殿為中心,源光保、平盛兼等有力的北面武士和河內源氏的源義朝、源義康分別率領隨兵開始護衞(《兵範記》7月5日條)。
一個月後,鳥羽法皇於7月2日申時(下午4時左右)駕崩。崇德上皇在臨終前前來探病,但沒能見到父親。據《古事談》記載,法皇吩咐親信藤原惟方不要讓崇德看到自己的遺體。崇德上皇憤慨地返回鳥羽田中殿。葬禮從酉日(下午8時左右)開始,由少數鳥羽院的近臣主持。

保元之亂山雨欲來

保元之亂挑釁開始

鳥羽法皇駕崩不久,事態驟變。7月5日,“上皇左府同心發軍,欲奉傾國家”的流言在京都散佈開來。為了應對風聞,後白河天皇敕令召集檢非違使平基盛(平清盛的次子)、平維繁、源義康,停止京中武士的活動(《兵範記》7月5日條)。第二天6日,因為有受賴長之命潛伏在京都的嫌疑,大和源氏的源親治被平基盛逮捕(《兵範記》7月6日條)。法皇的“頭七”日,即7月8日,後白河天皇向諸國下令停止藤原忠實和賴長莊園中軍兵的集結。同時派藏人高階俊成和武士源義朝的隨兵闖入攝關家正邸東三條殿,將其中的財物沒官。沒官意味着賴長被判謀反,而藤氏長者被判謀反是前所未聞的。攝關家的家司平信範(《兵範記》的記主)由此慨嘆道:“子細難盡筆端”(《兵範記》7月8日條)。
這一系列的措施雖然依照後白河天皇的敕命,但實際上在背後掌管一切的是後白河的親信信西。在這前後,忠實和賴長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忠實、賴長被逼到窮途末路,除了舉兵打開局面以外別無他法。

保元之亂崇德上皇出逃

7月9日深夜,崇德上皇與少數親信逃出鳥羽田中殿,進入統子內親王位於洛東白河的御所,《兵範記》同日條對此的記載是“上下成奇、親疏不知”。作為皇子的重仁親王也沒有同行,説明這場行動是突發性、出乎預料之外的。雖然沒有對崇德院進行直接攻擊,但世間已經流傳着“上皇左府同心”的傳聞,如果繼續留在鳥羽,就會有被拘留的危險,因此崇德院決定出逃。白河離洛中較近,並不適合作為軍事據點。而平氏的根據地六波羅位於白河南側,可以推測,這種做法是對“自己將成為新的治天之君”的宣言,以此期待獲得北面武士之中最大兵力的平清盛以及不明確立場的貴族階層的支持。

保元之亂兩軍對峙

10日晚,賴長從宇治上洛進入白河北殿。被打上謀反人烙印的賴長為了得到舉兵的正當性,決心擁戴崇德。聚集在白河北殿的貴族中,有崇德的近臣藤原教長、賴長母系家人藤原盛憲、經憲兩兄弟。武士中有平家弘、源為國、源為義、平忠正(平清盛的叔父)、源賴憲等。武士除了崇德的隨從家弘、為國之外,為義和忠正是藤原忠實的家人,賴憲是攝關家領多田莊的莊官,都與忠實、賴長有主從關係。崇德陣營的武士限於攝關家的私兵集團,兵力甚弱,劣勢明顯。因為已故的忠盛曾是重仁親王的監護人,所以崇德對清盛站在自己一邊抱有一線希望。但重仁親王的乳母池禪尼預測崇德方面將會失敗,命令其子賴盛與清盛合作(《愚管抄》)。
據《保元物語》,在白河北殿召開軍事會議時,源為朝曾獻策夜襲高松殿。但賴長將其斥退,決定等待信實率領的興福寺僧兵等來自大和的援軍。
與此相對,後白河陣營也以崇德上皇的舉動“是日來之風聞,已所露顯也”(《兵範記》7月10日條)為由,開始動員武士。高松殿除了警備的源義朝、源義康之外,平清盛源賴政、源重成、源季實、平信兼、平維繁也陸續被召集,“軍如雲霞”(《兵範記》7月10日條)。當天,忠通、基實父子也參與其中。另外《愚管抄》《保元故事》《帝王編年記》記錄了公卿們曾陸續入宮覲見,但《兵範記》7月11日條記錄“公卿並近衞不參”,作為舊賴長派的內大臣德大寺實能也只是在軍隊出擊後才露面。據推測,大部分的公卿都以為鳥羽法皇服喪為由不入宮出仕,靜觀局勢。
清盛和義朝被叫到天皇御前,接受開始作戰的命令後準備出擊。 根據《愚管抄》,信西和義朝強硬地主張在攻擊時先發制人,藤原忠通一直在猶豫,但還是被強行説服了。
崇德上皇像 崇德上皇像
後白河法皇像 後白河法皇像

保元之亂激烈交戰

7月11日凌晨,清盛率領的300多騎佔領二條大路,義朝率領的200多騎佔領大炊御門大路,義康率領的100多騎沿着近衞大路向東行進,在寅時(凌晨4點左右),與上皇方的戰鬥打響。後白河天皇與神鏡劍璽一起移駕高松殿旁的東三條殿,源賴盛率數百兵力把守。
戰鬥的具體情況只能依靠《保元物語》推測。上皇方面,擅長強弓的源為朝表現出異於常人的英勇活躍。清盛軍中有力的將領藤原忠直、山田是行因此犧牲,義朝軍也以超過50名的死傷者被迫撤退。為朝的強弓後來被負傷的大庭景義稱讚為“吾朝無雙之弓矢之達者也”(《吾妻鏡》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8月1日條)),可見這是事實。另外《保元物語》中記載了發生在白河北殿門前的激烈爭鬥,但實際上可以推測是隔着鴨川的拉鋸戰。
久攻不下的天皇方投入了賴政、重成、信兼作為援軍,同時採納了源義朝的獻策,火燒位於白河北殿西鄰的藤原家成邸。風助火勢,在辰時(上午8時左右)大火延燒到白河北殿,上皇方徹底潰敗,崇德上皇和賴長逃出皇宮後行蹤不明。天皇方為了掃蕩殘敵搜查了法勝寺,同時焚燬了源為義在圓覺寺的住所。後白河天皇得知勝利的消息後返回高松殿。中午12點左右,清盛、義朝也返回大本營,戰鬥結束。得知賴長敗北的藤原忠通宇治逃亡到奈良。
平清盛畫像 平清盛畫像
源義朝畫像 源義朝畫像

保元之亂戰後

保元之亂上皇方投降

戰鬥勝利後,朝廷在這一天內下達了恢復藤原忠通為藤氏長者的宣旨,並對有戰功的武士給予恩賞。清盛被補任為播磨守,義朝被補任為右馬權頭(後改為左馬頭),義朝和義康被認可為內升殿。在藤原道長之後,藤氏長者的地位只有攝關家的家長有決定權,而天皇無權任命。忠通可能因為對外界的介入感到不滿,以吉日受領為由推辭。
崇德則在源為義、平家弘等人的保護下暫時逃到東山的如意山,決意投降並出家,與武士們訣別(《保元物語》)。13日,崇德上皇進入仁和寺,投奔同母弟覺性法親王。但覺性卻將其逮捕,關押在寬遍法務的舊房裏,由源重成看押。賴長在戰鬥中被流矢射中,頭頸部受重傷,在奄奄一息中沿木津川逃到南都投奔父親忠實,卻被忠實拒之門外。後來賴長被抬進母方叔父千覺的住處,但由於傷重不治,於14日去世(《兵範記》7月21日條)。
隨着崇德的投降,藤原教長、源為義等上皇方的貴族武士也紛紛投降。被認為是上皇方核心人物的藤原教長受到嚴厲的審問逼供:“去十一日,於新院御在所整儲軍兵、欲奉危國家子細,依實弁申者”(《兵範記》7月15日條)。

保元之亂罪名宣下

23日,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贊岐。這是繼藤原仲麻呂之亂淳仁天皇的淡路配流後,時隔400年再次發生天皇或上皇的配流事件。此後崇德再也沒能踏上京城的土地,於8年後的長寬2年(1164年)逝世。其子重仁親王以寬曉(堀河天皇的皇子)弟子的身份出家,法名空性。
27日,以“與太上天皇及前左大臣同意、欲奉危國家”為由,朝廷向賴長之子(兼長、師長、隆長、範長)和藤原教長等貴族與源為義、平忠正、平家弘等武士下達罪名的宣旨。忠實因年事已高和忠通的奔走遊説,免於被控罪,但被幽禁在洛北知足院。
對武士的處罰非常嚴厲,藥子之變以來沒有得到正式執行的死刑被複活了。28日,平忠正被斬首。30日,源為義和平家弘也被斬首。雖然對死刑的復活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愚管抄》),但因為信西具有《法曹類林》的法律知識,無人能反駁信西的裁決。貴族被判流放罪,8月3日被押解去往各個流放地。獨自逃亡的源為朝,則在8月26日在近江潛伏的時候被源重貞抓獲。據《保元物語》記載,他因武勇而被減刑,流放到伊豆大島。

保元之亂歷史意義

就這樣,天皇一方成功地排除了反對派。這場政鬥史稱“保元之亂”,是一場兄弟鬩牆、父子相爭的爭位之戰。它標誌着新興武士階層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揚威,甚至已經把勢力延伸到了朝廷內部,公開插手皇室糾紛。宮廷中的矛盾通過武力得到解決、時隔數百年再次執行死刑,這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慈圓在《愚管抄》中説,這場動亂是“武者之世”的開端,也是歷史的轉折點。公家政權的時代即將結束,武家政權的時代就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