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

鎖定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是由中國作家孫芳所創作的世界的中國形象叢書,第一版於2010年6月1日出版,主要講述的在俄羅斯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以及形象的變化歷程
中文名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
作    者
孫芳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1] 
出版時間
2010年6月1日
頁    數
268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10089348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作者簡介

孫芳,女,1980年生,山東淄博人。2008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俄語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俄羅斯社會與文化。曾於2000-2001年、2006-2007年分別在俄羅斯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莫斯科國立師範大學留學進修。曾在《國外社會科學》、《國外理論動態》、《中國俄語教學》、《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伯利亞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篇,並參與了譯著《當代翻譯學》的翻譯。陳金鵬,男,1979年生,山東德州人,俄語語言文學碩士,歷史學博上,南開大學博士後,研究領域為中俄文化交流史、俄國漢學史。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內容簡介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內容簡介:俄羅斯的中國形象出現了三種套話:“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哲人之邦”的形象類型出現於歐洲啓蒙運動時期,西歐啓蒙思想中美化、烏托邦化的中國形象進入俄羅斯。現代俄羅斯的中國形象多受西方的影響。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同樣在俄羅斯思想界獲得反響。俄羅斯文化界,不管是西歐派還是斯拉夫派,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是一致的:中國形象從道德高尚、制度開明的“哲人之邦”轉向停滯腐敗、專制無能、野蠻墮落的東方帝國。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俄羅斯的中國形象素來與俄羅斯帝國特有的文化政治傳統相關,是俄羅斯文化身份確認與地緣政治想象的產物。研究俄羅斯的中國形象,無論如何不能忽略貫穿俄羅斯歷史的擴張主義思想與激情。“衰朽之邦”是現代俄羅斯擴張主義思潮的產物,分享着西方現代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東方主義想象;而蘇聯時期的“兄弟之邦”形象,則是“紅色帝國”蘇聯的全球戰略格局的想象性實現,甚至繼承了“第三羅馬”與“斯拉夫帝國”的文化傳統。在從十月革命到中蘇交惡的近半個世紀裏,中俄之間的政治友誼代替了文化敵意,新中國建立後,中國一度成為“兄弟之邦”。

俄羅斯的中國形象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俄羅斯的中國想象:歷史的回顧
第一節 雙頭鷹初遇東方龍
第二節 “中國風”東漸
第二章 熊看龍:俄羅斯中國形象的基本類型
第一節 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兄弟之邦
第三章 “俄羅斯思想”中的“中國”
第一節 西方派東方主義:先帝啊性陰影中的中國
第二節 超越東-西主:斯拉夫派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構建“俄羅斯性”
第三節 現代俄羅斯文化自覺的隱喻
第四節 不辨東西南北:20世紀“中國形象”失去思想深度
第四章 丹尼列夫斯基與索洛維約夫:一次關於中國的論爭
第一節 “中國之爭”的歷史緣起
第二節 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國觀
第三節 丹尼列夫斯基中國觀的理論基石
第四節 索洛維約夫的中國觀
第五節 索洛維約夫的《中國與歐洲》
第六節 丹·索之爭引發的思考
第五章 格奧爾吉耶夫斯基:一位漢學家的中國觀
第一節 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
第二節 關於中國宗教的思考
第三節 中國形象:停滯亦活進步
第四節 關於中西曆史特徵的比較
參考文獻
後記
參考資料